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有人说(《大国崛起》)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因为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容易让人有政治联想,钱先生怎么看?
钱乘旦:我想强调的是普及历史知识的问题,对每个国家来说,对人民进行历史教育都是必要的。实际上,中国传统中,对历史是非常重视的,只是“文革”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整个社会对历史不重视了,其中又以对世界史的不重视尤为突出。所以向大家介绍历史知识,普及历史常识,让他们明白历史是怎么过来的,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记者:在谈及西方崛起时经常归结于他们的制度改革,你赞成吗?
钱乘旦:对,得益于制度改革,但制度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司法制度,金融体制,商业行为规范,人与人关系准则等等,一谈制度就是民主是不对的。
大家从头到尾去看12集的片子,都发现制度方面的东西特别多。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出现新的经济制度,这也是制度啊。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如葡萄牙西班牙,早期的重商主义,都是制度啊,不能狭隘地理解这些问题。
记者:作为主创人员,你们想传达什么?
任学安:我们不知道500年的大国竞争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每个国家怎样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此外,每个国家都不同,都带着自己的历史在前进,但每一个国家进步的方式都不同,这是我们的思考。我们觉得每个国家都必须处理好自己的创新、前进方向和传统的关系。
记者:有人在片子中读到自由、民主,这是你们要传达的信息吗?
任学安:我不太同意这种表述方式,甚至不太喜欢这种解读方式,一个片子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它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每个国家的崛起,我看到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他的传统,传统不同,选择的道路就不一样,法国和德国的民主就不同,法国和英国民主不同,英美也不同。
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民主制度来概括这个问题,这是片面的。我不太同意这样简单的抽象,也不喜欢这样的用词。
这种过度抽象的解读,实际上背离了我们创作者的本意。
部分反馈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回首中国开放的历史实践甚至可以联想到晚清的洋务运动,从多年的历史实践来看,开放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战略,通过总结世界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的崛起有着非常好的借鉴。
李家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董事长)
看了《大国崛起》,我想表述三点意见。一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个大国崛起是有历史条件和背景的。即使是片中这几个大国在自身的发展中也非常在意借鉴外国的经验,文化的、政治的、体制的改革。比如说:英国、俄罗斯、日本都是这样。
二是“整合”。整合内部的力量,内部的控制,稳定向心力,中国正在新的崛起,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应该整合力量,借鉴有益的经验,谋划自身的发展。
三是“崛起”。看了这个电视片,我就想我们也应该勇于展示自己。走“加强内部改革,广结朋友,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
资中筠(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
总的说起来,能做出这么一部片子应该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比如在德国那集片子里,提到了这一点,德国它已经在其他地方落后于其他国家了,然后它就狠抓教育,我觉得这一点抓准了,人的素质和精神文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精神文明,不大可能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大国。
长平(媒体评论人)
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效果,全然“功夫在诗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解读。假如它的名字叫“西方的道路”,而且放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它一定不会引来热烈反响。播出频道和时段的重要,不仅是观众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会从中揣摩其意图,并相信这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意图。假如放到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效果更会不一样,简直就要轰动。它的名字更是一个关键所在,人们看重的是它对现实的映射,即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特约撰稿 龙玉琴 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