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和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围绕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全面阐释了新发展理念这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内涵,进而论述了新发展理念系统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最后本文提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这也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安全发展理念。在未来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理论性 系统性 实践性 安全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和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的创造性提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全新阐释,系统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经济社会发展一般是指长期性的经济要素的成长、经济体系质和量的提升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进步,表现为长期经济增长、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而由此推进的整个社会进步、整体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系统过程。有史以来,人类始终为实现经济发展这个经济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在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经济发展本质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质和量的提升,经济社会文化整体上所实现的众望所归的理想状态(秋山裕,2008)。但问题在于什么是“众望所归的理想状态”,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观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经济发展观涉及经济发展的动力、主体、过程、规律以及由此驱动的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等基本内容,其后面支撑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十分重视发展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后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一点都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要解决发展问题,必须先解决发展观或者明确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不仅指明了什么是发展的“众望所归的理想状态”,还指明了如何实现这种发展的理想状态。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并强调坚持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由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五大理念组成。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发展理念要求崇尚创新,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注重协调,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倡导绿色,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体现;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的国家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厚植开放,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推进共享,把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五大发展理念虽然是分开表述的,也分别注重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但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内在联系的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其既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提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集中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理念是这一主要矛盾转化所提出的历史必然要求(刘伟,2017)。从经济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阶段性变化的特征。从速度、结构和政策三方面特征化事实看,中国在2013年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进一步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支出、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等各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总体上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三期叠加”到“经济新常态”、再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新发展阶段,都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自然要求发展理念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新发展理念之后,多次在重要的会议上,尤其是在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新发展理念,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阶段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最重要的指导理论和理念。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针对新发展理念围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各个角度结合重大问题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全面阐释。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第四个基本方略,并涵盖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需要实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方面战略。从中可以看出,十九大报告赋予了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在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概念,并且指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整体的、全方法的、多层次的,绝不是只有经济指标这一项,必须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针对新发展理念,要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从新发展阶段新要求的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安全发展、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这就系统论述了“三新一高”的发展理论体系。在2021年1月中央政治局的第27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善于从政治看问题五方面要求。
二、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性
理念是上升为理性高度的观念,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念。发展理念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的观念,需要从观念层面回答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一系列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发展理念是用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主观选择的特性;另一方面,发展理念绝不是凭空产生,应该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深化基础上提出的,这也就是发展理念的理论性所在。新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概括关于发展的历史经验、吸收借鉴已有发展理论、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发展的理性观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全方位的发展理念体系,其理论性既体现在新发展理念所揭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的、系统的规律性认识层面,又体现在新发展理念所揭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方面发展领域的具体的规律性认识层面。
从总体上看,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从理论上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立场、总体目的、本质要求等基本问题,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着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从本质上区分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发展理念全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因此,新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总体目标和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虽然具体分为五大发展理念,但总体上都是围绕着“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贯穿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杨根乔,2019)。这正是新发展理念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今世界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
新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进行了有机结合(王仕国,2016),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当代阐释与现实应用(顾海良,2017)。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新发展理念关于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尤其是对于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对世界各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发展理念。
具体而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分别从五个方面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回答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新发展理念遵循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创新发展、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等重要理论,提出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内生需要、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全体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核心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规律、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余立、孙劲松,2017)。
1.创新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创新发展是第一位的新发展理念,其基本内涵要求是:充分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从理论层面看,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篇章。创新是有目的地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复杂性的高级实践活动,对应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与科学实验等人类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等基本形式。创新是一种渗透性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促进资本积累以及改进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可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引发生产工具变革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科学化,进而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创新不仅仅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不仅表现在对没落社会制度的摧毁上,而且也表现在先进社会制度的引领和推进上(黄群慧,2017)。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本身就是生产力概念的延伸(裴长洪、赵伟洪,2019)。西方经济学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外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理论等也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以及内在机理。创新发展理念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有关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等方面理论的认识,指出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的不断创新发展,人类社会现代化只能通过不断创新和提供新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要的路径实现。
2.协调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的规律性认识。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给出了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田鹏颖,2016),要求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发展手段和发展路径都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目标和发展标准要体现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的要求。从哲学方法论上看,协调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各发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运动,必须从内在联系观点去把握整个发展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体系运行的必然要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部类保持合适比例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还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体现了对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规律的遵循。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求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就是要注重发展机会平等、资源配置均衡,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规律的认识深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更需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着力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说明的是,协调发展理念不是要求遵循平均主义“大锅饭”方法论原则,而是更加强调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挖掘潜力、增强后劲。
3.绿色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认识。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求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的理论论断,要求“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重大的理论价值,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另一方面也是对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和面临的发展与环境相容性问题的科学反思(黄茂兴、叶琪,2017;朱东波,2020)。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4.开放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认识。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理念所揭示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世界各国合作互利共赢,从而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过程。开放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提高内外联动性和进一步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本质、逻辑和过程,构成了开放发展理念关于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而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须遵循的历史规律。“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视而不见,或者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
当今世界,中国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推进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发展方向。
5.共享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问题,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关于共同富裕和包容性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做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在共享覆盖面上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全民共享”;在共享内容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全面共享”;在共享实现途径上实现发扬民主、人人参与的“共建共享”;在共享发展过程上实现由低级向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观、发展观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集中体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中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新发展阶段,到“十四五”时期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三、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
新发展理念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系统性。虽然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但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大理念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又互相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邱海平,2019)。五大发展理念也就是五方面发展理论,五方面发展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和把握。
1.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方面内容体系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新发展理念就是这样一个对经济发展实践规律性成果进行提炼总结、把实践经验进行升华而形成的最主要的“系统化经济学说”(顾海良,2018),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新发展理念认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经济学、经济理论学说关注的核心问题。新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经济理论学说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对经济现代化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创新驱动发展规律、经济结构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规律、共同富裕规律等各方面经济理论学说进行了全面深化。无论是总体上看新发展理念,还是具体上分别看五大发展理念,都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基础——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将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系统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因此,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其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洪银兴,2017)。更进一步地,如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可以合乎逻辑地形成总论、创新发展篇、协调发展篇、绿色发展篇、开放发展篇和共享发展篇六部分的《中国经济学》内容体系。在总论部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理论,整体分析描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增长奇迹;在创新发展篇,全面分析中国的技术进步、资本市场发展、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等重大问题;在协调发展篇,深入研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与农村发展、二元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问题;在绿色发展篇,可以深入分析“两山理论”与环境保护、“双碳”目标与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问题;在开放发展篇,可以围绕中国国际贸易、“一带一路”、产业链与价值链、经济全球化、中国国际收支等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在共享发展篇,可以围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展开论述。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逻辑主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分别从五个方面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都从不同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系统性逻辑主线,是系统地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五大发展理念虽然表述和注重的问题不同,但都系统地统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中发展目标层面的理念,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全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中动力层面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包括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方向要围绕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协调发展理念既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不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需要;绿色发展理念既体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态环境、实现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坚定不移地全面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发展路径和重要保障。
3.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体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质量在经济社会中更广泛地被认为是事物、工作、产品的满足要求的优劣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将质量界定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而从宏观层面看,所谓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特性满足新发展理念要求的程度。满足新发展理念要求程度越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能够更高程度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一组经济发展特性。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高低要用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来界定和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表现为经济增长具有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增长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是经济增长的必由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体现在贯彻由五大发展理念系统集成而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4.新发展理念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时,要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看,决不能割裂开考虑。我们必须认识到,立足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因此,要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三者相互联系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指导性。另外,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看,新发展理念从理念层面回答了现代化的动力、路径、目标等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理论指南(黄群慧,2021)。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现代化动力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问题,实现协调发展既是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现代化的发展方式路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在未来现代化社会中,绿色、人与自然和谐一定是一个普遍的发展状态;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现代化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进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要求。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贯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理论体系。
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性
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的规律性认识,还在于其对指导发展的实践性,也就是其在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有效改造世界(董振华,201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这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意义。
新时代党中央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为总领,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重点部署实施了几十项战略,具体包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开放、就业优先、健康中国、人口发展、国家安全、文化强国等多方面重大战略,构建形成统一衔接、层次清晰、关联紧密、支撑有力的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2021)。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规划中列出了具体的相关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对应五大发展理念,除了开放发展理念难以通过量化指标直接对应外,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在指标体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战略部署及相应描述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战略部署及相应描述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经济日报》2021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1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整体上看,进入新时代的1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18%以上。中国式现代化迈进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世界上希望实现现代化而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具体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层面看:
1.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排名第12位,相比2012年的第34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十年间上升了22位,自2013年起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如果以200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00,则201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48.2,到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不到10年时间中国创新指数增加了近100。
2.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升。在产业发展方面,总体上更加趋于协同,结构性问题趋于缓解,实体经济内部的产能相对过剩问题基本得到化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逐步加大。在区域发展方面,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等方面差距均有明显改善,更加注重发挥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推动建立了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另外,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大进展,特别是精准脱贫方案的实施直接作用于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收入得到明显提升,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2.9下降到2021年的2.5。
3.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效果显著。进入新时代,我国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美丽中国建设成为重大国策,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指标的约束,承诺和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推进制造业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从总体指标看,2012年到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了13.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约34%,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了17.7%。
4.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扩大开放形成新局面。进入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走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局。202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2012年到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4.42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到了39.1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一位,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已有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官方文件,我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由10个增加到了19个,先后分六批累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
5.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国按国家贫困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已全部实现了脱贫。2012年到2021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7917元提高到18931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565元提高到4741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6.2%下降到2021年的2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9.3%下降到2021年的32.7%,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
五、结语:统筹发展与安全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理论认识的新飞跃。当今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新征程和大变局下的新矛盾新挑战,在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同时,需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树立底线思维,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安全问题做出了“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等系列重大论断。关于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及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实际上,从发展理念上看,安全发展也是一种发展理念,安全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安全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发展理念的提出,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安全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全局性意义日益凸显。在现代化进程中,越是接近目标,越是会面临更多更大风险和挑战,各类安全问题就愈益突出。比如,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带来的各类矛盾,经济全球化受阻带来的创新乏力风险,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重大国际政治军事冲突带来的极端环境风险,等等。未来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可能是这些风险挑战集中爆发的高危期,这些风险和挑战若应对不好,会引发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各类重大国家安全问题,有可能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滞甚至中断,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影响。近几年出现的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素,也使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建设和安全发展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因此,在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将国家安全建设放到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体化总体布局中,将安全发展理念放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这个整体指导理念中,以有效应对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各类风险和挑战。
在安全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新时代以来已经重点研究部署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战略包括:国家安全战略、科技兴军战略、改革强军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食品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金融安全战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战略,等等。在“十四五”规划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也被作为安全发展的两个重要约束性指标单独列出。
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强调安全发展理念,体现了我党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认识,也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注和参考文献略)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