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33 次 更新时间:2023-05-15 22:46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欧阳淞 (进入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又一重要论述。在今年2月相继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进行了精辟论述。此前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原则、思想境界、情操情怀、气节风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由党创建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走向复兴的顶天立地,其间经历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非凡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历史辉煌,也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专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谱系。

在《中国共产党简史》这部党史著作中,除了习近平总书记点到的前述精神外,还列举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老西藏精神、上海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这些精神,只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伟大精神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以地域命名,有的以事件命名,有的以个人命名,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个性特点,但又具有共同的红色基因和政党特质,因而具有共同的内在涵义。

其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坚定理想、坚守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他还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长征精神中的“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等,就都是坚定理想、坚守信念的范例。这充分说明:“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坚守信念是党的伟大革命精神的精髓。

二是对党忠诚、亲民爱民。“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入党誓词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内涵。抗美援朝精神中“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西迁精神中“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朴素表态,就是对党忠诚的生动例证,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模范人物,既是对党忠诚的典范,也是亲民爱民的楷模,他们的精神说明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他们的精神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一样,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真挚情怀。

三是不怕牺牲、忠贞报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长征精神中“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红岩精神中“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的英雄气概就是不怕牺牲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勇赴国难”“舍生取义”,“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女排精神中的“祖国至上”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四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在艰难困苦中净化灵魂,在浴血奋战中磨砺意志。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中“艰苦奋斗攻难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抗震救灾精神中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就都蕴含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五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数千年中国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新者胜。”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都蕴含着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品格和风范。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敢冒”,新时代北斗精神中的“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等,都有一种为了开拓创新,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大无畏气概。

六是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的、实践的精神,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大庆精神中的“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伟大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等,就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七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他还说:“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骨气和底气。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美援朝精神中“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抗洪精神中“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风骨,抗击非典精神中的“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气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险挑战面前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三个一切”,充分说明践行初心和使命成为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就成为贯穿党的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红线穿珠。”党在百年来形成的所有精神,都是在初心使命这个根本动力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又激励全党更好地去践行初心使命。初心使命是党的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穿“珠”红线,是党的革命精神丰富内涵的“集大成”者。

党的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和教化功能,能够起到树立形象、凝聚党心、召唤民众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经革命战争烽火淬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锻造、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培育的革命精神越来越发扬光大,在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价值。

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有效地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斗争,就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就要不断弘扬党的革命精神。

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扎实地建设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自身要始终过硬,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必须不断从党的革命精神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信地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从党的革命精神中获取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14期)

进入 欧阳淞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8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