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不能设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宝库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破解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只要拿来照着去实践就行了。相反,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各自国家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真理或形成新的真理性认识,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谈发展的所谓坚持,不是真正的坚持,只能是作茧自缚的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敢于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底气就在于它能够在坚持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今时代中国最需要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也必将深刻影响当代世界。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把“坚持理论创新”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决议》明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党百年奋斗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即使从我们党执政70多年的历史时段来看,与当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面对的“两个阵营”界限比较分明、“三个世界”划分相对清晰的世界相比,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也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
面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宏阔视野和雄大气魄,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作出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所谓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大势、能够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校正和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界定,也是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些重大课题,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列,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贡献,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待和要求。
如上所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原创性成果进行了系统概括,科学阐明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品格的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善于将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丰富内涵进行学理性解读和阐释,揭示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突出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彰显其在人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局限于原有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是不可能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的丰富内容的。要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新思想、新论断,推出更高站位、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入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写出新时代的《资本论》和资本主义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总纲”和“坐标”。依照这一“总纲”和“坐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基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我们应该构建起当代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论,构建起当代中国的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彰显思想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的独特魅力。
当今时代,任何学术群体和个体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处在与他人的普遍性联系之中。为学术而学术是一个伪命题。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多些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多些对社会、他人的关注和体恤,少些象牙塔中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在研究和回答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过程中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委员、哲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