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宝平:孔子君子教育思想内涵影响略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6 次 更新时间:2021-11-25 08:52

进入专题: 孔子   君子   儒家  

巩宝平  


张岱年先生言“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张岱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 。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从个人教育实践和前人薪传经验中总结出各种教育思想,蔚然大观,几成哲学。《论语》一书集中反映孔子的教育哲学与思想,很多内容都是对孔门师徒论道、讲学的生动再现和记录,而君子之论贯穿诸篇,故所谓“《论语》一书无非君子教育”(唐文治:《唐文治国学演讲录》)。《论语》中蕴含夫子育人以道、学成君子的理念,仁礼相成,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至今未绝。近世学人提倡智德美体兼行、德智体并重、强者三条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主张隐含着孔子的君子仁智勇教育论,而当前各地中小学推行君子文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资源多承自儒家君子思想,即为其征。以下谨就《论语》中孔子君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影响,略陈浅解,就教方家。

一、君子教育思想内涵

君子诸论散见于《论语》各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也是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内涵的关键。孔子师弟在不同场合讲君子之道、君子与道及君子言行思虑等,可见早期儒者对君子之道、成人之德的不懈追求。其中以下几处(因篇幅所限,不引全文)专讲君子之道,直陈其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君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公冶长》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泰伯》载曾子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子罕》载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两处“知”通“智”。)

从上可见,早期儒家赋予君子之道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恭敬惠义、仁智勇等),同时展示其在行事养使诸政、容色辞举止等方面的表现。从其他有关君子的论述中可知,君子既需立本生道、就道而正、谋道忧道、仁智勇三全,亦当学道爱人、务求大道、学以致道、先后始终。归纳而言,君子之道就是敬己爱人、内圣外王之道,士人藉此修治人情、人心、人性,成已成物,成人之美,修身治世。实质上它是一种围绕仁礼核心而论士人如何修身治世的根本法则。孔子教育弟子做一个仁礼皆明、智勇双全的君子儒,希望仁者爱人,礼者敬人。仁者爱人,君子爱人以德不以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推尚理智中正之爱;礼者敬人,君子敬人有度,非礼勿言听视动,礼当称其财力、顺其时势、达其心意,推尚中和止善之敬。孔子为后学指示了很多如何成为君子的实践途径,如和周泰矜贞、博学约礼、以文会友、怀德怀刑、义之与比、学以致其道、下学上达、行己事上、养民使民、修已安人等。这些对于后世师者的自我修养和立德树人、传道授业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不衰。君子仁智勇论隐现于近现代学人的教育主张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君子仁智勇论影响

从上引《子罕》《宪问》两条君子论可见,孔子提倡君子仁智勇之道,《子罕》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章后的朱子《论语集注》曰“此学之序也”。实际上都是孔子在教学中贯穿君子之道的明证。孔子重视培养个人和学生的德性、智慧、勇气,亦追求不忧、不惑、不惧境界。但他也指出这些品质需要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持续完善,方可获得,否则会陷入为偏至所蔽的愚、荡、贼等危害之中,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此外,孔子还讲仁智、仁勇等不同品质修养的关系,如仁智者动静相宜,各有所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勇双全,提倡正义之勇,培养有德之勇武,“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讲有谋之勇,摒弃匹夫之勇,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孔子围绕仁智勇而诲人不倦,是其君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学人的教育主张和实践时有影响。如王国维智德美三育并行论,毛泽东中学德智体三育并重论,罗家伦国民强者三个基本条件论,即隐含仁智勇论的踪影。

王国维完人智德美三育并行论。在1903年8月刊于《教育世界》第56号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阐述教育宗旨,引出三育并行论,言: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方麟选编:《王国维文存》)

毛泽东中学德智体三育并重论。在1917年4月1号《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青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谈到体育教育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同时,文中又提到时人的教育主张,认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 1912.6-1920.11》)

罗家伦国民强者三个基本条件论。罗家伦在抗战时期发表《弱是罪恶而不暴是美》一文,讲到强者哲学,提倡国民要重视身体、精神、文明的全面教育。与毛泽东之文发表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涨之时不同,罗家伦在国难当头、抗战御敌的时代背景下,痛心于当时国大民弱的现状,倡导培育国民新人生观,其中就提倡国民的强者教育,列出强者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最不可征服的精神。(罗家伦:《历史的先见 罗家伦文化随笔》)

在上列现代学人教育主张中,王国维将德智体美作为教育之能事,毛泽东主张“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罗家伦主张强者三个基本条件,都包括宽仁的胸怀、睿智的头脑和勇武的风范。究其要义精神,所论多与孔子所倡君子仁智勇教育论密切相关,息息相通。从源流传承而论,前者无疑是后者的现代回响和发展。此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教育界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当今学者呼吁全人教育,建议加入美育课程、强化体育课程、劳动教育等,既是对上述民国学者多面教育主张的呼应发展,也是对孔子君子仁智勇教育论的传承转化,二者同源并蒂,皆根植于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教育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

梁启超曾著《孔子》一文,认为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达德,不论在何时何国何派,都是适用的,并从近世心理学家人性论与孔子人格说相结合的角度,讲智(理智)、情(情感)、意(意志)对应为知、仁、勇,即“知,就是理智的作用;仁,就是情感的作用;勇,就是意志的作用”,且较详地从孔子之智的生活、孔子之情的生活、孔子之意的生活三方面观察分析孔学中的君子人格,在结语中讲“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做人类的模范”(梁启超:《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如从教育理念与价值的普世性而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君子仁智勇论亦当作如是观。

放眼当下,孔子君子教育思想对近世以来教育的影响不独限于上述关于仁智勇论的隐性反响,更有显性的影响。近十多年来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通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班级规则、思政教育、道德教育等途径持续推进君子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思政、人格、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开展新时代君子文化教育,从教学中使用的标语、推行的师生守则、朗诵的经典语段、设计的教学环节等多摘自《论语》等儒家文献,到对传统儒家六艺教学内容的改造而成新君子教育的教学规划与内容,秉承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理念皆源于孔子君子教育思想。而当代学人重视孔子君子教育思想研究,探讨君子人格及其教育涵养,探索君子文化传承途径,全面深入发扬传统君子文化精华,亦当能为未来新型君子文化教育在为国弘文育才、立德树人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启示。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孔子   君子   儒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8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孔子文化》季刊第4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