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全球文明倡议:理念与行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67 次 更新时间:2023-06-26 22:56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卢静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道,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全球文明倡议是继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是紧紧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正当其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冷战思维在美国重新活跃,美国拼凑所谓“民主峰会”,兜售“民主对抗权威”的叙事,全面推进大国战略竞争,并企图重新挑起新的集团对抗与意识形态对立,严重威胁全球战略稳定。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面临更多的动荡与风险。世界动荡加剧深刻反映出当前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也凸显出长期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的窘境。展现什么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尤其是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借助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和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拥有了相较世界其他文明的压倒性优势。而一些其他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势冲击下,则面临着解体甚至泯灭的风险。西方在成功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彼时,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似乎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悄然出现。在不少西方人眼中,“要想成功,你必须像我们一样。我们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作为西方文明的承继者,美国在挑起冷战的同时,也主导建立了一个带有本国烙印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英等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随后借助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向全球推广西方的市场经济原则和民主政治制度,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规范。苏联剧变和东欧解体使美国更加坚信自身文明的优越性。不少人认为,不但美国赢了冷战,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也赢了历史。对此,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乐观大胆地断言,西方自由主义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对手,历史终结于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西方文明的优越感空前提升。此种形势使美西方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更加自信和自豪,更强化了其将西方文明推广至全球的“使命意识”。对于相异于己的世界其他文明,不少美国政客和学界人士视其为威胁和挑战,不断鼓噪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并对其他文明采取了排斥和打压的做法。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发动了包括阿富汗战争在内的多场战争,强行输出所谓的“民主”,加剧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其他文明抱有同化心理的文化普世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无疑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使西方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西方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

近年来,民粹主义崛起、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加暴露出带有西方烙印的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应对自身面临的内外挑战,却不断宣扬“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等论调。对于乌克兰危机,一些西方人士将其描述成西方“民主阵营”与东方“专制威权”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抗衡,突出自身作为前者的正义性和正确性,并借此加强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国家的联合。美国学者蒂莫西·斯奈德就直言道,乌克兰危机是“自由民主与虚无主义之间的战争”,乌克兰的胜利能够为西方的民主价值注入新的力量。此种论调无疑极大增加了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难度,也使乌克兰危机面临持续升级的危险,更不断加剧着世界的对抗与分裂,严重恶化了国际安全环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经说过,当一个文明不能有效应对自身面临的挑战时,该文明就开始衰落了。西方文明曾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神权统治秩序、促进人类物质文明极大提升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西方文明不但不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且还不断加剧着世界的动荡、分化和对立,使世界面临多重危机和挑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正当其时,其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

全球文明倡议将有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第一,坚持文明平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世界有8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要坚持文明平等,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坚持文明平等,是对“文明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的超越。国际社会长期以来盛行着“西方文明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论调,认为西方创造了先进的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拥有比其他文明更优越的地位。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非西方国家似乎只能依附于西方国家,只有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指出的,西方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文明,其实质是不平等和异化。一些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遇到了新的困难。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各种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第二,坚持文明包容,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国语·郑语》中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可生长发育,但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继续发展。《礼记·中庸》中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思是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三国志》中提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强调具有差异性事物的结合能够产生融合之美。“和而不同”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在对待不同文明时,应包容文明的差异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社会制度良方,我们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彼此互容、互鉴、互联、互通,才能走出一条不同文明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基础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大道。

坚持文明包容,是对所谓“文明冲突论”的超越。文明差异就意味着文明冲突的观点,反映出西方典型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当前,面对像中国这样非西方国家的发展,一些西方人士又在鼓噪“文明冲突论”。2019年4月,在美国智库“新美国”组织的论坛上,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主任基伦·斯金纳就公然向世界提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的“文明冲突论”。她声称,中国与美国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一场迥然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因为中国不属于西方文明,没有这种西方文明基因,中国作为非白色人种,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言论无疑增加了中美之间的不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做到独善其身,选择隔阂、冲突、对抗不仅不利于其他文明发展,更会使自身寸步难行。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实现各文明的和谐共处。

第三,坚持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需要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尤其是在人类文明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唯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唯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坚持文明对话,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通过对话交流,既认识对方,也在对方的认识中更好认识自己。

坚持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隔阂的超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种文明结束了各自封闭的时代,不同文明的相遇既带来了文明的交融,也产生了文明的碰撞。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加强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消除文明隔阂、疏远和敌对,也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第四,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先辈遗产,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立于世、长存于世的根本。梁启超曾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他主张要传承优秀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明既需要守护和传承,更需要创新。文明传承是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延续性和独特性。文明创新是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吐故纳新。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要跟上时代步伐,守正创新。只有这样,文明才能焕发新活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第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是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它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也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是,力求实现全球文明同质化来达到西方“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笃信自己的道路将塑造人类的命运”,“深信自己国内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极力向世界推广自身价值理念,但其结果正如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所感慨的,“事实证明,天下归一对任何征服者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行动

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就系统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和“2014文明宣言”。如今,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是新文明观的又一次体现,更是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方案的飞跃。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这揭示出文明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具有社会的内涵,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文明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活动的结果。中国是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践行者,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实施。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行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既属于中国又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积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载体是人,深化人文交流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为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国发起并建设了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促进文明对话交流的平台。博鳌亚洲论坛十分重视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并自2015年起专门设立了宗教分论坛,为世界宗教间对话提供平台,如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宗教分论坛的主题是“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博鳌亚洲论坛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对加深亚洲跨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大会立足亚洲、面向世界,通过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和媒体等各界交流,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搭建平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广泛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发布会议共识文件。同时,参加大会的中外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多边、双边倡议和协议,发布了一批重大项目成果和研究报告,形成了一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举措和合作成果。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封闭还是交流,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邀约,正是回应时代之问、探索文明对话新机制的中国答案。

中国积极推动其他多边机制加强人文交流。金砖国家在人文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则在促进金砖人文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2009年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时,中国就提出了“推动人文交流”的议题,认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金砖国家应该积极拓展文化、教育、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人民相互了解,推动各界成为好朋友、好伙伴,为深化全方位合作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中国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成功推动人文交流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三支柱”。中国持续推动金砖国家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金砖国家建设高质量伙伴关系。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离不开与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的协调推进。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全球性倡议相辅相成,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与发展都是文明的体现。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也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不但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路径,而且也在不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状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同时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丰富营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作者:卢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进入专题: 全球文明倡议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01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