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泉:全球“去美元化”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0 次 更新时间:2022-12-31 20:33

进入专题: 去美元化   货币秩序  

王晓泉  


金融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支柱,美元霸权则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根基。美元霸权体现为: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结算货币、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美债等美元资产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资产。近年来,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日益加强,包括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及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以各种方式推行“去美元化”政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等国加快了“去美元化”进程。全球“去美元化”正在动摇美元霸权乃至美国金融霸权,催化世界货币“一超多强”新秩序。

一、全球“去美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美元储备和美元资产吸引力逐渐下降,被不断抛售和减持,其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占比从2016年一季度的65.46%降到了2022年三季度的59.15%。俄罗斯早已清空美债以及国家主权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中的美元资产。中国、日本、德国、法国、沙特阿拉伯、印度、以色列等20多个美债的主要海外持有者在2022年上半年加大了抛售美债力度。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22年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9月所持美债环比减少796亿美元,持仓降至约1.1万亿美元。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9336亿美元,环比下降382亿美元,创2010年6月以来新低。

美元在国际支付结算业务中占比持续下降。2022年8月18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美元、欧元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分别为41.19%、35.49%。按照目前趋势,美元很快将失去世界头号支付结算货币的地位。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减少美元国际支付结算。2022年3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的总统令,鼓励其他国家使用卢布或本币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矿产、木材、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

美国幕后操控的SWIFT垄断着全球跨境支付结算业务。然而,SWIFT跨境结算技术并非高不可攀,其垄断地位建立在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俄罗斯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都具有跨境结算能力,可保障在SWIFT断网情况下国内支付结算秩序稳定,但要具备类似于SWIFT的功能,还须得到全球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认可。否则,其跨境支付结算仍需借助SWIFT。在美国切断SWIFT对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的服务后,SWIFT的信誉遭到重创,绕开SWIFT的跨境支付结算增多,接入CIPS和SPFS的金融机构迅速增加。与此相关联的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普遍增加了本币结算规模和货币互换规模。俄罗斯、土耳其、印度、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相互间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22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19年11月14日,金砖国家决定整合俄罗斯银行卡支付系统(Mir)、中国银联、印度银行卡支付系统(RuPay)和巴西银行卡支付系统(ELO),建立金砖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 BRICS Pay)。该系统虽然暂时无法绕过SWIFT,但是便于金砖国家金融机构简化跨国支付程序、降低对美元跨境支付结算的依赖。

国际易货贸易冲击了美元跨境支付结算,并绕过了美国的金融监管。多国已开发并使用易货贸易记账式结算系统。例如,2020年3月,欧洲对伊朗投入使用“贸易往来支持工具”(简称INSTEX),实现了货款不出境而货物跨境交付。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芬兰和瑞典等国都已加入该系统。

数字货币成为全球“去美元化”的新生力量,其在国际投资、跨境支付等领域对美元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研究数字法币等数字货币。比特币、以太币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虽然在一些国家被禁,但是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能躲避美国金融监管与制裁,因此,仍得到多国的认可和使用。日本正在研究建立与日元或其他法定货币挂钩的数字货币体系。俄罗斯用加密数字货币进行油气等商品的跨境支付,其拥有价值约合2140亿美元的加密数字货币,占全球加密货币持有量的12%。伊朗正与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瑞士、奥地利、南非等国就能源支付结算业务中使用数字货币进行谈判。

由于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下降、对美元资产及美元跨境支付结算需求减少,美元投资和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规模相应缩小,而这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二、全球“去美元化”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第一,美元成为“无锚货币”。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政策,保持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极大地增加了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从而确立了美元霸权。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成为了“无锚货币”。1976年,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签署了石油以美元计价开展国际交易的协议。美元锚定石油交易,再次受到追捧,其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的占比于1977年达到80.3%的顶峰。石油等大宗商品出口国在得到美元货款后,要么储存美元或购买美债,要么用美元进口所需商品,从而巩固了美元在国际经贸和金融交易中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受美元汇率不稳、美国动辄实施制裁等因素的影响,石油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纷纷采取“去美元化”措施。伊朗、俄罗斯等受美国严厉制裁的石油出口国成为“去美元化”的骨干。伊朗2012年开始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采用本币结算、易货贸易、石油换黄金等多种结算方式。俄罗斯与多国签署了石油贸易本币结算协议,停止了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混合原油期货交易。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以卢布计价的乌拉尔原油期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天然气交易所,主推以卢布计价的天然气交易。沙特阿拉伯实行多币种结算石油贸易,扩大了人民币结算份额。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致力于扩大人民币在石油贸易支付结算和计价等方面的作用。上海期货交易所2018年推出了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2022年9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达成协议,决定以卢布和人民币50∶50的比例支付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的费用。

“无锚美元”的立足之本在于世界对美国经济和美元信用的充分认可,但美国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屡屡让世界失望。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世界对美元的信心源自对美国经济的信心。然而,引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坚不可摧的神话。此后,美国连启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2008年至2014年,美国政府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发行了4.2万亿美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又推出零利率和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无上限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股票市场计划,超发2.5万亿美元。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80%。但是,美国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充斥着繁多的衍生品和巨大泡沫,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加剧了经济“空心化”。“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2002年的32%下降至2021年的25%(2014年曾低至22%),同期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占比则从21%降至17%。”“2022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0.9%,连续两个季度萎缩,构成通常意义上的技术性衰退。”

美国的负债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速高于GDP增速。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突破31万亿美元,这距离债务规模突破30万亿美元仅仅过去了八个多月,进一步逼近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为保证还本付息能力,美国的GDP增速不能低于7%。由于美债遭遇抛售,通过发新债偿还旧债的循环模式难以持续。美债持有国普遍担心美国采用超发货币、推动通货膨胀的方式稀释美债价值。美国通过加息等方式能够做到美元短期内币值稳定乃至升值,但是无法增加美元的实际价值,也难以逆转美元贬值的长期趋势。

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而政府决策受政治斗争和资本力量的干扰,加之美国在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政治施压和军事威慑手段对别国经济进行巧取豪夺日益力不从心,世界各国普遍不看好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对“无锚货币”美元的信心不断下降。

第三,美元霸权危害巨大。美国将美元霸权与世界经济有机融合,游离于美元体系之外的国家只能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美国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拥有对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这两个机构以美元为计价单位开展业务。根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5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一致决定,维持现有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美元权重由41.73%上调至43.38%,欧元的权重由30.93%下调至29.31%。美国通过美元援助、美元贷款、美元投资、美元计价贸易等方式强化别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并要求对方开放金融市场或实施“民主化”政治改革,从而为美国控制其政治决策和经济命脉创造条件。很多国家由于金融完全开放且无力控制高通货膨胀而沦为“美元化”国家,即出现美元的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的国家,不得不屈从于美国金融控制,并承受铸币税损失和汇率波动成本。

美国的任何一项重要金融决策,都会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元化”国家。美元霸权常会遏制实体经济发展,美元投资多为非直接投资,其中多表现为金融投机。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对外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导致很多国家出现通货膨胀、供应短缺、经济低迷、民生困难。例如,截至2022年11月,美联储已于年内进行了6次加息,累计加息375个基点,年内累计利率水平上升至2008年1月以来新高。美国加息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美国,却导致很多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引起全球性经济衰退。

美国不但利用美元霸权获取垄断利益和转嫁危机,而且将美元“武器化”。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的多家主要银行清除出SWIFT系统,冻结俄罗斯央行境外美元资产,宣布俄罗斯持有的美债无效,甚至没收俄罗斯公民的境外资产。美国对欧洲盟友同样实施“长臂管辖”,对参与“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欧洲企业挥舞制裁大棒。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欧洲利益,增强了欧洲摆脱美国金融控制、推动“去美元化”的意愿。

美元霸权支撑美国霸权,美国霸权又为巩固美元霸权提供保障。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崛起冲击了美元霸权。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从1977年的80.3%降到1990年的50.6%,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占比相应上升。1985年9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与美国签署了“广场协议”,通过在国际外汇市场共同抛售大量美元等方式推动美元大幅贬值。“广场协议”使日元在三年内对美元升值了一倍,重创了日本出口贸易。又如,美国在苏联解体后通过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财富地巧取豪夺,巩固了美元霸权。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从1991年的51.3%上升到2001年二季度的72.7%。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对伊朗实施制裁、对沙特阿拉伯进行控制,实现了将美元与中东石油贸易长期绑定。在美国霸权和美元霸权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去美元化”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釜底抽薪之策。

三、全球“去美元化”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

第一,全球“去美元化”呈现“多点发力”之势。在美元霸权下,全球“去美元化”的动机普遍存在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之中。不但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俄罗斯卢布、土耳其里拉、印度卢比等世界性或区域性货币日趋活跃,而且很多中小国家本币的应用日益广泛,全球货币体系出现碎片化趋势。美元霸权不断被削弱,甚至正在某些地区被逐步瓦解。为应对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危害,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未来世界主要货币可能大多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采用盯住单一美元浮动汇率制的货币将越来越少,采用盯住人民币、欧元等浮动汇率制的货币将越来越多。中国、俄罗斯等国开发出的基于本国货币的跨境支付结算系统以及技术上已趋成熟的跨境支付结算区块链技术,将很快对美元跨境支付结算的垄断地位构成较大冲击,并有利于更多国家的本币绕开美元进行跨境支付结算。

除各国本币外,数字货币和黄金亦将在世界货币“多点发力”中占有一席之地。数字货币作为新兴货币,可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类数字货币都将推动全球“去美元化”。第一类是数字化法定货币,如数字人民币。第二类是非法定数字货币,例如,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第三类是被认定为法定货币的数字货币,比如,萨尔瓦多2021年9月宣布美元和比特币同为该国法定货币,成为首个将比特币列为法定货币的国家。目前,第三类情况较为罕见,其将更多地出现在本币极为脆弱甚至没有本币、但又试图减少对美元依赖和躲避美国金融管控的国家。第一类情况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数字化在世界主要货币数字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已经具备跨境支付的初步条件,对美元霸权的冲击效果将越来越明显。第二类数字货币虽然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但是由于可绕开美国的金融监控,仍得到很多国家认可。与此形成悖论的是,美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实际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非法定加密数字货币及其衍生品。在美国滥用美元霸权的情况下,数字货币的吸引力将持续上升。

在全球“去美元化”及世界货币“多点发力”的形势下,已不存在被世界普遍公认的安全货币。黄金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其具有较好的贮藏性和流通性及避险价值,因此被各国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压舱石”和美债替代品而争相增加储备。黄金储备越多的国家越容易保持本币汇率稳定。未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黄金储备将普遍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本国贮藏黄金。美联储金库中的黄金存量已跌至历史最低点。

第二,全球“去美元化”实现“由点及面”发展。“去美元化”最为坚决的国家是受美国遏制压力最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如果地理相邻,很可能会逐渐连接成“去美元化区”,并最终解构之前较为完整统一的世界美元体系。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博弈加剧,是亚洲形成“去美元化区”的主要动因。俄罗斯的经济重心虽在欧洲,但其四分之三的领土在亚洲。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的金融链、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不得不转向亚洲。亚洲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带动下,将出现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显现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并缔造出多元货币区。因为美元对亚洲货币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多元货币区实际上就是“去美元化区”。“去美元化”的结果不是美元被完全弃用,而是美元失去垄断地位,成为主要货币之一。

亚洲率先形成的多元货币区或“去美元化区”可能将是上海合作组织覆盖地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其所覆盖的欧亚陆权地区,美国力量相较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合力并不占优势。以美军撤出阿富汗为标志,美国在欧亚大陆腹地乃至中东地区实行战略收缩已是大势所趋。在俄罗斯、伊朗、中国等国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将完善或新建有利于“去美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以及货币和汇率政策协调机制,出台更多有利于本币跨境支付结算和投融资合作的举措。上海合作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将在经贸和投融资等合作中“去美元化”,人民币、卢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将明显上升。伊朗2022年7月提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统一新货币。无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未来是否将出现类似于欧元的统一货币,其以多元货币为基础形成“去美元化区”的趋势将迅速加强。

亚洲第二个多元货币区或“去美元化区”可能将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地区。与上海合作组织覆盖地区不同,RCEP地区是美国与中国博弈的重点地区。美国在该地区的力量相对较强,出台了旨在遏制中国和印太地区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但是,美国无法斩断中国与RCEP国家极为密切的经贸联系,其中有的国家甚至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民币货币替代。域内国家在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时,为躲避美国的监管和施压,必然减少美元的使用,而更多地采用本币交易或易货贸易等方式。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与打压措施越严厉,域内“去美元化”的进程就会越快。

第三,全球“去美元化”催生世界货币“一超多强”新秩序。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但由于欧盟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并遭遇俄罗斯反制裁措施,其不得不承受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困难、价格高企的严重打击,其经济下滑压力不断增大,导致欧元的地位不断下降。对此,欧盟将加强内部欧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欧盟经济体量巨大,欧元仍有足够能力保持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英国已经脱欧,英镑将更加独立并保持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但目前英国难以依靠自身经济体量使英镑的地位超越欧元。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贸规模巨大、金融系统发达。日元拥有高主权信用评级,其国际地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然而,日本屈从于美国“印太战略”,与中国、俄罗斯产业链进行切割,导致其在资源供应和销售市场等方面损失巨大,加之日本坚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元的避险货币形象受损,其国际地位下降。

欧盟、日本的经济政策都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屈从于美元霸权需要,其对美贸易顺差的相当部分用于购买美债,本币被美元深度捆绑,对美元霸权的冲击被美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应对美元霸权潜力最大的可能是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体经济、超大规模的市场以及最多的外汇储备和第二多的美债,是诸多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进口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6264万盎司。由于以上因素加之中国的权力体系具有集中高效的特点,中国政府具有较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能够使人民币长期保持汇率稳定并加快国际化步伐,从而对美元霸权造成强有力的冲击。

很多国家将增加人民币的战略储备和跨境支付结算规模作为“去美元化”的重要手段,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债券等金融产品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以人民币计价的油气等大宗商品的规模将越来越大。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足3%,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严重不符。中国境内外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非常大。美国无法通过签订类似“广场协议”的文件约束中国,只能不断地给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如果中国能够妥善应对,并以稳妥方式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将是题中应有之义。

俄罗斯是“去美元化”最彻底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作为世界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和第二大黄金生产国,俄罗斯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卢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俄罗斯2021年GDP为1.65万亿美元,居世界排名第11位,卢布难以在全球实现国际化,而是作为欧亚地区流通的区域性货币。为推进全球“去美元化”和弥补卢布经济影响力的短板,俄罗斯必然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例如,俄罗斯同意印度以人民币支付进口俄罗斯15.7万吨煤炭的费用。

总的来看,美国仍具有长期主导世界经济的能力,美国世界头号金融大国的地位将长期保持,全球半数以上的银行贷款和四成的有价证券以美元发放。从全球外汇储备、大宗商品计价、全球资金流动性等指标看,美元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被其他货币取代。长期来看,美元虽能借助美国的金融霸权手段时而做到强势反弹,但其失去霸权地位乃大势所趋,世界货币体系将进入“多极化”时代,人民币、欧元、日元都有望成为重要一极。


(作者:王晓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本文摘自《人民论坛》2022年12月)


    进入专题: 去美元化   货币秩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7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