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霞: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核心意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7 次 更新时间:2023-04-25 00:07

进入专题: 守正创新   崔建霞  

崔建霞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意涵,对于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守正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这一重要论述标明了守正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尺度。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创新的可靠保障。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守正”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守“科学社会主义”之正。守正,要求始终不渝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是因为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信仰信念都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不停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这一重要论述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创新的核心内涵与根本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发展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新”是必须、“发展”是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必须看到,能否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之“的”,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充分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在守正创新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此作了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内在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概括地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由多方面要求构成的有机整体:一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人民的价值观,奉行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二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共创美好生命共同体;五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文明观,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若干个重大关系,其中一个就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深刻彰显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一是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守正并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创新也不是凭空幻想、恣意妄为,而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只有守正,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才能按照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在守正中擎旗稳舵、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激发发展新动能。离开创新的守正,就会故步自封;离开守正的创新,就会迷失方向。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把握好以下三重关系。

必须把握好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关系。守正创新要求守“真理”之正,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只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才能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守正创新要求创“真理”之新。只有发展真理,才能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必须把握好揭示真理与笃行真理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更好地改造世界。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认识而言,守正创新要求主体要矢志追求真理、努力揭示真理、敢于发展真理。就实践而言,守正创新要求主体在真理指导下,勇于笃行真理、努力践履真理,通过创造性实践,现实性地改变现存事物,推动事物发展走向新阶段。具体而言,要大力践行“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归结为知和行的关系,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作出新的阐释。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与主动性,其根本就是要将真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坚持以知促行。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特别是深入学习、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才能在行动上把握方向、敢于担当、奋勇搏击。其次,要坚持以行促知。知行合一,贵在行动。真理的力量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挥出来,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创造奇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干才能铸就伟业,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必须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努力做实,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达到以行促知。

必须把握好追求真理与捍卫真理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守正创新不仅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人的认识活动往往产生真理与谬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进行斗争。认识的发展与真理的获得,正是在对谬误的不断纠正中、在同谬误的不断斗争中实现的。只有敢于坚持真理、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才能促进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是真理,一定能够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与挑战。

 

 

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包含着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归结起来,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方面,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创新活动。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的规律性。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阐明,时代变化、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世界上伟大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历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追求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以新的理论创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一重要论述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实现理论同实践的再统一。他强调:“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这一生动形象的论述为正确理解和把握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一是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离开了实践的创新,理论创新就会缺乏动力;离开了理论的创新,实践创新就会迷失方向。二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是一个自发的、在偶然性中缓慢演进或自动生成的过程,而是需要人的努力自觉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守正创新   崔建霞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30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