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新基建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94 次 更新时间:2022-06-03 19:55

进入专题: 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朱岩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近日报道称,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已启动大规模新基建计划,中国将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多个省份也相继推出总额数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基建计划。

新基建不是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建设项目,而是要构建支持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未来发展的新底座。近两年,中国不断创新新基建开发模式、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在三类新基建上发力:在信息基础设施上已经初步搭建了5G、算力网络等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在融合基础设施上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在创新基础设施上构建了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中国新基建具有以下几项显著特征。

其一,新基建是面向数字物理空间开发的基础设施。传统基建主要是面向物理空间开发的建筑、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而新基建是要支撑数字物理空间的。数字物理空间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空间,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除了在物理空间中存在,也同时存在于数字空间中。新基建要同时搭建在两个空间中建立新秩序的基础设施。

其二,新基建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数据类似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其走向要素化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撑。在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创新思维建立新型数据中心、算力网络、数据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

其三,新基建是支持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人类社会数字革命是以数字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志的。三类新基建都要能为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尤其是创新基础设施,更要成为创造人类未来生产力的关键基础设施。

其四,新基建是构建数字化生产关系的新机遇。数字生产力需要数字化生产关系与之匹配。新基建并不只是“硬”设施建设,更包括了与之配套的大量“软”设施,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政府的数字治理,到企业的数据资产管理,再到个人的虚拟生活方式,新基建都可以为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平、民主的社会生产关系提供技术底座。

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大背景下,新基建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新基建有利于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就像工业时代的石油、矿石一样,数据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财富源泉和重要生产要素。但我们还缺乏激活这个生产要素的基础设施,即将数据的“采、传、存、算、易、用”等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已在“采”(如物联网)、“传”(如东数西算)、“存”(如分布式数据中心)方面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在“算”(如算法库)、“易”(如数据交易所)、“用”(如行业数据平台)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尝试。面向这六个环节建立起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将加速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新基建有利于重塑各行业的基础规则。新基建所形成的互联互通、物理数字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社会的共性认知将走向数字化,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信用、认证、交易、法规、文化和伦理体系,并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农业、工业、服务业也会随之发生革命性改变。

——新基建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是要素和规则层面的统一,有助于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效能。要建立统一大市场,就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撑,在土地、资本、科技、人才、数据、交通、能源等多方面形成全国要素资源网络,充分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新基建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突破旧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机遇。中国通过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将助推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新基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巨变,在这样一个产业大变革的时代,布局未来基础设施正当其时;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体量超过110万亿元人民币,数字化发展、低碳化发展已成为主旋律,开展新基建已经具备良好条件;从技术成熟度来看,由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具有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有利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成新基建任务。


朱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16日第10版



    进入专题: 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3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