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介绍深化改革开放有关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其中,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转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今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
以上答记者问的内容包含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和目的。加快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与目的。意义就是《意见》的第一句话: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目的就是《意见》第一条的最后一句: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提供基础支撑和坚强支撑的这两个“支撑”就是现在中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所在。这一次的回答进一步明确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转基础。实际上也回答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两个重要支撑的理论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所以能够对市场的商品流通和市场机制作用提供两方面的支撑作用,是因为从组织结构上讲,全国统一大市场落脚点是市场体系。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依托完善的市场体系对市场流通活动和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具体支撑。除了组织市场流通,由于在市场流通产生市场机制作用所需要的真实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也需要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底盘”来支撑。因此,中国要更好地发展经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过去理论界讨论的统一市场是指商品、资本和劳动,要按照统一的规则、管理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由流通和流动。这一次提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了个“大”,是中国经济新发展特征的体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114.3万亿元的GDP,就伴随有44.1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万亿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以及335.2万亿元的社会物流总额庞大的市场流通体量,说明了商品流通,包括生产资料流通、生活资料消费品流通,以及进出口规模是与GDP是同比例扩张的。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商品流通量第二的市场。所以需要用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来取代原来统一市场的概念。因此可以给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基本定义: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具有巨大体量、合理结构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发挥市场流通和经济调节功能的一个国家治理范围内的统一市场,也是世界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次的《意见》正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加上了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三个特征要求。我们可以这个基本概念为基础来讨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具体内容。
二是强调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回答指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发展预期,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有助于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然,这些工作无论对于当前稳住经济大盘,还是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都有着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具体支撑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路径。回答指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压茬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好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显然,作为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意见》的起草单位,这是对《意见》中提出的工作部署的进一步强调和细化,值得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从更加长远历史角度和高度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保障。从它的两个支撑的重要作用来分析,完全可以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驱动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与创新互相并列的两个车轮之一。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因此,理论界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实际工作需要积极稳步推进。
作者: 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陈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