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加强党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的资源配置方式,持续破解科技管理体制、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科研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难题,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和进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纵观世界近500年的历史,科技创新在世界力量格局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既要发挥好后发优势,也要集聚先发优势,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新先机,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坚持系统观念,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人才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在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构筑中国式现代化“蓄水池”;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主阵地;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重在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从而激发中国式现代化内驱力。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把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新动能。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保证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过去我们靠这一法宝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更要依靠这一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今天我国仍面临着在部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今科学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特点,迫切需要新型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立足全球视野,塑造科技向善理念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面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诸多共同挑战,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科技工作者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深化国际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以科技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世界人民共享科技成果。同时,要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机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向善而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恰当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作者:洪向华、杨润聪,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