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战略性创新高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60 次 更新时间:2022-07-22 22:42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陈文玲 (进入专栏)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化之中,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如何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暴风骤雨”中驾驭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从长远看,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是国家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

科技创新集成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经过几年建设,大湾区已经积淀了独特的有效存量优势,有条件、有可能、有基础实现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必须成为中国提升创新能力的排头兵。

承担着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历史使命。相比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在约为1万平方千米的建成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且空间高度连绵,跨界地区功能高度融合,已超过东京湾区成为亚洲最大城市连绵体。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演化和调整中,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被赋予了建设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光荣使命,其目标是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独特。从全球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才成长势头处于领先态势。湾区内集聚了5所世界100强的大学,多于其他湾区。大湾区一方面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另一方面优化人才要素跨境跨区域政策。2021年,在穗全职院士人数64人,近200位院士、40余位港澳科学家集聚广东开展研发,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创新具有韧性和弹性。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产业厚度和宽度,沉淀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目前,广东已形成7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其中,5G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排在全国第一位;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政策初步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具有独特的经济规模优势和支撑创新的财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城市互补、产业协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迈入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后,中山、珠海、惠州等城市也在加速追赶,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还有更多城市会迈入万亿级GDP城市。展望未来,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财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推动世界创新高地从美国硅谷向深圳特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转移。

原始创新成果积淀和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优势明显。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创走廊成为仅次于东京—横滨之后排名全球第二的科创走廊。不仅如此,国家还支持在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向纵深推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创造积累,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具备领先优势,但还存在基础科学原创性成果尚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距离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龙头企业高技术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大多数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不突出;尚未成为世界公认的创新高地,科技、教育和人才制度亟须进一步改革;在国际分工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被“卡脖子”的技术、关键零部件、新材料、新工艺等薄弱环节。

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需要紧抓以下战略重点。

第一,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必须围绕国家战略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落实国家规划部署。以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湾区科技创新长廊为主平台,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确立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整体创新战略中的创新地位。

第二,培育位于世界中高端、高端或顶端的高精尖产业。

紧紧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聚焦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精准布局未来产业,重点聚焦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培育与技术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第三,支持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将科技领军企业作为重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中之重,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支持国有、民营企业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产学研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针对高端制造、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第四,锻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冠军企业。

一是要培育处于产业链塔尖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衔接产业链断点,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链接、长期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嵌套关系。三是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五基”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四是鼓励支持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品牌和模式等创新能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第五,建设具有全球比较制度优势的人才创新高地。

优化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依托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以“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大科学领军人才+大科学创新机制”等形式,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同时,以提高中国总体创新能力的长远眼光,在粤港澳大湾区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国家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中的基础性力量。

第六,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体系

强化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创新引领作用,就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价值链五链同步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的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原创性改革,提供优质制度供给。


进入 陈文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4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华财经,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