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这些战略性有利条件是我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信心所在。这一判断为我们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经济增长步稳质优。我国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服务贸易、使用外资、国内商品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超10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经济体量大、回旋空间广、发展潜力足构成了我国发展的坚实底气。在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民生改善也同步推进,各年度城镇新增就业除2020年受疫情突发冲击外,始终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成果得到巩固拓展,粮食连年丰收,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巩固,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隐患有序化解,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得到妥善应对,各种金融乱象得到坚决整治,在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也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促进各地区各领域减少债务、轻装上阵。
疫情防控领先全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过去两年间,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迅速处置和化解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优势地位,不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全球抗疫、国际产能平稳、国际供应链顺畅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得到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经受了考验锻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纸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策空间较为充裕。过去两年,与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大水漫灌”式非常规货币政策等政策相比,我国政策规模更加合理有度、针对性更强、代价更小,不仅实现了对冲纾困作用,也有效保护了政策空间。当前,面对国外复杂严峻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宏观政策有充裕的空间、丰富的组合工具箱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成功经验,有能力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升效能。今年可用财力明显扩大,财政收入预计在去年高基数上稳步增长,增加特殊上缴收入1万亿元以上,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在3.65万亿元较高水平。财政支出强度加大,支出规模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确保各项优惠尽快直达企业。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加大实施力度。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就业优先政策更加注重落实落细。各项政策都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考虑,全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在宏观政策组合发力下,今年1月至2月经济运行积极向好、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超过疫情前增速水平,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较去年底明显提振,原材料生产、餐饮消费、房地产投资等前期偏弱行业也出现边际改善,展现出较强的政策效力和市场韧性。
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制造业生产稳中向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再创新高,2021年我国出口总值涨至3.36万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占全球比例也继续提高,在全球生产恢复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对全球供应链稳定做出了重要积极贡献。产业结构和稳定性也在持续优化升级,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2.9%,明显高于总体工业增速,光伏、风电等新型行业技术和产能领先世界,集成电路等短板产业国产替代和技术迭代加快。面对疫情和短缺等冲击,我国也展现出较强的供给调节和保障能力。针对全球“缺芯”,积极协调增加多种类型芯片的市场供应,缓解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短缺问题,推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去年12月起由负转正。针对煤电油气运供给短缺,及时推动企业增产增供,局部地区短缺情况迅速好转,“拉闸限电”问题基本消除。我国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举措,截至2021年底,全国市场主体达到1.54亿户,当年新设市场主体2887.2万户,同比涨幅高达15.4%,在疫情持续冲击下展现出了较强活力和信心。
科技力量加快壮大。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打造成为实现内生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应对外部封锁打压的坚实底气。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嫦娥、北斗、天问、羲和、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不断涌现,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累计形成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聚焦企业研发,2021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有79%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积极顺应和引领数字时代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规范数据要素市场流通,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我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了一定领先优势。注重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改进项目经费管理,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红利积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红利,未来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开展,经济布局不断优化,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东北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现代化“四大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多个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提高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创新力、竞争力,推动部分企业扭亏为盈,重要基础产业活力显著增强。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十三五”以来的六年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8.6万亿元,2013年以来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中央和省级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1000项,降低市场主体用能、用地、用网、物流等费用,有效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增强了市场主体应对冲击的能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主动构建制度型开放。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明显提升,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在全球化逆风情况下高举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旗帜,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协定生效实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困难和挑战也是机遇,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勠力奋斗,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的有力支撑,我们一定能够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继续书写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