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金融发展要在义利之间取得平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9 次 更新时间:2022-05-10 22:22

进入专题: 货币金融   实体经济   义利平衡  

张海鹏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得利,反过来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此为货币金融存在之义。义并不反对利,但义利关系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翻车”。近代中国的“橡胶股票风潮”、金圆券改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实例。必须牢记金融发展中的义利平衡关系。

关键词:货币金融;实体经济;义利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这句话,把货币、金融的本质说透了。

货币金融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的基本标志之一。马克思说过,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劳动产品只有作为商品用来交换才产生价值。产品只有在大范围内交换,才能推动货币的产生。也只有在更大范围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资本和资本的流通。只有在资本广泛流通时才有近代意义的金融产生。因此,商品、货币、金融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大幅提升,而产生,而提升的。货币、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反过来又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离开了实体经济,就没有货币、金融存在的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复杂到有时候会自以为可以摆脱实体经济独立存在,以为虚拟经济可以支配一切。这时候,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之间就会失去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产生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发生,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机体就会发生严重不安、动荡乃至危机。

发生这种情况,用中国传统观念来讲,就是失去义利关系的平衡。如果货币金融只追求利,而忘记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能,就是失去了义。义并不反对利,但义利关系要取得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可能翻车。

商品社会里的货币流通,本质上是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流通,是物的流通。货币作为物的等价物的出现,有利于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有利于社会平稳发展。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出现质库,是为抵押贷款的先声。明末清初,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代,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渐次兴起。中国民间金融在儒家文化浸染下,恪守“仁义理智信”的经营准则,创造了那个时代的金融文化。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几乎完全凭借借贷双方的信守承诺,活跃于中国自然经济舞台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近代才在西方银行金融体系冲击下黯然退场。中国传统金融的诚信精神保证了义利关系的平衡,推动了商品的流通。这样的历史经验,是商品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值得我们货币金融史学者去研究和总结。

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失去平衡的情况在历史上时有发生。进入近代,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西方银元的流入以及中国货币铸造权的下移,纸币的滥发,使得中国市场货币流通种类高达上百种,形成货币流通的混乱。货币流通的混乱就是社会的经济体系关系失去义利平衡。这种情况如果严重,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冲击将是不可轻估的。这种严重失衡的情况,在近代中国至少出现过两次。

在清末,外国银行不仅经营对清政府的各式贷款,而且操纵中国外汇市场,使大量外国银圆流入中国,并大量发行纸币,直接控制中国金融业。据学者估计,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为25亿元,其中外国银圆有11亿元,外国钞票有3亿元,两者合计占全国货币总量的55.7%。大量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严重冲击了中国金融市场。1908年,在商业与金融中心上海,竟然发生了外商银行联合抵制中国钞票的事件,喧宾夺主,实足骇人听闻。清政府试图在取缔中国商号发行纸币的权利的同时,限制外国银行发行纸币,最终没有成功。正是在这样的金融市场背景下,发生了1910年上海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当时被称为“橡胶股票风潮”。上海的这场金融风潮由1908年伦敦市场橡胶股票涨价引起。在伦敦金融市场,橡胶股票最快的销售速度是100万英镑的股票在半小时之内销售一空,国际橡胶投资已接近疯狂。上海金融市场被卷入这场国际资本橡胶投机活动。很多上海人疯狂抢购橡胶公司的股票,惟恐失去暴富机遇。到1910年4月,仅仅几个月时间,40家公司的2500万两股票就销售一空。经过炒买炒卖,股票价格轮番上涨。很快,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橡胶股票行情暴跌。上海各界购买橡胶股票动用的资金总计达到4000万两,参与投机的上海各大钱庄纷纷倒闭,形成风卷上海影响全国的金融风潮。第二年,即1911年就发生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就被迫退位了。辛亥革命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上海的“橡胶股票风潮”对人心的冲击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呢?表面上是金融风潮,实质上是政府无能力管理金融市场,造成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假象,极大地冲击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之间的平衡,社会陷入混乱。

1948年国民党在大陆垮台前夕,一场币制改革引发的金融风暴,成为推倒国民党大陆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948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不仅失去人心,而且军事失利,控制地域缩小,物资产出减少,货币发行却在大量增加,财政金融形势恶化。1948年上半年财政实际收入80万亿元,支出340万亿,赤字率超过3/4;其中最为浩大的是军费支出,正常预算和特别预算相加,超过了预算总额的70%。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额最多时以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数目增长,从而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物价都在变化。1月米价每石150万元,8月中旬攀升到5833万元,金价每两超过5亿元,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法币已失去支付功能。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兑换法币,导致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上海黄金存兑发生挤死7人的惨剧。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到1949年5月24日,金圆券发行数达到共825165亿元,为其最初发行限额的41000余倍。结果是物价狂涨,1949年5月上海的物价指数为1948年9月的500多万倍。5月的最高米价为1石3亿元,黄金1两兑价接近50亿元,美元1元兑价超过8000万元。金圆券信用极度低落,一些地区已视金圆券为废纸。

众所周知,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就失去大陆,不得已退到台湾。币制改革失败这个案例,是民国最后时期金融市场混乱的典型,也是货币、金融、物价脱离物质资料实际价值的典型案例,是金融货币与劳动产品失去义利平衡的典型案例,非常值得货币金融史学者去研究。我还想举最近的两个例子。1997年“金融大鳄”索罗斯掀起的金融风暴搅得亚洲国家一片凄惨,只有中国顶住了这场风暴。2008年美国华尔街因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直接冲击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把金融和金融衍生物反复炒热,是脱离实体经济的表现,一定会反过来冲击实体经济。2012年9月,我曾有机会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考察团考察欧洲经济危机,实际考察了法国、西班牙。考察中,与法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法国经社理事会、法国共产党总部、马德里自由大学、西班牙共产党总部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座谈。我了解到从美国的金融危机到欧洲的债务危机,是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基本标志。这场危机影响及于全世界,当然也影响到中国,中国发展一枝独秀,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欧洲危机何时见底,西班牙皇家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斯腾伯格先生从欧洲危机的调整看,认为要到2013—2014年。法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洲研究部主任尼古拉斯女士认为,处于优势的美国模式遭受了沉重打击。

尼古拉斯女士认为,美国内部长期控制房地产流,长期靠信贷,表明美国运转机制的弱点。她还认为,由于美国房地产的证券化,由于信贷、金融的技术构成等多方面的技术原因,造成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于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用信贷、金融方面的技术原因来解释,我曾当面提出商榷,这是否是经济学家的纯经济观点,是否应该把此次危机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周期性表现,对方不愿意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都是在货币、金融领域失去了义利平衡的表现。把金融和金融衍生物视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存在,似乎靠它就可以搅动世界经济,忘记了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忘记了这一点,就会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冲击,破坏世界的稳定。3


[作者简介]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进入 张海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货币金融   实体经济   义利平衡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3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