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1 次 更新时间:2022-04-27 11:5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格芳  


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之经验启示,科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之经验启示,有利于我们科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过程,如果根本背弃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克服了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着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使其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具有跨越国度和时代的影响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处于深重灾难之时。党从成立之日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更是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顺利地渡过了一道道难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和推动理论创新,决不能割断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联系和它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突出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在中国的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第二,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即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总结提炼概括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即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了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事业屡次陷入困境。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很多方面相融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事求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被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创造性地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得到深入挖掘和阐发。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其植根中国大地而更加“根深叶茂”。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滋养中,让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也让中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单纯为了“中国化”而“中国化”,而是有着内在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由认识到实践,以认识指导实践,并由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往复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往复的过程,也正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00多年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才成为凝聚和指引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治理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0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大众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