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构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新格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103 次 更新时间:2023-08-16 22:46

进入专题: 全媒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张杰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立足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做好全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引领网络空间舆论,是当前学界需要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7月26日,在山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山东社科论坛2023——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建设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展开交流研讨,探索构建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新机制。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媒体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与传统媒体社会相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体与载体更加多样化。如何在这一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之所在,也是思想理论界的任务之所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需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要求,科学分析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全媒体时代新的信息传播规律与特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鲁东大学校长李合亮认为,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研究和回答好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方面,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向大众化、生活化转变,多采用接地气、通俗化的语言,让人民群众听进去、听得懂、记得住,经由与实际结合,变成自觉的理论认识与主动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既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又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优势,促进不同媒介的互补与深度融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传播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

随着短视频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应用场景,短视频成为承载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也必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重要阵地。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看来,短视频具有信息密集化、符号多样化、表形生动化、语境情境化等诸多特征。他建议,要将意识形态符号进行审美化、细节化、情感化、生活化转变,将非典型的符号与典型的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起来,将“美感”“幽默感”与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起来。短视频的内容建构应当遵循“短而精”的原则。在内容打造上,要避免冗长、赘述,尽量在不影响叙述整体性的情况下,完善单位时间内的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强化多模态协同效应,强化音乐作为情感渲染符号的使用。

在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中以往被遮蔽的情绪,在社交媒体时代得到不断释放并扩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发现,正面报道文章的情绪唤起力度与阅读量和点赞量都呈正相关,情绪唤起力度越大,其阅读量和点赞量越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情绪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体系建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丽红认为,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体系,以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课程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于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实现课程融合,突破单一课程设置的局限,形成系统全面有深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体系。

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成功,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全媒体时代,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塑造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开创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新境界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方法和超越性的前瞻视野。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元初认为,建构全球传播新格局需要国际社会的多元协同,更需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之间以竞合方式互动,以包容方式协同。中国作为全球传播新格局建构的核心推动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唤醒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觉,在关涉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鸣和共振,是保证全球传播新格局建构成功的基础条件。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面向海外受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解和认同的有效方式。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关键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景文表示,当前的国际传播领域还存在文化心理差异制约话语传播力、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影响引导力、全媒体时代的传播体系使传统媒体文化方式逐步被颠覆等现实问题。他建议,要加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国际传播的主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传播渠道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国际传播力、阐释力。

    进入专题: 全媒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3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