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这些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14亿多人吃饱吃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端牢中国饭碗。
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保障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前提,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在吃饱的基础上更要吃得好,要树立大食物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食品来源和供应,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粮食安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粮食安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前提,也是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基石。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三农”工作成就斐然,全方位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在持续付出巨大努力之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5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八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达1.37万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直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建立起了庞大的口粮储备体系。2022年我国拥有全球60%的大米储量和51%的小麦储量。农业农村部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都超过了一年的口粮消费需求。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687万吨,其中进口大豆9108万吨。这说明粮食短缺是结构性的,相对于口粮而言,大豆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并非实质性的。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人均进口量相对较小,对外依存度并不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进口只有日本人均进口的1/2、韩国的1/3。总体而言,我国有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作为基础,也有充足的库存做保障,还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以生产体系、储备体系和进口体系这三大体系做支撑,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初见成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耕地建设上,坚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逐步施行到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遏制耕地“非粮化”,明确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优先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由提质改造和数量补充相结合的占补方式转变为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从耕地等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制定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了耕地休养生息的阶段目标和政策措施。2017年发布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了2030年我国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任务。2020年修订完善实施了《土地管理法》,2021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2年印发《2023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三、 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和粮食保障工作。
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扎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扎实推进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得出、产得优。持续加强耕地养护,稳步推进休耕轮作制度,结合耕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的品种自给率为100%,玉米在95%左右,蔬菜为87%。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就畜牧业种业而言,除了蛋鸡外,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整体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国的畜牧育种要坚持走引进改良为主之路,同时注重挖掘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基因。
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层层传导压实责任。2022年,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足种满不撂荒。当前,我国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充分展现了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体制优势。通过补贴扶持等政策,确保粮农收益,把国家的优先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农民的生产经营选择行为。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应首先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不得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未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管中国粮食消费峰值即将到来,口粮安全也不存在问题,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满足全部农产品需求仍存在较大资源缺口,同时持续的高强度利用也给耕地资源造成巨大压力。既要立足国内,统筹优化布局,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又要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变化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从国际资源看,世界范围粮食总量并不短缺,主要问题在于粮食的分配和可获得性方面。我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多边贸易,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国际资源和市场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适度进口的需要,而且全球粮食出口商和生产商高度青睐中国市场。要着力培育中国自己的国际大粮商,解决好进口品种、进口来源、进口渠道问题。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健全机制让农民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粮食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兼具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国家和人民主权三项国家安全职能,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支持保障力度。我国种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少地方甚至连年亏损,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带来隐患。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做好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可见,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要重视对播种机的正确操作,避免种子用量过大。在粮食收获环节精心操作,及时晾晒烘干,避免粮食变质。在储藏环节加强虫害防治。此外,餐饮企业加工、日常生活用餐都要避免浪费,让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