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可以称之为“洞庭粮仓”,在湖南农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益阳市政协聚焦“壮大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成立专题调研组,市县联动开展调研形成报告。市政协谢梅成副主席不仅将报告发给我学习,而且亲自带队到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召开进行座谈会。我认真研读了这份调研报告,认为非常好,既有理论政策的高度又接地气,具有非常高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农业大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作为农业大市,益阳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发展,将其作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持续加强龙头企业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卓有成效。
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全面推进。品牌是市场竞争力与农业综合效益的集中体现,没有品牌就意味着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低下。益阳市一直致力于将粮食、茶叶、竹木、蔬菜和水产等作为农业重点产业,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1-2个主打品牌,“安化黑茶”“沅江芦笋”获评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渔家姑娘”“白沙溪”“克明面业”获评湖南十大农业企业品牌,全市获得国家级地理认证的农产品(商标)33个,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完备的品牌体系架构。
湖南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粮食的品牌化水平滞后,而以益阳市南县大米为代表的几个县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不说南县稻虾米超过五常大米,但在很多方面的优势也很突出:比如五常大米是粳米,而南县稻虾米是籼米,粒型细长且色泽通透,米饭软糯香甜,有浓郁香味,比五常大米的质感要软、气味要香,更适合南方消费需求。在湖南米业受到危机的时候,南县稻虾米等几个县的大米品牌开始破局并在粮食品牌市场上异军突起。在湖南茶叶品牌中影响力最大的之一就是益阳市的安化黑茶,品牌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一县一特”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导向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避免同质化,走向差异化。而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过程,品质优良、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是特定地域生态环境的产物,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益阳市发挥各区域独具的农业地域资源环境优势推进农业品种结构优化,积极推动“一县一特”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不断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逐步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赫山兰溪米业、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资阳特色休闲食品、大通湖蟹的差异化区域分工发展格局,加快了由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向农产品区域品牌化经营转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2022年,南县、大通湖区、资阳区纳入湖南“洞庭香米”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赫山区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沅江市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续建项目,赫山区泥江口镇成功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南县小龙虾”获评2022年湖南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去很好地总结。
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加快。益阳市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做法,找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黄金结合点,着力探索农业与加工、流通、文体、康养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了沅江食品工业园、资阳区食品加工园,红联农贸大市场、兰溪米市、黑茶市场、南县洞庭虾市等专业市场,探索了“龙头企业+生态基地+农家风情”“龙头企业+生态基地+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已经创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休闲集聚发展村范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11个,桃江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了清溪村、茶乡花海、罗文涂鸦等三产融合样本,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特别是南县以“稻虾米”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引领,政府通过推动品牌打造、基地建设、专业化社会服务等方式,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功能,把具有新技术、新思维的工商业主、投资客、文创产业人士等跨界发展成为“新农人”,不仅打破传统农业的区域限制、身份区别和城乡限制,突破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构建了稻虾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稻”“虾”的种植和养殖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还推动了加工业、服务业,多业态的融合,形成了农业高质高效的全产业链,创造了一个典型的范例。2022年,南县稻虾种养规模达到62万亩,年产小龙虾超过12万吨,年产稻虾米原粮32万吨,亩平收入超6000元,全县稻虾综合产值155亿元。安化的黑茶同样如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做得很好。这些品牌能够形成与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产业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品牌的发展。
二、农业大市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推进结构转型升级,有效破解结构性矛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当前的结构性矛盾,在总体上就是城乡结构性矛盾。在农业上的结构性的矛盾,最大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而是生产数量供给与市场质量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对于益阳市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分工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聚焦。益阳市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市州排名相对靠前,但是对其产业类型细分来看,粮食类龙头企业大约占30%,多达98家,既反映出在粮食生产加工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表明县市区之间产业发展缺乏统筹。例如南县、赫山、沅江、大通湖、资阳都在打造大米品牌,区域分工不明显,特色优势不聚焦,削弱了益阳市大米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市级层面提出壮大“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但是县市区又都提出了各自发展思路,主要存在区域农产品的特色优势与质量效益不协调的矛盾。
从食品消费结构的趋势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出现分化,不仅体现消费品种结构上分化,也体现同一品种的消费结构性分化。袁隆平时代主要是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取向,食品消费结构基本上是以粮食为主;后袁隆平时代不断以营养和美味为取向,中端、高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并成为大趋势,对低端农产品需求在不断萎缩。尽管益阳市农业区域特色分工较为清晰,优势突出,但是整体上优势不聚焦。例如南县稻虾米供不应求,而其他的大米普遍是市场竞争力水平不高。同时,南县稻虾米特色优势与质量效益不协调,因为品牌价值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低于五常大米的市场效益,这个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还有安化黑茶,低端需求的产能和规模已经到了天花板,而高端、中端的需求与产能不相匹配,由于注重产能、规模过度扩张,使加工外地低成本茶叶成为企业加工的偏向,与可持续发展、质量效益之间成为结构性矛盾,也对安化本县茶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安化茶农生产的茶叶无疑是区域品牌,这样一个优势有待进一步聚焦。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提供的科技服务与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据统计,2022年益阳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1%,低于全省62.4%的平均水平,表明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层次低,大都处于初加工层面,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对绿色产业提高的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对于顺应绿色消费需求的技术服务支撑不足。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如何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支撑能力,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不断实现劳动力替代,这是面向未来需要长期要应对的问题。如茶叶、茶油,在采摘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未能实现科技突破,仍然依赖于人工采摘,极大地限制了这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使得在农民家庭经营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最前沿的水稻生产技术和获得最前沿的现代农业装备,这也正是南方农业、尤其是包括益阳市在内的洞庭湖农业与东北地区农业的差距所在。益阳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滞后的主要表现是,除了一些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粮食生产全环节服务外,其他经营主体仍以耕、种、防、收等为主,特别是机插、仓储、冷链、加工等服务仍是薄弱环节,不仅缺乏生产各个环节、市场各个环节的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缺乏将政府、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跨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单纯靠政府来提供服务无法达到市场化运行的效能。同时,社会化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要搞插秧的农机服务都搞插秧的农机服务,要搞耕地的农机服务都搞耕地的农机服务,导致农业生产设备利用率低,效益低下,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在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中,政府关注的重点在生产环节,主要是保证粮食的数量安全。随着消费结构的变迁,农产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中端、高端产品需求成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优质难以优价、增产难以增收的市场体系是当下中国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其中市场的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难点堵点。由于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服务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农产品出产季节就普遍供大于求,反季又供不应求,并同时出现销地买难而产地卖难的怪像。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分层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对同一个产品进行品质上分层的机制,导致优质不能优价。比如说普通辣椒在出产期普遍卖10多块钱一斤就不错了,而同期湘阴县的樟树港辣椒一斤可以卖到100多块钱,关键在于不依靠提高产量和规模来提高效益,而是在生产环节不断改良辣椒的品种,在市场环节根据消费需求对辣椒的品质进行分类,以此形成品牌价格,建立了一个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已经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生产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湖南两会代表团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求推进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型,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是核心。
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农业财政投入资金长期存在多头管理、交叉重复的“碎片化”现象,制约了财政投入政策合力的发挥。涉农财政资金数目庞大,但分散于各个部门,真正可以供农业农村部门配置的资金数目不多,导致“九龙治水”的问题突出。要么就天女散花,久旱得不到雨露;要么就全部扎到一个地方,大水漫灌而泛滥成灾。也就是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投入的政策效应。当然,这不只是益阳的问题,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普遍性问题。
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有待进一步着力。益阳市的龙头企业的数量优势明显,但是对于本地农业发展的联农带农效应并不匹配,尤其区域公用品牌的产业是对本地的农产品利用率不高。如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很高,据我调研发现,与本地茶农的融合度不足,甚至在有段时间不少本地茶叶在山上基本停止采摘了,却并未影响到全国各地茶叶进入安化黑茶的加工企业。再如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著名品牌益阳青松皮蛋,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产品基本采用外地的鸭蛋加工而成。龙头企业对本地农产品的使用率低,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偏离了区域产业的发展轨道,也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一旦外地的农产品无法及时供给,就可能给企业发展造成极大风险。
三、农业大市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之举
益阳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强市建设,要按照“大食物观”的要求,立足于破解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以精细农业为引领,在各自独特区域空间中拓展农产品生产新领域,推进区域特色赋能,使农产品品种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分层化的消费需求转变,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市场差异性需求,形成符合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
以优化区域分工为前提,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益阳市各农业区域板块的区域分工,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的区域结构,建立各个区域农产品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约束机制,形成益阳市区域特色化、差异化的农业生产分工布局,避免区域农业同质化恶性竞争。以区域分工为前提,关键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应,使农民也能分享特色产业的增值收益。这就必然要求既要发挥益阳市各自的区域特色,又要建立益阳市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双向入股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区域利益联结关系,以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如安化黑茶可以借鉴西湖龙井的发展模式:西湖龙井核心区域的茶叶并不多,就以核心区域的茶叶质量为分级导向进行分类,价格由核心区域向外层层递减,而无论是非核心区域的茶叶还是外地替代茶叶,始终以核心区域茶叶的品质提升为引领,坚持以本地茶叶为主体,再逐步消化外地的茶叶,成为特色主导产业。地处洞庭湖中心的南县稻虾米,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没有差别的周边区域都可以南县稻虾米的品质品牌为引领,加快“特色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
以社会化服务为关键,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农业技术的前沿变化,从而推进单一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功能农业的现代转型。基于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发展趋势,益阳市只有通过专业化分工建立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将前沿的科技要素与现代装备全面应用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也就是科技赋能要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实现,这是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成功经验。如果没有社会化服务,就无法形成市场化分工体系,单靠一家一户,或者单靠一家企业,不仅难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也存在较大风险。根据研究发现,土地流转的农业与社会化服务农业相比,前者风险明显增大;如果采用社会化服务,土地权属不需要改变,不仅可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土地流转产生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农业的风险。农业是弱势产业,具有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双重不确定性,必须重视风险分担。因此,益阳市需要围绕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市场检测与检疫等关键问题,顺应单纯的生产性需求向资金、技术、信息、保险、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销售等综合性需求转变的新趋势,全面建立区域性的全程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项目与计划为引导,统筹涉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涉农财政资金需要进一步全面整合,才能切实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以主导项目和专项计划为导向,建立益阳市涉农资金整合的“大专项+任务清单”实施机制,将资金捆绑集中,全力来支持重点项目,确保涉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一是建立“益阳市十强标杆企业培育工程”。要支持龙头企业来引领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因为再好的区域公用品牌没有企业的引领就难以成为市场的品牌,无法实现市场价值。在市级层面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二是建立“益阳市农产品新加工园区项目”。以特色品牌为依托,在核心产业所在地建立加工园区,明确支持措施。三是建立“益阳市现代农业专项人才支持计划”。要明确农业专项人才各个层次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政治和经济的激励政策,出台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的具体措施。四是建立“益阳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计划”。明确在区域分工布局中到底应该培养哪些品牌化的特色产业,扶持什么样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来对接,给予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五是建立“益阳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支持计划”。制定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产业化信贷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实现生产方式向高质量发展变革。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分化的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加快从田间到餐桌的多业态融合。一是要突出品牌管理,强化标准化引领。推进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以优质优价的质量分级为导向制订品牌管理办法,加快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与市场价格体系、市场交易体系的形成,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农产品质量分级流通体系、信息发布制度、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优质优价的实现。二要突出分工效应,实现多元协同。为解决区域农业公用品牌使用问题,在市级层面破除区域的条块分割,由市政府牵头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原产地成立跨区域公共品牌运营公司,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发展,根据各自优势在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进行一二三产业分工协同与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体系。三是突出动能变革,优化空间布局。洞庭湖平原与东北平原相比较,东北平原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功能布局集约高效。借鉴东北平原发展模式,以南县作为试点探索农村人口适度集中,推进平原地区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全域土地整治,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社区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化空间布局,顺应当前城镇化趋势,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农村土地发展权的转移,激活土地资源要素,将农村零星分散的土地进行整治,充分发挥平原地区优势,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在益阳市政协召开七届十次常委会议暨“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的专家咨询发言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