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3 次 更新时间:2022-12-13 20:31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刘守英 (进入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中国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和独特土地制度形成的土地低成本优势,以及土地资本化,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实现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增长减缓带来人口红利下降,“以地谋发展”模式造成的财政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累积,外延扩张产生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2003年以来,中国土地驱动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效力减弱,继续沿用原有模式的风险加大,以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长动能、推动生产函数变革、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唯一战略选择。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钥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中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科技创新和应用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制约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关键因素扩展到包括生产发展因素在内的整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这就要求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只要重视量的有效增长,更要注重质的大幅提升。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有没有” 转向“好不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第三,高质量发展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谋求发展的目标,也是充满荆棘的征途。迄今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受挫。新近的研究表明,那些取得现代化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转向经济收缩幅度和频率下降带来的经济绩效提高。那些现代化受挫的国家的共同教训是,尽管表现出不间断的经济高增长,但是其过大的经济收缩幅度和过高的经济收缩频率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绩效持续提高和现代化转型。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高速增长以后,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经济绩效已不再依赖于高增长引擎,而是取决于防止经济收缩的扰动。经济绩效的表现取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进入新时代,中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跃迁,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二、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一个超大人口规模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保持合理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资本和科技能力不够,国内需求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强,中国选择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战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快速工业化,成为 “世界工厂”,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提高全球经济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主线,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应对世界变局的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抵御外部风险。另一方面,中国超大人口规模内含超大市场规模,具有不同区域的腾挪和错位发展空间优势,也有利于支撑强大的内需和发展主体性。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供给能力。利用和发挥好中国超大规模优势,不仅有利于应对外部风险冲击,而且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面对国际国内情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改善收入分配,优化区域发展,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推动形成更加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吸引更高质量的全球资源要素,形成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能力与主动性。

三、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个现代化强国一定有强大的现代经济体系作为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才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构建起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国经济系统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体系犹如一件衣裳,各部分是这件衣裳的布料,缝制和搭配得当,衣裳才能得体。一是建成比较完整协同、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安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二是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使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三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提高基础设施利用和配置效率,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四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高质量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五是建设功能合理、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优势互补, 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六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资源集约利用助推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七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四、以建设实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 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看,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于产品与产业复杂度的差异,根本在于内含于产品与产业的知识含量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差异,越是富裕国家,知识内在于产业和产品的价值越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越多,越是贫穷的国家则反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一方面源于廉价和勤劳的劳动力优势和园区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源于产品复杂度提高,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和产业增加。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和产业的复杂度和在全球的竞争地位,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企业和企业家创新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培育更多“专精特新” 的隐形冠军。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行政审批, 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降低企业合规成本,降低过高的社保缴费率,降低电力电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将数字经济全面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水平融合。在数字技术核心层进行大量投入,增强中国在数字技术核心层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数字经济将交易服务转移到虚拟空间,打破地理区域空间限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升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企业采取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消费需求。通过数字经济促进消费理念升级,培养新的消费习惯。

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国家现代化成色。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同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要素组合失衡,农业成本高,影响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与其他产业的竞争力。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要素组合效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与城市两个空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五、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高质量发展制度保障

稳定的基本制度和高标准市场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已经使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定型,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必须要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体制成本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必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尤其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行政性垄断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优化营商环境。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1期



进入 刘守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1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