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14 次 更新时间:2023-03-17 16:41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刘向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重要维度,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断与中国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质上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只有首先满足了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如果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富裕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对于物质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在恩格斯看来,政治、法律等思想,虽然在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社会成员精神生活富有,具有合乎社会经济基础的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科学观、艺术观等,就会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物质生活富裕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精神生活贫乏,物欲膨胀,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就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富裕也无法真正实现。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然是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既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也追求精神享受、幸福指数;既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也追求精神世界的丰裕。

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时代提出的重大任务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比较发达、物质生活比较富足、闲暇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在继续追求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也必然要求接受更好的教育、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品位。另一方面,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社会心态理性平和、向上向好,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人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有的党员干部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动摇,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仍然比较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格格不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来,真正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一大创新,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一是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二是用分配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加获得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我们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既要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努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切好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三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难题和困难。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难题,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如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如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如何使发展与共享相互促进、相互强化,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发展能力,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一一破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述问题都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确政治方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我们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发挥陶冶人、引领人、造就人以及淳化社会风气的作用,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精神文化生产的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三是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学习型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持久动力。要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要建设一个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调动起来。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空间,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对于错误思想和言论要及时“亮剑”,对于模糊认识要予以澄清,使人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治网,让人民群众享受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服务。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57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5,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