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丰: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03 次 更新时间:2021-12-29 23:34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王庆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原创性智慧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哲学探索过程。在这一历史性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历史进程,凝练和萃取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的理论结晶,对我们矢志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集中体现于其实践观的思维方式,使哲学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创造性地转化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具独特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作为客观性真理,不仅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也与人的普遍历史要求相适应。如果真理是价值中性的,与人类追求的价值和理想无涉,也就失去了它激动人心的力量及其人道主义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客观性强调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性力量。实事求是作为“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革命精神和实践品格彻底现实化。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百年历史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实事求是作为“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新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实践哲学”转化为真正的“哲学实践”。“实事求是”以中国话语凝练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内涵,以中国智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以中国理论表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得到了彻底展现。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新与发展:实践智慧的辩证思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是运用与拓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时刻坚守与不断创新,才获得了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探索的典范成果就是毛泽东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形态上的“转识成智”,它不再是纯粹哲学理论意义上的辩证法,而是在面向中国革命的鲜活实践中,将辩证法理论转换为一种实践智慧,以此来真正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现实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既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精髓,又是植根于中国革命历史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时代要更加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指导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可以概括为“系统思维”或“战略思维”的辩证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新的国情、世情,在遵循与继承以往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开辟、贡献出的新方案。

所谓“系统思维”或“战略思维”的辩证法,就是把“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结合起来。“系统思维”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系统思维”,要求系统内部每一个要素都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实现系统内部每一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性,强调系统内部每一个要素与系统整体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体上,就是注重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方法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还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这种“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的辩证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问题时将有效、有机、有序结合的智慧,也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具体化应用与原创性贡献,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哲学探索中,具体化为一种实践智慧的辩证思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是针对具体化、现实性难题的辩证智慧,它反对抽象的、僵化的辩证法理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精神。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是从属于或者能够被纳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最为重大的理论发现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哲学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唯物史观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理论贡献。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就是“资本的文明”。在百年哲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和理解,以超越资本的逻辑为路径,以促进文明形态变革为目标,找到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资本和市场,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因此,如果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条“瓦解资本逻辑”的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一条“驾驭资本逻辑”的道路。这条道路以批判性地反思私有资本逻辑,创造性地建构公有资本逻辑和全方面地塑造公共性资本为主要内涵。

建立在资本增殖逻辑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本质是一种私享意义上的文明,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成果被资本家私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批判私有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对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中国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所有制层面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到公有资本逻辑的建构中。公有资本逻辑的建构以政治工作为生命线,以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这种逻辑架构下的资本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一种“公共性资本”。公有资本观念不仅更新了我们对资本本性的理解,也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其中,“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新时代党的经济工作蕴含的鲜明政治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共性资本是一种真正体现人民性的资本,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新形态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范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百年探索中形成的这一超越资本文明的道路,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道路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哲学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其最终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60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