5月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并将在6月27日辞去担任了十年之久的首相职务。尽管布莱尔提前卸任早在意料之中,然而,这一消息还是引起了英国乃至全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不外乎“后布莱尔时代”英国内外政策的走向。
布莱尔的功过
无论是对工党还是对英国而言,布莱尔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首先,布莱尔对改革工党、实现工党的“现代化”、从而使工党在野18年后重新执政功不可没。其次,布莱尔执政期间中,无论是在经济、社会还是政治领域均取得了不斐的业绩:第一,英国经济成功走出阴影,连续十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第二,社会保障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公共服务有所改善;第三,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宪政改革推动了英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第四,促成北爱问题和平解决(北爱自治联合政府于2007年5月8日组成);最后,通过布莱尔的全方位外交攻势,英国的国际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北约和欧洲事务中,英国的声望和发言权显著增强。在诸如“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方面,英国也发挥了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但是,这些成就并没有能够换回布莱尔的“人气”,相反,一系列“失误”导致其在选民心中的分量一降再降。首先,尽管公共服务开支连年增加,但公共服务的改善幅度有限;其次,对恐怖袭击的担忧、房价居高不下、物价指数不断升高、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使民众普遍不满;第三,工党宣称的“打造更廉洁政府”的口号没能兑现,反而陷入了“以金钱换爵位”等一系列丑闻,工党形象受到重创;最后,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布莱尔的最大“失分”,使其诚信品质受到怀疑。这种不满情绪清晰地反映在5月初刚刚进行的地方议会和地方政府选举中:保守党完胜工党,甚至在工党的传统后方苏格兰,工党也以一票之差落后于苏格兰民族党。
由此可见,布莱尔的十年首相生涯是毁誉参半。如何继承或者消融布莱尔的政治遗产,将成为他的继任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并决定着工党与英国政治的未来走向。
布莱尔留给布朗什么?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当了十年财政大臣的布朗继任工党领袖几乎毫无悬念。但是,要在2010年大选前扭转工党目前所处的不利局面,重新获得选民的认可,布朗任重道远。正如英国《卫报》评论所说,布朗面临的是一次“大规模的救党任务”。
英国媒体认为,布朗在任期内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摆脱布莱尔的负面政治遗产,尤其是伊拉克战争这个最大的政治“包袱”。2、树立工党和个人的新形象,尤其是消除一系列丑闻对工党形象的破坏,为此,布朗必须赋予工党和新政府“新的能量和动力”,让更多的新面孔出现在内阁中,并最大程度避免丑闻再次出现。3、赢得下届大选。目前,保守党正在加紧巩固地方选举成果,努力制定出更能吸引选民的执政纲领,力争下届大选中重夺江山。
由此可见,布朗的继任面临的是荆棘而非鲜花和掌声。当然,客观地说,布莱尔留给布朗和工党的绝非外界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烂摊子,而是像一些评论人士所说,对布莱尔的评价不乏有被媒体“妖魔化”和错误放大化的成分在内。此外,布莱尔所获支持率的下降更多的原因在于选民对其出现的“审美疲劳”,认为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就算是布莱尔的最大“错误”――出兵伊拉克――保守党也是投了赞成票的,板子不能都打在布莱尔和工党身上。
因此,实际上,对布朗而言,还是有很多优势可以利用。布朗作为财政大臣领导英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正是赢得选民的最大资本。另外,过去十年的经历表明,以“第三条道路”为核心的“布莱尔主义”从总体上看是比较适合英国情况的一条发展道路。如果布朗在执政期间能够延续布莱尔政府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再采取一些迎合选民的政策和行为,三年的时间改变工党形象是可能的。反观保守党,尽管其雄心勃勃,但鉴于目前英国所谓左派和右派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纲领也越来越趋同,因此保守党想要提出有别于工党且更吸引选民的纲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它提出的“更蓝、更绿”的环保竞选口号似乎并不足以吸引选民。而布朗所在的工党作为执政党,能够利用的资源则比保守党更为有利。此外,作为“新工党”的缔造者之一、再加上同布莱尔一起执政十年,布朗证明了他具有领导工党和英国政府的能力。种种情况表明,布朗未必就不能够带领工党打个翻身仗。当然,为了对选民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布朗还是必须拿出一些有别于布莱尔的东西。不过,笔者认为,在布朗执政期间,尽管英国的内外政策有可能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发生若干细微变化,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未来的内外政策会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英国政治经济体制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其改革也以“渐进”而非“激进”著称。尤其是,在布莱尔执政期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宪政改革方面,英国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尤以经济为甚。因此,在未来的经济政策方面,“延续性”将唱主调,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毕竟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布朗本人也正是这些政策的直接设计者之一,推翻它们则无异于打自己的耳光。但是,工党政策在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的成效不甚明显,因此,布朗必须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才能赢得选民的支持。在其发表的工党领袖竞选纲领及个人网站上,他也将教育和医疗服务列为重中之重。他认为,未来英国面临的挑战依次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团结与平等、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与安全问题。在宪政改革方面,他提出要“将权力交还给议会”,指出政府要更开放、更加贴近民心、更对议会负责,并将诸如和平与战争、公职任命以及“大臣行为准则”等问题交由议会。
就外交政策而言,首先,在对美政策方面,尽管很多人认为布莱尔同布什的结盟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悲剧”,并因此嘲讽其为美国的“小跟班”。但是,除了个人原因,布莱尔的对美政策事实上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三环外交”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至今犹存,而英美特殊关系是这“三环”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英国若要想在当今世界上发挥超出其实际能力的影响力,它就必须与美国保持这种特殊关系。在以功利主义为主导的英国外交思想影响下,无论哪个党执政都不会改变这一现状。当然为了大选的需要,布朗可能会有意弱化与布什政府的紧密联系,在有些问题上可能还会表现出与美国不一致的态度,以改变民众的不良印象。但是无论如何,英美特殊关系是不会因为国内舆论的影响而改变的。在对伊政策方面,布朗在竞选纲领中公开承认伊战是个“错误”,也指出接任后会做出调整(但并无具体措施)。但是,工党政府出兵伊拉克绝非简单的一味追随美国,更多的是出于英国在伊拉克的利益考虑。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过程中,英国企业所获利益是除美国企业之外最多的,更不用说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对英国能源的多样性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当然,这些都不是工党政府能宣之以口的原因。对于这些切身利益问题,布朗不会不加考虑的,他在竞选纲领中的说法不能排除有拉开与布莱尔距离的意图。其次,在对欧关系方面,英国国内持“欧洲怀疑论”的人一直不在少数。所以,尽管布莱尔执政后积极参与欧洲建设,欧盟也从法、德双发动机演变成英、法、德三架马车,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落脚点仍是英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布朗也不会有大的区别。具体到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布朗的态度一直不太积极,国内反对呼声也比较高,由此可以判断,布朗继任后,英国的对欧政策可能不会比布莱尔更积极。当然,英国仍然会致力于在诸如防务等问题上发挥领导者的角色,因为只有立足欧洲,英国在与美国打交道时才能够更有“底气”(反之亦然)。最后,在对华关系方面,可以肯定,中英两国关系不会因布莱尔辞职而受到影响。布朗在4月16日会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时说:“我本人非常重视英中关系,现在英中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今后应加强和扩大包括媒体在内的文化交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英国人民不仅对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非常关注,而且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布朗很重视英中关系,主张积极促进中英两国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英国未来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在工党余下的执政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