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在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基础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和方向,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在支撑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党中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先后涌现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科技强国。这些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枢纽;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原创能力和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领军企业。虽然各个世界科技强国历史演进呈现多路径发展模式,而且世界科技强国崛起呈现多雄并举的格局,但纵观这些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是其成为科技大国的基础。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指引,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沿着科技救国、科技兴国、科技富国、科技强国的历史轨迹,奠定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在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下,探索了从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脉相承的战略路径。
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方面,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全面加快,不断向宇观、宏观、微观和极端条件拓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正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时代”带到“技术政治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构的“关键变量”,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边疆和主战场。美西方将科技创新“政治化”“集团化”和“武器化”趋势愈加明显。国际战略竞争的重心不仅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竞赛,更是围绕新科技革命所塑造的新权力的争夺。科技实力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科技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交互影响,成为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只有科技发展的主动才能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只有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才能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和最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各类叠加风险挑战,亟需发挥科技创新在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着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着力推动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以下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原创能力,能够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优质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创新活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和难点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科技重点领域加速赶超,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中国科技进步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具有尖端水平的科技突破和进展上,更体现在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水平提升上,体现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包容性发展、开辟经济增长新的路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上。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长期向好的经济前景、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等要素,与科技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然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然有系列难题亟待破解。
统筹发展和安全,补齐结构性短板和解决“卡脖子”等难题
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出口管制加码、科技产业链剥离、限制投资与资本切割、人才与科研基础条件限制、纠集盟国围堵封锁、加强意识形态防范”等手段,加大对我国科技打压和遏制的力度,试图阻止我国科技前进步伐。美国政府已将科技竞争置于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位置,试图最大程度挤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国博弈竞争加剧和西方围堵的态势下,我国科技创新的结构性短板、“卡脖子”等难题将会更加突出。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底气,向世界分享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成果。
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六类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分析,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统筹协调能力不够,科技资源围绕重大任务统筹配置不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重大源头创新亟待进步;三是人才培养储备能力需要加强,高端人才和团队严重不足;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能力亟需加强,形成具有强大战斗力、攻克重大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难题的体系化优势科研队伍;五是创新潜力亟待激发,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亟须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六是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存在短板,新形势下开放合作策略和手段不够丰富,科研国际化程度较低等。
应对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的重大变化,释放发展潜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红利减弱,“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作用,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和潜能,转化和释放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潜力,建立要素“新组合”,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于科学把握和有效应对世界大变局,认真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为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未来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以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筋骨”支撑,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迈进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重体系能力,强化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合,多路径推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着重原始创新,瞄准打造更多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原创导向;着重深化改革,注重塑造更多有利于发挥先发优势的创新制度,以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全面释放创新活力;着重非对称赶超,在关键领域找准方向打破路径依赖,形成体系化制衡和“杀手锏”制胜的优化组合,加速形成新竞争优势;着重开放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共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为此,建议如下:
加强科技统筹协调能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围绕科技强国建设总体目标设计出台一体化战略与政策,统筹科学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社会创新发展政策和环境创新发展政策,系统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重点方向,实现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同步推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打造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产出重大成果、在应急攻坚中靠得住用得上的科技力量。
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联合体
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连接通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激励保障、服务监管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聚力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建设,强化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建设以创新型企业为龙头,以战略企业家、战略科学家为领头的实体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全面链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探索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好战略必争的重点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不断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人才;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形成结构合理、多层次梯度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完善激励与约束并重、分类分级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鼓励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让中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创业沃土。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树立大历史观,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加强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和影响的前瞻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增加对全球公共产品的基础研究投资,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让中国的创新成果与世界共享。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支撑重大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