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玩弄起栽赃陷害、贼喊捉贼这套把戏来可谓炉火纯青。最新的例证,就是它正用尽手段要求盟友跟进,在5月19日至21日于日本广岛举行的G7峰会上大谈所谓“反经济胁迫”,并且试图将这顶帽子直接扣在中国头上。
笔者认为,这是美国再次将自身的所谓“战略利益”凌驾于盟友的切身利益之上,是对盟友公然的政治胁迫。如果欧洲和日本方面足够清醒的话,应当毫不犹豫地对美国说“不”。
为了给中国炮制“经济胁迫”的罪名,美国谋划已久且煞费苦心,从国会到智库,再到拜登政府,堪称全线发力。早在2021年10月,一个美国两党议员提案小组就公开提出“反中国经济胁迫法案”,要求拜登政府成立跨部门工作组来应对所谓“中国采取经济措施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做法”。美国带节奏的努力在欧洲收到一些效果,2021年1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一项“反经济胁迫”的政策动议。
但美国意识到,仅靠美欧协调还不足以在全球范围内撑起台面。为了在更大范围炒作这一话题,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在美国军方的授意下,于2022年12月抛出一份名为“反对中国胁迫:对经济施压的多边应对”的报告,要将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甚至蒙古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拉进这个“反中国经济胁迫同盟”中来。为在G7广岛峰会上抛出这个话题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今年以来,美国先是在4月的G7外长会上以“维护经济韧性和安全”为名将“经济胁迫”纳入议程;继而,在G7财长会前后,由美国财长耶伦亲自出马定调造势,对盟友们形成强大的胁迫之势。
尽管美国学界和政界费了不少气力来论证所谓“经济胁迫”问题,但这一概念至今仍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可靠的国际法依据,就连美国舆论也承认“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的所谓“胁迫”是国际政治中由来已久的现象,而美国正是利用“长臂管辖”和治外法权来操弄这一手段的行家里手。正因如此,美国一再制造、渲染这一话题并公开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身上,目的之一就是要转移焦点,为自己洗脱责任。
美国还有更具进攻性的目的,就是要在它自己对中国搞胁迫的同时限制和削弱中国的反制手段和能力,就是要在经济领域搞一套“导弹防御系统”,以此来抵消甚至瘫痪中国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但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将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影响力投射到几乎每个角落,面对这一现实,美国也意识到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让“反胁迫”奏效,因此需要拉拢盟友拼凑“反胁迫同盟”。这与它先是制造安全矛盾,然后再不遗余力地将“萨德”或者“爱国者”反导系统推销给盟友们的手法如出一辙。
美国在说服盟友时采取的策略,一是替那些所谓“受到中国经济胁迫的苦主”出头,把自己对华施压的自私行径打扮成“维护规则”的仗义行为;二是用所谓“联合应对”来分摊盟友们与中国进行经济博弈的政治成本。澳大利亚等国就是华盛顿所描绘出的受到中国“经济胁迫的苦主”,但连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在经历短期波折后,这些国家对华贸易已经或正在恢复常态。尽管在事实和法理两方面根本都站不住脚,但这对美国要在国内立法、搞美欧协调和在G7框架内同时推进“反胁迫”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谎言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自我装扮成真实的模样,美国显然深谙此道。
当美国已经在贸易端和产业链上开始打造“北美自留地”的时候,欧洲和日本应当在华盛顿名为“公义”实为私利、名为“维护规则”实为践踏市场秩序的行为面前保持警醒。欧洲经济仍将继续深植并依托于全球市场体系,中国和亚太市场仍是欧洲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日本如果一味跟着美国唱政治高调与中国展开所谓“胁迫博弈”,它失去的将不仅是中国的市场机遇,也将削弱其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正因为对自身利益还有一些清醒认识并仍有所坚持,G7内一些国家在所谓“反经济胁迫”问题上尚未盲目追随美国,希望这些国家能保持清醒的认知,先着手解决好美国在所谓“反经济胁迫问题”上对它们搞政治胁迫的问题。
从特朗普到拜登政府,美国的执政党变了,白宫的主人换了,但“美国优先”的政治理念没变,采用灌价值观迷魂汤、挥单边制裁大棒的政治胁迫手法没变。欧洲和日本与其将实现未来繁荣的希望寄托在“特朗普不会重返白宫”、“民主党不会如共和党那般简单粗暴”之上,真不如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与那些值得信赖的伙伴们认认真真地搞好合作、踏踏实实地解决分歧。
崔洪建,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