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贺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37 次 更新时间:2023-06-10 21:36

进入专题: 文化建设  

翁贺凯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辉文献,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理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依据,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要以“宽广的视角”,在世界与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与大势中,去把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同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十四五”期间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还以“四个重要”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性意义,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精准运用,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阐发,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地作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从传统文化扩展到了中华文化,强调要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放置于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语境之中,视野显然更为宏阔。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作出揭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二者之间在逻辑上密切相关、前后相继——只有通过改造和转化,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论断,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人类文化传承与演进一般规律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在要求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最有力的回应与回击。

坚持“两个结合”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传统”,并与“中国具体实际”“本国具体实际”并列,理论蕴意深刻。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两个结合”作出进一步阐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结果与意义,作出了更为系统的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在价值观主张上的高度契合性,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来的道路理论制度,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科学地作出理论提升、理论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一个结合”原创性地发展为“两个结合”,这是对过往理论探索的深刻总结,是对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百多年来,实现民族复兴、赓续历史文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标,并认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又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号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凝练概括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和深刻总结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事业擘画了壮美的蓝图、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其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历史制高点上,贯通古今中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的又一重大的新观点新论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必将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理论概括和思想范畴,必将对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产生重大的引领作用。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精神的精华和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并将其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文化建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65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