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3届毕业生们:
大家下午好!
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又是一年骊歌声起。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个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美丽燕园,一同见证2023届的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经历了三年的疫情考验,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场典礼的来之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各位毕业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全心支持、教导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再过一会儿,同学们头顶的帽穗就将从右边拨到左边。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意义非凡,它意味着你们将成为真正的学士、硕士、博士;更进一步说,你们将从属于一个共同的群体,那就是“士”的群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这个再简洁不过的称谓,是对知识分子最高的礼赞和褒奖,它意味着深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卓越的能力、崇高的理想与恢弘的胸襟。在孔子的眼中,它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在太史公的笔下,它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而最为传颂不衰的,则是这样四句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展到大洋彼岸,会发现在西方的语境里也有一个对应的词汇,来形容今天的你们,那就是“精英”,我们只需要回溯这个词的英文词源,就能立刻知晓它沉甸甸的分量,那就是“被选择的人”。相信诸位已经感受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士”或“精英”都不约而同地承载了社会的至高期许,浓缩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对光明未来的展望。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精英”或“精英主义”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而是得到了更为复杂的诠释。美国学者桑德尔就曾尖锐批判精英群体的文凭主义。在他看来,精英群体将成功完全归功于自身努力,却忽视了时机、运气和他人的帮助,这是一种“精英的傲慢”。
从功利的角度说,桑德尔描述的这群人,无疑称得上所谓的“精英”群体;但是我想追问在座诸位,这样的人能否担得起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士”的称号?问题的答案自在人心。这样鲜明的反差,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士”这个称呼的真正指向。它当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比如同学们身着的学位服,以及金灿灿的学位证书;同时,它可能也并不等同于你们已经或即将获得的财富,比如聪明的头脑、光鲜的工作、优裕的生活。真正的士,不在于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承担多少责任。我由衷地希望,从北京大学、从经济学院走出去的你,要做一个真正的士人。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坚守初心、直道而行的“真精神”。
毕业不仅意味着自我身份的转换,也意味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如果将燕园的生活比作未名湖,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包容着一切风浪与噪声;那么燕园外的生活则更像一条奔涌的大河,你将独自流经三山五岳,其间当然有清流急湍、茂林修竹,但也会有泥泞坎坷、杂草丛生。学生时代的你,能够不假思索地吟唱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但当你面对生活的压力、环境的浸染、外界的阻碍,还能否坚守住这份纯净的初心?你将秉持原则,还是见风使舵?你将忠于职守,还是尸位素餐?你将勤奋进取,还是阿谀奉承?你将迎难而上,还是避重逐轻?所有这些看似轻巧的回答,在行动中都并不简单,这可能需要你有事倍功半的准备,有流汗流泪的牺牲,甚至有逆风而行的决心。
幸运的是,你们并不是“孤勇者”,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恢弘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峥嵘岁月里,从不缺少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正是他们的精神坚守,推动着中国穿越革命的枪林弹雨、改革的历史洪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作为他们的后辈,你们当然是人格独立的个体,也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但是在做出选择前,请记得,“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见微知著、理性思考的“真本领”。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科学的高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传递过程。许多你们从父辈那里接受的“真知灼见”、从师长那里接受的不言自明的“真理”,都可能被实质性地改写甚至推翻;而许多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公共议题,例如效率与公平、合作与竞争、短期利益与长期福利等,则将继续、甚至更为迫切地需要你们的回应。
作为“士”的群体,特别是从北京大学这所世界一流学府走出去的士,诸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更前沿的技术、更开阔的视野,因而你们更有机会也更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大的可能性。202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一道创办“林班”,因为我们都坚信,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只有理论的自主创新,方能引领实践的真进步与真超越。如今,第一届“林班”已经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与在座的诸位同学一起,共同直面、诠释、破解社会经济难题,勇敢、理性、科学地发声。希望大家无论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能用自己的心力、眼力和脚力,为时代创造新知识,为经济构建新模式,为社会引领新风尚。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立己达人、兼济社会的“真情怀”。
多年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告诉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这决不是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为社会唯一的生存法则。提起亚当·斯密,你们一定对他的《国富论》和“看不见的手”印象深刻;然而,在另一本风头稍逊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却这样写道:“无论何时,有智慧和美德的人都愿意牺牲个人私利,来成全他的社群的公共利益。”
过去几年间,北大经院以经济学综合实践、思政实践等课程为依托,带领同学们走遍祖国南北,深入乡村基层,在青山绿水中思考时代命题,在田间地头上体味劳动艰辛。我也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北大经院的同学们能够继续知行合一,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向中国现实的土壤,将自己的智慧与热忱全部投入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当中,像一滴水汇入大海,像一颗星点缀夜空。永远不要因为学业、事业的一路高升,而与真实的世界和大众脱节;永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何出发。请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寄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得失不论、荣辱不惊的“真气度”。
在这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我何尝不想为同学们送上诸如一帆风顺、心想事成这样的祝福?但是我们彼此都清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未来迎接你们的,不仅有无边的风月,更有难越的关山;不仅有“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春风得意,更有“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艰难险阻。大历史时代的不确定性,已经为你们的奋斗之路平添了一些坎坷;而奋斗目标越是远大,坎坷就越是多见,毕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要真正摆脱精英的傲慢,不仅需要在得意时谦卑,意识到自我的成功亦有他人的帮扶、时运的助力;更需要在失意时坦然,避免将自我的失败转化为对他人的嫉妒、对环境的抱怨。这种面对人生起伏的淡定从容,是刻在我们民族历史深处的韧性,正如有人总结说,当灾难来临时,西方人的传说是能够救人于水火的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却是直面艰险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假如一定要送给年轻的你们一些祝福,那么我想应该是,祝你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无比笃定地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能够用实际行动,诠释士人的真精神、真本领、真情怀和真气度,做一个舒展的、大写的北大经院人。同学们,就让我们相会在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