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纲领性文献,为开好党的二十大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讲话充分肯定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谈到成绩而不忘忧患,谈到贡献而不忘根本。对于当前及下一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并指出“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方向。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立足新时代中国国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钥匙。
生成逻辑: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应该正确看待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将现实的世界和现实的人作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将改变现实的世界和实现人的解放作为落脚点。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寻找人的解放道路,他们主动深入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以解剖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关系为主线对旧世界进行深刻而彻底的批判,主张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建立一个“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世界。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真正的问题不是抽象的、虚幻的纯粹理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问题;理论研究不应是“彼岸世界”的先验玄思,而应旨在揭示“此岸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以敏锐的洞察力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刻揭示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设想。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正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刻洞见,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背景出发,深入研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各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使得重新瓜分世界的掠夺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判断是符合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的。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不能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转移,就不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成功指导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新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的成功典范。
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个现实而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对各种主义进行反复检验,最终历史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走向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则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面对当时日益凸显的社会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新发展,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冷静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问题中找办法、寻先机、求突破,在解决问题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历史逻辑: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思维机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理论都是在认识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同时又为理论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而产生的科学理论。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密码。
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连用“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三个词着重强调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重要性,要求全党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来开展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功走出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实质要求是继承发展、守正创新,这个过程同样是在发现和解答问题中实现的。理论始于问题,理论创新之所以要继承和守正,是因为问题具有普遍性。问题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实践的连续性决定问题的连续性,问题的连续性又要求理论具有连续性。正是因为每个时代面临的不同问题背后都有共性问题,处理这种共性问题就需要汲取前人的理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同时也是掌握问题和理论演变规律的过程。与之前时代相较,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对的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些共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问题催生理论。理论之所以要创新发展,是因为问题本身具有特殊性,即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问题,这种问题的变化呼唤理论的发展。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研究问题不能仅仅看到其普遍性特征,还必须抓住其特殊性表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问题的变化调整理论的内容,以此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坚持问题导向、解答时代问题的优良作风。在精准脱贫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精准脱贫方略,明确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脱贫问题,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指导;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正视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交出了出色答卷,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也积极向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医疗队伍和有效经验,为全球抗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科学布局、精准施策,展现出强大的思想伟力。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来看,其内容都是围绕中国发展具体问题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核心要义,集中表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总结概括的“十个明确”上,这“十个明确”是有机整体,分别对应了党在新时代必须做好的十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应答。
理论逻辑: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突出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重要的内生因素,也是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提出问题,以历史为镜鉴直面问题,以求是为尺度研究问题和以改革为动力解决问题四个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从问题的本质来看,问题是人的问题,问题只能在人的实践中被发现,又在人更深入的实践中得到解决。随着实践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可见,问题的产生、分析和解决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前提的。离开了人的参与,问题既不能被提出,也不能被解决,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并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将问题产生、分析和解决的每个过程都与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小事,还注重将其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去认识考量,统筹把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眼前问题和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问题。例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破解问题的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提出问题,就要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摸清他们的生活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现实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人民为中心提出问题,问题的解决必然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现实关切和实践品格。
以历史为镜鉴直面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以史为鉴、直面问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动荡时期,都源于对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政权更迭;凡是太平盛世,都源于对问题的敏感和重视,能够直面问题、防患于未然,保持国家和谐安定。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正视问题。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时代问题,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理念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精准脱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应对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可以看出,以史为鉴、直面问题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勇往直前的重要原因。
以求是为尺度研究问题。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研究问题必须要瞄准“实事”,从实际出发。问题都是具体的、现实的,研究问题就要从问题产生的实际出发,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深刻把握问题的发生背景、生成原因、存在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问题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画像”,全面准确地认识问题“样貌”。其次,研究问题必须在“求”上下功夫,用好调查研究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不了解真实情况,拍脑袋做决定,是做不好工作的。”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也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正是通过主动深入各地开展调查研究,才摸清摸透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需求,准确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后,研究问题必须做到求“是”,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问题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它既有其特殊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现实后果,也有其普遍的社会根源、共性特征及发展规律,应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研究深层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因此,深入剖析问题、抓住病因,才是开对药方的关键。
以改革为动力解决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问题正是改革的逻辑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推动了中国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家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走出了一条适应基本国情、顺应人民意愿、符合时代潮流的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自问题始,而问题伴随事物发展始终,故而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逻辑:坚持问题意识、解答时代问题,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历史的进步呼唤理论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它能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绽放真理光芒,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的10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中国实践、解答时代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证明了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取得的,这为未来继续深化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未来新的伟大实践仍不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因此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走好自己的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复杂问题和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也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走好自己的路,充分警惕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等错误方向,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即将迎来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凭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出党内存在的骄傲自满风气,并联想到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兴亡事件,提出以“两个务必”解答“进京赶考”问题。当前,我们即将迎来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蓝图的党的二十大,在这个特殊而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时刻”“十分重要”以及“三个事关”等词着重强调了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方位,为做好当前及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工作基调,也为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民族复兴,关键在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一再告诫我们,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站在当前重要历史关口,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赶考”的清醒坚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原载:《人民论坛》202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