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宏观经济修复与复苏进程中的近忧与远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3 次 更新时间:2023-03-22 16:54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刘元春 (进入专栏)  


春节之后是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争论最大的时候,今年的争论也较为突出,经济学家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方差可能是历年最大的。很多人根据春节期间各类参数同比和环比数据的反弹得出十分乐观的结论和判断,而另一些人则根据外贸和债务等数据得出了较为悲观的结论。因此,深度分析各类宏观微观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重启效应较为明显,经济复苏开启

今年1月-2月的各类数据基本证实了疫情政策优化后将产生较好的修复效应,中国经济复苏在春节疫情超预期好转的作用下已经开启。

1)以PMI为主的先行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和商务活动都处于持续扩张期,基本摆脱了前期萧条低迷的困扰。制造业PMI从2022年的47%提升到2月的52.6%,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同期从41.6%提升到56.3%,中国综合PMI指数同期从42.6%提升到56.4%。这些参数连续两个月回归景气区域,说明可持续几个月的经济复苏基本开启。

2)各类高频数据持续改善,疫情后的社会经济秩序修复较为迅速。基于交通、能源环境、消费、贸易、企业与消费者信心5个维度、8个分项的第一财经中国高频经济活动指数(YHEI)从1月初期的0.77快速提升到2月21日的1.18。春节期间,全国百度迁徙指数平均为696.4,较2019年和2022年农历同期水平分别高26.2%和41.2%;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0%。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春节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3.5%;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京东《2023春节假期消费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生活服务、手机保障服务、家电维修、电池换新和电脑安装的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达302%、296%、83%、57%、53%。

3)在各类政策和市场支撑下,预期低迷和信心疲软的状况得到了初步逆转,边际改善较为明显。各个国际机构和预测团队纷纷调高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增速平均达到0.5个百分点;各类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得到回升,例如第一财经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从2022年12月49.5%上升到51.33%;OECD中国商业信心指数1月开始止跌回升,较2022年12月回升0.8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从2022年1月的48.9%回升到2023年2月的57.5%,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也从2022年12月的53.7%回升到2023年2月的64.9%。各省市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指标也进一步提振了相关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4)在各类政策同步发力的作用下,房地产开始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复苏进程超越市场预期。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单月,TOP100房企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实现双增长。58同城、安居客的数据显示,2月新房市场强势反弹,全国重点监测的65城新房线上均价环比上涨0.03%,65城中有26城新房线上均价环比上涨,有41城二手房挂牌房价环比上涨。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2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615.6亿元,单月业绩环比增长29.1%、同比增长14.9%,百强房企2月单月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实现双增长。与新房相比,二手房市场需求回暖更为明显。

报复性反弹并没有出现,经济全面修复不仅需要进一步政策加持,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经济主体修复疤痕效应

面对春节期间各类数据的修复和反弹,我们必须理性认识到原来预期的报复性反弹并没有出现,各类数据与常态化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的经济修复效应远远大于复苏效应,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依然需要耐心和进一步政策的支撑。

1)各类高频数据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参数的整体修复虽然速度较快,但较2019年的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与世界其他国家复苏的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例如全国春节期间发送旅客人数仅恢复至2019年农历同期的53.6%,旅游收入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出行、餐饮、娱乐等高频数据虽在一个月之内快速反弹,但目前修复比例仅达到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74%左右。

2)即使各类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出台,汽车销售难以再现2022年的快速反弹。根据乘联会报告,1月乘联会狭义乘用车零售完成129.4万辆,同比降低37.8%,环比降低40.4%。到2月19日,今年累计批发219.8万辆,同比去年下降25%。展望2023年,乘联会保持谨慎乐观,预测乘用车市场零售约增长2%。而汽车销售的增长在2022年为整个消费贡献了1个百分点。

3)房地产虽然部分城市和部分参数开始出现触底反弹,但房地产市场整体仍显低迷,房地产投资参数和土地市场还没有出现筑底反弹,房地产整体复苏的路程依然漫长。例如,累计业绩来看,百强房企1月-2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8189.5亿元,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同比仍然下降,但降幅较上月收窄至11.6%。土地成交来看,截至2月23日,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总成交建筑面积为41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4%;2月,重点房企拿地总额同比下降16.2%。

4)外需收缩超预期,出口参数面临巨大压力,成为2023年最大的经济复苏隐忧。CNBC供应链热图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的制造业订单下降了40%;中国1月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环比下滑11.2%,其中欧洲航线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6.7%,美东和美西分别下跌9.8%和7.8%。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直线下跌超80%;全球集装箱租赁和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40英尺集装箱CAx的数值均高于去年同期,2023年第二周达到0.66,之后几周稳定在0.64,已经连续7周在0.6以上(CAx指数高于0.5,意味着入港集装箱的数量大于离港集装箱的数量)。同时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1月份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同比下跌36.7%,创1953年来最大跌幅,并且也远低于27.6%的市场预期,这在很大程度印证了内地出口的低迷。

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基础依然十分扎实,不必过度焦虑2023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复苏的进程中接近常态化水平

1)疫情政策优化带来的2023年修复效应较为强劲。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团队和上海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团队计算,2022年疫情冲击导致中国GDP增速下滑了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只要没有进一步特殊冲击,疫情政策的全面优化和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可以直接带来1.5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

2)在各类政策的救助下,房地产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拖累将大幅减少。2022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直接导致GDP增速损失1.2个百分点左右,即使考虑本轮房地产复苏周期较长等因素,2023年房地产对GDP增速的拖累可以减少到0.2个百分点左右,对GDP的增长贡献可以达到1个百分点左右。

3)二十大红利和政府换届效应将在全年陆续释放。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宏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超越以往的周期波动聚焦于干实事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各种错误的思潮进行批判,明确了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主题,要求全方位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导向,这将为逆转市场主体预期和重构市场信心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二十大之后产生的新一届政府官员大部分具有“忠诚”“干净”“担当”的特色,没有历史包袱,想干事的内生动能更为充足,能够改变过去“官员躺平”和“形式主义”等问题。目前各地招商引资和“跑部钱进”的热潮充分说明本届政府的换届效应将十分显著。我们不仅不需要担忧地方政府不作为,反而应当担忧会出现过度作为的问题。31个省市在地方两会期间公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23年各地最低GDP增速目标平均水平达到5.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为8.4%,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为7.6%。这至少保证2023年宏观经济反弹具有强劲的政治动力。

4)地方稳增长方案与中央稳增长一揽子方案将产生叠加效应。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2023年宏观经济复苏的政策支撑是基本充足的,实施力度大于2022年。例如,中央政府确定的赤字率为3%,高于2022年的2.8%,新增专项债达到3.8万亿元,比2022年高1500亿元。

5)过去十多年中国政府持续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将产生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力投入的新动能、新产业、新技术等战略领域已经开始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例如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卡脖子问题的持续投入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布局开始全面展现潜力,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综合上述五大方面的因素,虽然2023年我们面临外需持续疲软、消费恢复缓慢、地方债务压力持续加大等问题,2023年宏观经济持续复苏到5%-6%区间应当没有问题,经济复苏的动力具有可持续性。

在近忧与远虑交织下,中国宏观经济复苏进程和政策把控将十分复杂,需要保持审慎乐观的心态进行统筹处理

必须看到中国宏观经济在近忧与远虑的交织下,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抓住窗口期设计出兼顾的政策方案和改革措施。

1)外需下滑虽然是全球经济疲软的必然产物,但中国外需下滑很可能是世界需求低迷与中美冲突下的替代效应叠加的产物,因此产生的下滑深度很可能比预期要大。应对欧美“脱钩断链”与全球经济步入到新低迷阶段相叠加的冲击,需要在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程中加大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在战略层面转型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市场主体的矛盾心理。

2)虽然在保交楼、三支箭以及需求释放等政策刺激下,房地产会出现持续复苏,但这次房地产的调整是周期性、趋势性和政策调控失败等多重因素的产物,调整的深度比以往深,持续的时间比以往要长。房地产下滑带来对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收缩效应和宏微观的杠杆支点效应很可能出现局部风险失控的概率,复苏进程很可能面临反复,彻底走出房地产困局需要深层次的改革,需要构建房地产的新型发展模式。

3)春节期间虽然没有出现专家预测的疫情交叉感染等问题,超预期地出现了全面上下一片祥和的景气,但这并不等于2023年中国经济不会遭受第二轮疫情的冲击,需要我们落实“乙类乙管”,保证中国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有序化。

4)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虽然得到改善,但基础依然不稳固,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逆转现有脆弱的信心和预期。民营企业家对于国有与民营的地位依然不托底,进一步巩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平等地位的新制度体系和立法还没有出来;对于平台经济常规监管与行政整顿的界限依然模糊,常态化监管往往也会引发平台资本的忧虑;消费者对于政府消费政策的预期常常得不到满足,预期差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信心和预期改善的幅度相对较小;外资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对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往往会产生矛盾的心理,任何单方面的调整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中国经济主体的信心和动力不仅基础不牢,同时还面临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问题,预期管理和新激励体系的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

5)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市场主体存在着疑虑,导致很多政策的传递效应和落实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虽然1月份的新增信贷创下近年来的高峰,达到了4.9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达到5.98万亿元,也创下近期新高,但这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宽松政策是否能够持续的疑虑,从而对于政策当局产生信任危机,诱发预期的波动。再例如,地方政府高调进行保增长和拼经济,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债务压力导致大家对于当前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和未来投融资平台是否会发生债务危机产生疑虑。

6)虽然2022年人口总量下降85万很可能是疫情冲击下人们理性收缩生育的产物,2023年或2024年人口出生可能有一波反弹,但人口减少、人口老年化等问题必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持续的深层次冲击,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各种舆论已经大幅度放大了人口冲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将中国经济的一个远虑转化为近忧。

7)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以及世界格局的变革性调整不仅会加剧中国外需回落,同时也将使中国面对各种小概率事情的爆发,出现难以控制的极端情况。非经济风险成为经济决策的主导因素。

8)粮食和卡脖子环节的商品在紧平衡下带来的价格和经济循环等问题很可能在突发事件中爆发,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双重冲击。

9)创新战略带来的各种风险投资的沉默成本将进入到陆续显化阶段,如何消化全国上下布局的低端园区经济带来的损失和成本,是全面推进风险投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收获创新红利的同时,必须建立成本补偿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否则不平衡的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虽然这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它们都是远虑和近忧交织的产物,不能简单归结为短期问题或长期问题,不是单一工具和单一行动能够解决的,更不能在民粹化中情绪化,而是需要一揽子举措通过持续的战略推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02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要着眼于后疫情的经济短期修复和复苏,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将稳增长方案与一揽子改革方案有机结合,从中长期视角审慎处理短期问题。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本文来源:《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


进入 刘元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7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