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体现。以链主企业为依托,增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企业和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是推动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实现产业链体系高端化
从已有产业链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出发,将产业链划分为广义产业链与狭义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在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将产业链延伸出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和服务链等概念而形成的“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一体化的广义产业链体系。链主企业通常指自身实力雄厚、占主导地位,且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活动的企业,并在协调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目的是拥有一批在技术创新、标准、品牌、市场领域具有自主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链主企业。
具体而言,链主企业在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共生群落中相当于“头雁”,其能够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具备整合资源和要素以及优化配置的能力,在技术、标准、品牌和市场方面掌握产业链主导权,从而形成具有某一产业链核心凝聚力的能力,由此实现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的顺畅衔接、相互支撑。因此,需要筛选出一批具有技术、标准、市场、品牌控制能力的潜在链主企业进行培育,通过链主企业所拥有的国内外资源整合能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而不同类型产业的产业特征与技术特征相去甚远,潜在链主企业则需依据产业特性选择其所需提升的控制能力,以该种控制能力为抓手,驱动“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体系的顺畅运行。
需要明晰的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不是同时实现“五链”的高端化,而是遵循企业已有的发展基础及产业发展规律,重点培养链主企业的“四控”能力之一,选择性地驱动某一环节升级,进而向其余产业链体系环节渗透,实现整个产业链体系高端化的过程。技术通用性和渗透性基础产业应以“控技术”为核心,从而实现以“创新链”为主链构建现代产业链体系;技术前瞻性产业则可以通过“控标准”来构建以“技术链”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市场容量型产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控市场”或者“控品牌”,从而以“产业链”“价值链”或者“服务链”为核心来完成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加快培育现代链主企业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但总体上企业的研发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对产业链的把控能力等都与合格的链主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我国链主企业培育模式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质量上,链主企业培育尚不能满足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我国在具有技术通用性和渗透性的基础产业、技术前瞻性产业和市场容量型产业内几乎都缺乏具有产业链掌控力的链主企业。因此,需要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的顺畅衔接。培育链主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并非朝夕之事,也不意味着在同一时序内都能实现自主可控,更不意味着所有地区的产业都需要自主可控,需要从主体地位、培育方式、政策导向以及经济系统等多路径培育链主企业。
第一,强化企业在创新补链中的主体地位是链主企业培育的根基。强化企业在创新补链中的主体地位是科技自立自强在微观领域的直接投射,培育一批潜在优质企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培育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优质企业,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增加潜在链主企业的数量。数量方面,引导多样化企业的多元技术创新,通过激活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企业积极性,将更多主体纳入创新链开展技术创新与研发,通过提升微观主体的创新意愿提升创新绩效,实现创新活动在创新链上的正向溢出效应。质量方面,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关键性核心技术创新的能力,驱动生产要素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转变,以此直接掌握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权。同时,敏锐捕捉关键技术的变化轨迹以及行业内外部技术的变化趋势,确保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占据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高端并保持技术领导的持久性。
第二,培育链主企业应当在制造业企业中突破。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对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标准、 品牌、市场、供应链等的掌控能力。实体经济是重点产业的“集聚地”,现代产业体系稳固实体经济,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培育制造业链主企业不仅会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培育过程中实现的核心技术突破还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之间“平稳衔接”的来源。在制造业中筛选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并将其培育成为链主企业,稳固链主企业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形成行业的技术发展、价值链升级以及生产投入均以链主企业为中心的路径依赖。培育链主企业逐渐形成产品品牌效应和企业品牌效应,实现企业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在制造服务化趋势之下,以服务链高端化推进企业实现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较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也通过优化服务防止垄断和寻租行为的出现。
第三,政策导向从扶持产业转向培育链主企业。企业的生产力可以决定国家的繁荣程度,因而真正限制一国进步的是微观经济问题。企业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企业是产业创新的源泉,企业为获得差额利润会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产业技术能级的提升是企业源源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也是参与国际分工最活跃的主体,跨国企业能将生产分工深入全球价值增值活动的各个连接点,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体现在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中,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国在该产业是否具有话语权,可以说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产业的竞争力。将政策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改善企业的投入要素和技术设施的质量和效率上,制定规则促使企业升级和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技术、标准、品牌和市场控制力。
第四,利用大国经济优势构建链主企业共生生态新模式。有活力的产业组织能够让大中小企业协作共生,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的生态网络,是链主企业培育的有力支撑。培育链主企业应当利用大国经济优势实现“链主+中小企业”的生态系统竞争合作共生,激发链主企业竞争活力。大国经济够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加速培养链主企业“控技术”“控标准”“控品牌”和“控市场”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大国所具有的要素市场多元、结构多层、产业梯度分工和区域差异等优势,为链主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产业链的组织活力。促进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补短做长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提升其对高级要素的吸引力,优化升级产业链。从营商环境、制度体制等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化服务链,形成数字经济驱动塑造企业竞争力,特别是链主企业竞争力的新机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大国经济条件下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问题研究”(21&ZD 099)、山西省科技战略研究项目“山西省数字经济体系发展战略研究”(202104031402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