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桥:提升文化话语权 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460 次 更新时间:2023-06-08 18:13

进入专题: 文化话语权   中国声音  

刘江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上,而是更多体现在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上。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文化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自主提出、表达、传播本国文化话语、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维护本国文化权益和根本利益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此起彼伏,中国的发展常常“被说明”“被描述”“被建构”。如果不能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以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就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意识形态工作也会受到削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更需要牢牢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的主动权,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从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 拓展国际话语权平台

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以自信的精神、自信的态度、自信的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向世界传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将本国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新秩序之中,依循公平、合理、开放的文化交流规则,在国际文化新秩序下保护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一是传扬中国精神。对中国精神做出既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展现其世界蕴涵、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阐释。二是加强国际制度的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要善于通过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三是打造体现中国精神的世界文化品牌。打造“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就要大力发展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中国创意”“中国策划”打造原创的中国文化品牌,大力生产附加值高又彰显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打造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体现中国文化的国际气派,进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

修炼文化“内功” 寻求国际话语权的突破

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话语权的突破,要修炼中国文化的“内功”。一方面,要推动民族文化创新,自觉推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另一方面,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文化表现形式与方法,对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进行世界性包装,向世界各国人民呈现蕴涵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艺术追求与价值追求的统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的世界性文化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其意义在于,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要用好优秀中华文化,解释好中国文明,让国际受众态度软化、观点变化、立场转化,实现以文化人。

发展文化产业 采用多元化对外传播策略

为了提升文化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创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为了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要将文化的价值开发置于市场经济规则的引领之下,提升中国文化的能动性,形成文化的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空间,从多个维度体现出文化产业的意义。二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使文化产品更具活力。三是拓展文化对外传播的主体。一方面,要借助文化企业,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大型企业主体有巨大的文化创新潜能,它们可以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体,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另一方面,要借助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可以通过自由的、非正式的对外语言输出和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增进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不可小觑的力量。四是拓展海外华人团体,增强文化传播。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传播属于民间传播方式,具有灵活性、广泛性、深入性等优势。五是注重和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效果。改革现有的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大传播、大受众、大平台、大市场”格局,形成传媒合力,加强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文化话语权的形成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前,我国在文化话语权上的不足反映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相对滞后问题。近代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学习了大量西方概念和理论。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与巨大成就,没办法用西方理论和话语来解释。因此,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当务之急是从对西方理论的“注经”中走出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多次在对外场合就世界局势、国际经济与金融、大国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建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既内涵深刻又通俗易懂的重要理念和表述。因此,当务之急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同时,也要避免由于过分强调话语创新而盲目使用西方话语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的做法和倾向,避免落入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

掌握文化话语权 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空间,这一信息集散最快、最多、最复杂的领域已成为文化话语权的必争之地。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强大技术优势及其在互联网领域的有利地位,将互联网打造成实现政治目的、增强其全球领导力的工具,在所谓“网络自由”“信息自由”的旗号下,传播、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制造文化冲突、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危害极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系列重要讲话,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阐明了如何在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应对互联网挑战作为创新和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点方向,开创网络传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

总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既取决于传播渠道和网络平台,也取决于议题设置和话语表达能力,更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关键。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政策研究——汉语言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KZ2022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进入专题: 文化话语权   中国声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5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