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才哲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873 次 更新时间:2024-06-05 20:06

进入专题: 人才哲理  

李志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中国也是一个诗词文化大国,中国的诗词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浩如烟海。在这个巨大的诗词宝库中,蕴藏着许多反映人才成长规律的名篇杰作。从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吟唱到晚清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到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赞叹,无不反映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优秀人才辈出的生动场景。

自古以来,无论是治国安邦,还是建功立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重视人才、爱惜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大诗人杜甫“安危须仗出群材”的名句深刻揭示了天下之安危关键在人才的道理。历朝历代,无论是平定天下,还是治理天下,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句“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充分彰显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蕴含着“人才难得”的道理。一方面从稀缺性上表明人才的难得、珍贵,如古人所说:“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另一方面从对比的角度反映出人才对治国理政的举足轻重。“九鼎”是国之重器,人重而鼎轻,更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人材衰靡方当虑”,则揭示了人才的整体状态和士气对国家兴衰成败的极端重要性。晚唐诗人罗隐的“裨补明时望重才”诗句,昭示了匡正时弊、补救政误需要重用人才的深刻道理,也蕴含着重视人才要有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方的哲理。

重视人才培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古代圣贤孟子就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历代诗人也在诗词歌赋中对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名句“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就昭示了封建朝廷不能爱养人才、导致国家衰败的深刻教训。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句“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则深刻揭示了人才实践成才规律:对人才既要精心培育,又要放手使用,形成人才成长的叠加效应。南宋诗人厉寺正也写出了“人才谁不出陶鎔”的名句,揭示了人才成长离不开陶铸熔炼的深刻道理和“补偿成才”的原理。清代大诗人袁枚的“修炼多从苦处来”诗句则反映了人才发展史上逆境成才的普遍规律:对出身低微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在实践中砥砺磨练成才。

贤能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发现人才、举贤荐能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典型特征。历代诗人也对如何发现人才的社会现象及内在规律作了深刻总结。唐代知名诗人窦庠的诗句:“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则深刻反映了人才生长的一个特殊现象:历史上的许多优秀人才,在没有出名之前,大多身世卑微,家境贫寒;同时也体现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识才用人观。唐代诗人杜牧“潜龙须待一声雷”的名句,则是对潜人才现象的深刻揭示:潜人才要转化为显人才必须有足够的定力和韧劲,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在坚韧不拔的努力中等待时机、把握机遇,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同时,时代变迁、慧眼识才、机缘巧合等“一声雷”也是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世无伯乐良可嗤”的名句,反映了历史上发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优秀人才离不开“伯乐”的发现和培养,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伯乐”,社会就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准确识别人才、正确评价人才是选准用好人才的重要保证。历代诗人对人才评价识别的科学方法、有效手段及规律特点作了深入探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深刻揭示了人才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辨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需要靠时间来检验。这反映了评价识别人才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杰出统治者在用人问题上都注重德才兼备,强调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南宋诗人陈普的名句“古人才德难求德”,则阐明了“德”在人才评价识别中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上德才标准的本质特征:一是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更重要,以德为先,因而求德难;二是在衡量德的标准时,高尚品德难求,但始终如一坚守品德更难。康有为的名句“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表明,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代所渴求、所呼唤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如诸葛孔明一样的盖世奇才,从而昭示了“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的深刻道理。

选拔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如何选拔出优秀人才是历代诗人吟诵的重要主题。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对古往今来选拔人才规律的深刻总结,反映了人才选拔使用的一种特殊性:大格不破,大才难出。人才的成长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充满个性、各有不同的。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用不同的选拔方法,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的诗句,则深刻揭示了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品行优秀的人才只有靠公正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选拔上来。南宋诗人项安世的“四海人才容接里”诗句,深刻阐释了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一个“容”字的哲理。只有对人才包容、优容、宽容,才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育才识才选才,最终是用才,用好人才才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古代诗人对历史上不同时代使用人才的规律特点作了深刻揭示。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用贤无敌是长城”,揭示了古往今来国家兴衰成败的一个重要规律,人才聚则天下兴,人才散则天下亡。只有广纳天下英才,在选贤任能上具有无敌于天下的优势,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古今人才自警自励的名言,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过程中自信、自知、自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诗句“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则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的使用规律:金和铜埋在地下上千年,挖掘出来经过磨洗后依然能够闪闪发光;而人才一旦被埋没后,就会错过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很难再重整旗鼓了。因此,使用人才必须善于把握“火候”,在人才的创造力处于最活跃的高峰期及时启用,为其提供搏击长空的机会和舞台。

纵观古今中外,人才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才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尊才爱才、重才惜才、容才用才的社会环境是群贤毕至、人才辈出的必要条件。宋代诗人施宜生的诗句“算来栖凤莫非桐”,形象地揭示了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人才如同珍贵的凤凰一样,对生长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古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察人用人,关键是要“宽些尺度”,扬长避短,“不以一眚掩大德”,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欧阳修的名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深刻揭示了人才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人才的个性才得以张扬,聪明才智才得以尽情发挥,才能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活泼局面。一个社会重贤爱才风尚的形成,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教化,根子在用人。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体现了古往今来育才护才的最高境界和无私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兴衰成败与历史机遇、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历代诗人对人才与时运的关系也作了深入解读。清代诗人查慎行“英雄时至适成名”和“时平谁敢说雄才”等名句,反映了历史上江山更迭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了时势造就人才、人才引领时代的历史规律,昭示了人才成功机遇的时效性和周期性。社会大批人才和一个时代人才成长,除了内动力,还必须有社会动力,时代的需要就是全社会人才辈出的驱动力。北宋王安石的名句“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揭示了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规律:时代的风云变幻,是人才施展抱负才华、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人才只要把握好机遇,就能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进入专题: 人才哲理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8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