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辉:科技报国 为民造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80 次 更新时间:2024-05-29 23:23

进入专题: 科技自立自强  

董晓辉  

 

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怀,更是鼓舞和鞭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树牢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想,勇担重任、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中国的科技创新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担当。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就是一大批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矢志科技报国。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黄大年、黄旭华……一大批科学家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散发着超越时代的精神光芒。李四光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钱学森在即将登上回国的邮轮时曾说:“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在黄大年心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南仁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高薪,回国服务,为“中国天眼”倾注毕生心血。他们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祖国需要是最高需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不变信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创造了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光辉业绩。

始终心系人民。人民至上,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立场。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从实践看,广大科技工作者正是在满足人民需要中推出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我国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研发“以草代木”技术,用草来栽培香菇、木耳等。该项技术让农户成为最大受益者,帮助数以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菌草技术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木材资源。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们坚持走向田野,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和农业产业,15年来累计服务近600个贫困村、4.8万个贫困户、17.7万贫困人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科技研发的民生导向,科技战线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污染防治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服务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民生福祉改善。

服务人类社会。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科技是人类应对重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积极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为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减少贫困作出了中国贡献。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中医药带给世界民众健康福祉的生动诠释。多年坚守风沙防治一线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先后为76个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治沙科研人员,在“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徐先英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当前,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经济危机等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中国充分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让我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二、新时代为科技战线建功立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前瞻布局、政策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为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干事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四个面向”的方向引领更加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作出我国科技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奋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上,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能力明显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加快布局。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6.65%,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纳米材料、干细胞、脑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面向经济主战场上,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均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迈出新步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上,科技战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增进民生福祉的作用充分显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更加坚定。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战略性举措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从变革性实践看,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突破性进展看,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增至2.64%。从标志性成果看,我国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取得了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等重大成就。实践告诉我们,成就源于奋斗,成就彰显自信。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更加完善。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事业发展和政策创新为人才成长营造的条件前所未有。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大力培养使用一批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积极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既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创造勇气和动力,也重视通过必要的物质激励,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健全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三、为党和人民事业攻坚克难、再立新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事业,牢记初心、践行使命,朝着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科技报国、为民造福,是科技工作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奋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增强使命意识,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确定基础研究的目标方向,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要增强问题意识,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领域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加紧协同攻关,使科技更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支撑保障作用。

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良好氛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界鲜明的价值导向。党中央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聚焦主责主业,勇于创新,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广泛宣传“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要发挥院士引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头雁”作用,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追求卓越与爱国奋斗相结合,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以实干创造新业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步和跨越,无不浸润着砥砺奋斗的汗水。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以实干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要有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决心和意志,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弄通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搞清楚,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要有勇闯“无人区”勇气,走出科研舒适区,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潜心攻关、祛除浮躁,研究“真问题”,拿出“硬成果”。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9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10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