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宋金之际中国北方云门宗的传承——以佛觉法琼、慧空普融法脉为中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33 次 更新时间:2021-08-13 11:18

进入专题: 云门宗   佛觉法琼   慧空普融  

刘晓  

摘要:

云门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北宋曾盛极一时。北宋灭亡后,云门宗传承依政权疆界(南宋、金元)大致可分南北两大系统,其中北方系统多出自真定洪济禅院(大洪济寺)慈觉宗赜法脉,目前可考者主要有佛觉法琼、慧空普融两支。佛觉法琼在北宋末曾任洪济禅院住持,后北上燕京,其法脉成为金元时代北方云门宗的主流。慧空普融则住中山(定州)天宁寺,法脉亦主要分布定州及其周边地区。

关键词:云门宗;佛觉法琼;慧空普融;


云门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北宋曾盛极一时。此后的云门宗,学界多留意其在南宋的情况,对北方地区金元两代云门宗的发展,则几乎没有关注。数年前,笔者曾发表论文,重点讨论金元北方云门宗的历史,认为来自真定十方洪济禅院的佛觉琼,应是金元北方云门宗的开创者,大圣安寺则是当时北方云门宗的传播中心。1至于佛觉琼的师承渊源,拙文依据元樊从义撰《红螺山大明寺碑》,以及《续传灯录》《禅灯世谱》等禅宗谱牒资料,认为慈觉宗赜诸弟子中的“洪济琼”应当就是佛觉琼。笔者的上述讨论,已得到佛教史学界的一些呼应,佛觉琼的师承渊源,也获得不少学者认同。2当然,现在看来,拙文有待发覆之处仍有不少。其实,当时拙文一位评阅人即指出,对佛觉琼的云门法嗣来源,仅凭长芦宗赜(即慈觉宗赜)的弟子中有洪济琼,而佛觉琼也曾住洪济,就断言洪济琼当即此处所探讨的佛觉琼公,至少是不能令传统灯录的作者们信服的。因此,如何进一步寻找证据,将“佛觉琼”与“洪济琼”联系起来,实现宋金云门宗法脉传承的对接,成为笔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笔者通过蒐集翻检资料,不仅基本可确认佛觉琼的师承确实来自慈觉宗赜,而且还发现慈觉宗赜另一弟子慧空普融以河北定州为中心的法脉传承。为此草成此文,希望能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慈觉宗赜(1037—1106),俗姓孙,河北洺水永年人。据学界最新研究,宗赜在北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到元祐三年(1088)间任洺州普会禅院住持,绍圣二年(1095)四月十八日始住真定府洪济禅院,崇宁四年(1105)转任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住持。3宗赜传世著作有不少,如《慈觉禅师劝化集》《禅苑清规》《慈觉禅师语录》等,其中《慈觉禅师语录》三卷,分别收录了宗赜住持普会、洪济与长芦三寺期间的语录,住持洪济时的语录分别由普式与法琼记录,法琼所记见《慈觉禅师语录》卷中,题曰“侍者法琼录”4。这位法琼,作为宗赜住持洪济禅院期间的侍者,应该就是《续传灯录》与《禅灯世谱》提到的“洪济琼”。

法琼被称为“洪济琼”,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继慈觉宗赜后出任真定洪济禅院住持。法琼担任住持的记载主要见真定洪济禅院所立《敕文札子》碑。此碑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河北正定县西北城墙基下,1983年被正定县文管所征集,移置正定隆兴寺内。石碑上部摹刻北宋大观二年(1108)六月九日尚书省给付成德军洪济禅院的札子,下部摹刻同年七月十八日成德军府照会洪济禅院执行敕命的帖子。此碑已有不少学者录文并作过介绍,但学者关注的主要是公文的内容格式、发布机构与题名等,均未注意到法琼其人的重要性。5为讨论方便起见,兹据各家录文将碑文主要内容转录如下。

碑文上截:

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僧法琼状:“近陈状叙述:本院/元系本府申奏朝廷将本/院改作十方禅院。应系常住/供众田产,除二税、役钱外,并/免诸般差科。后来被州县逐/旋增添,与甲乙寺院一例均/摊。伏念本院物产荒薄,难为/安众。窃见本府天宁寺元系/永泰寺,近蒙/敕改充天宁禅寺名额。续蒙/圣旨,与依崇宁寺例,除二税/外,与免诸般差科等。欲乞将/本院名额改作大观万寿禅/院,除二税外,乞免诸般差科、/役钱。承礼部告示,难议施行。/伏望特垂悯恤,乞赐判送左/右司,指挥礼部,捡取本府天/宁寺改赐名额及免差科体/例,赴朝廷看详。若依得上/项体例,欲望朝廷指挥施/行。”六月六日,奉/圣旨:“依例许免差科。改院额/不行。”

右札付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

尚书省印

大观二年六月九日

碑文下截:

使

准提举常平司牒,准尚书户部符,准户部左曹关,准祠部关。大观二年六月七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僧法琼状:“近陈状叙述:本院元系本府申奏朝廷将本院改作十方禅院。/应系常住供众田产,除纳二税、役钱外,并与免诸般差科。后来被州县逐旋增添,与甲乙寺院一例均摊。伏念本院物产荒薄,难为/安众。切见本府天宁寺元系永泰寺,近蒙敕改充天宁禅寺名额。续蒙/圣旨,依崇宁寺例,除二税外,与免诸般差科等事。欲乞将本院名额改作大观万寿禅院,除二税外,乞免诸般差科、役钱。承/礼部告示,难议施行。伏望特垂悯恤,乞赐判送左右司,指挥礼部,捡取本府天宁寺改赐名额及免差科体例,欲望/朝廷指挥施行。”六月六日,奉/圣旨:“依例许免差科,所乞改院额不行。”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六月九日午时付礼部,仍关合属去处。今关请一依/敕命指挥,仍关合属去处及右曹照会。除已施行外,所有乞免役钱,不属左曹。今关请照会,一面任自施行。符:本司主者一依关内敕命指挥施行。牒:请详尚书户部符内敕命指挥施行,仍关合属去处。并据知事僧普圆状:本院昨于今年六月六日奉/圣旨:“二税外,依例许免诸般差科、役钱。”切缘本府行唐县、赵州高邑、赞皇县界各有常住供众田产。欲乞行下逐处照会,庶得遵依/圣旨施行者。/右使司契勘,除已施行外,今帖十方洪济禅院照会,一依前项/敕命指挥施行。大观二年七月十八日帖住持传法赐紫沙门法琼书监院僧普圆立石

(以下职官人名略)6

此碑上下两件公文均提到“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僧法琼”,碑文亦由“住持传法赐紫沙门法琼书”。公文给我们提供的主要信息为:洪济禅院虽已改为十方禅院,但地方官府仍按甲乙寺院例均摊差科,为此,洪济禅院住持法琼向朝廷申请改寺额为“大观万寿禅院”,“除二税外,乞免诸般差科役钱”。最后免诸般差科役钱的申请获得朝廷批准,但改院额一事却未能成功。帖子还提到“本府行唐县、赵州高邑、赞皇县界各有常住供众田产”,也即真定府行唐与赵州高邑、赞皇两县,各有洪济禅院田产,或有可能还有隶属洪济禅院的下院。前面提到,宗赜是在绍圣二年至崇宁四年间任真定洪济禅院住持的,而此碑显示,至少在大观二年,法琼已接任洪济禅院住持。作为宗赜弟子,法琼应该就是继慈觉宗赜之后,接掌洪济禅院住持的,将法琼比定为《续传灯录》与《禅灯世谱》中的“洪济琼”,应无太大疑义。

《光绪重修曲阳县志》所收蔡珪撰《文慧禅师塔铭》,不仅对我们揭示“佛觉琼”与“洪济琼”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慈觉宗赜另一弟子慧空普融的法脉传承信息。以下为碑文全文。

昔长芦大禅师以无上密印付之慈觉老人,河朔之禅于是大兴。其后佛觉琼公居镇阳洪济,镇阳之学者皆祖之;慧空融公居中山天宁,中山之学者皆祖之。师,融公子也,曲阳宕城其乡里,邵其姓,永寿其名。母方娠师,遽不肉食。生七龄,志求出家,父母不能夺而从之,以本县永宁寺宗远法师为落发师。年十有四,得具坛戒。初习《金刚》《百法》等经论,深解义趣,应缘敷演。居师席者十余年,因僧举德山见龙潭事,遂依融师以居,参究宗旨,竟蒙印可。继入洪济,从佛觉淘汰,知见者久之。天会五年,天宁虚席,定守少师赵公以礼迎致,俾主寺事。时兵革甫定,寺屋颓弊,斋厨索然,师处之裕如也。缘力既广,遂有余积。未几,废者兴之,故者新之,曾不数年,悉复其旧。天眷初,郡人推师为管内僧正,因锡命服,与今孚师牢让,不见从。及杜定公充以行台至郡中,师得伸于知己,遂解僧职。尔后禅老为州郡敦逼者,皆藉此以得免。师于慧炬山南预营觉园,为菟裘之地,今大觉院是也。遂以天德四年退隐其间,明年六月初示疾,六日溘逝,安坐如生者。旬日闍维之后,分灵骨而两之,一在大觉,一在天宁祖茔。为世寿者五十九,为僧夏者四十五。门人八十三人,其出世为人天眼者四人,住持□因寺者了中,前住定州天宁者了同,后住者了祖,住真定西天宁者了孚。师没二十余年,孚遣人来京师见无可居士,使铭其塔。居士顷过中山,累访师于丈室,而与真静圆音禅师有旧。孚得法于圆音者也,故圆音助之请,义不可辞,乃为铭曰:

中山之禅,由融公兴。嗣公而后,师得其承。兵余岁艰,人不暇给。师当是时,如有余力。掉两空臂,兴大丛林。家风不坠,蒙休至今。无缝之塔,既坚既好。取无可铭,孝哉孚老。7

按,碑文首句提到的“长芦大禅师”即长芦应夫,“慈觉老人”即慈觉宗赜,二人分别为云门宗文偃下第六代、七代传人。接下来碑文提到:“其后佛觉琼公居镇阳洪济,镇阳之学者皆祖之;慧空融公居中山天宁,中山之学者皆祖之。”“佛觉琼公”与“慧空融公”应该都是宗赜弟子。“佛觉琼公”即前面提到的法琼,“镇阳洪济”则为前面提到的真定洪济禅院。大概在北宋灭亡后,法琼离开洪济禅院北上,辗转抵达燕京,因受金朝赐祐国佛觉大禅师号,又被称为“佛觉琼”。《大圣安寺记》有如下记载:

金天会中,佛觉大师琼公、晦堂大师俊公自南应化而北,道誉日尊,学徒万指。帝、后出金钱数万为营缮费,成大法席。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师主其事,内府出重币以赐焉……七年二月,诏改寺之额为大圣安。8

据樊从义撰《红螺山大明寺碑》:“金大定间,世宗遣使请佛觉禅师于真定之洪济,以镇兹山,四方学者云集。”9从天会中(1123—1137)到大定间(1161—1189),即使从天会末至大定初算起,时间前后相隔也达二十多年。如果樊从义所记无误,我们只能认为法琼在天会年间抵达燕京后,或在大定三年(1163)前又曾南返真定洪济禅院(时已改名大洪济寺),以后又受金世宗邀请北上,住红螺山大明寺。考虑到法琼在北宋大观年间已任洪济禅院住持,到金大定年间年寿应已很高,他最后终老于大明寺的可能性较大。

从前引《大圣安寺记》记载来看,与“佛觉大师琼公”也即法琼一起北上的“晦堂大师俊公”,应该也是由宋入金的云门宗僧人,他在大定三年受命住持大延寿寺(大圣安寺前身)。1934年,南京支那内学院创始人、院长欧阳竟无的弟子蒋唯心,在调查《赵城金藏》期间,发现《赵城金藏》中有晦堂俊的记载,并揭示出大圣安寺与《赵城金藏》的一段特殊渊源:

《藏经》中鞠帙《观无量寿佛经》卷首今有另刻序文一篇,末署“丁丑九月十五日燕京大圣安寺晦堂和尚洪俊序”,元明各藏无此序文,亦无另刻加序之例,而今独有之者。据《元一统志》:“圣安于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堂主其事,七年二月诏改寺额为大圣安。”(《顺天府志》十六引)晦堂于大定中为圣安寺主,朝命崔氏受具圣安即应奉晦堂为阇黎,郑重其文,追加藏内,亦恒情也(依原序甲子应是正隆二年,晦堂未主圣安时之作,其后刻版加题圣安耳)。由此不可见《藏经》之与圣安有特别因缘乎?10

据此,晦堂俊法名当作洪俊,晦堂俊亦可称“晦堂洪俊”11。由于金世宗生母贞懿皇后李氏师从佛觉法琼,法名洪愿,12与晦堂洪俊同属“洪”字辈,似可认为晦堂洪俊应即佛觉法琼传法弟子。

晦堂洪俊后继者中最有名者当属圆通广善,其同辈弟子尚有名广温者,13二人同属“广”字辈。在圆通广善时代,大概因世宗生母这一层关系,金廷对云门宗的尊崇再上一个新台阶,广善成为金朝国师,且历三朝(世宗、章宗、卫绍王)而不衰。14广善与真定洪济禅院(大洪济寺)也有密切关系。《金大明禅院记》,末题:“时大定十九年岁次己亥中秋日记。真定府大洪济寺月庵中虚道人广善撰。真定府大洪济寺西堂沙门广惠书。”15这位广善,极有可能就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圆通广善,他与大洪济寺前住持(即所谓“西堂”)广惠或为同门师兄弟。定州曲阳香严禅院有大定十六年(1176)立《香严禅院记》,文字虽已漫漶不清,但从记文所称“天宁寺受业于洪济老,人间谓惠老者此也”、“始以广惠之”云云,16创建者智□禅师似可认为是广惠传人。若推断属实,则广惠任真定大洪济寺住持前,或曾住定州天宁寺。

据广善撰《大明禅院记》,定州唐县大明禅院,是由慧明禅师创建的一所云门宗寺院。慧明早年“蒙父母送入本州(定州)天宁寺,礼僧智灯为师,训今法号”,兵革后由乡里富民资助建寺,“尝请滹阳栖禅院洪济禅师(滹阳即真定,栖禅院洪济禅师或当作洪济禅院栖禅师)居之,一方钦仰。明师晨夕参问,淘汰古今。栖禅师欲令出世,演法利生,师辞而不为”。后至住持善庆时,始于大定三年获赐大明禅院额号。广善《院记》又提到:“昔大定己丑岁(九年,1169),余在银山宝严院云堂闲居,庆公(善庆)常依栖余之左右,优游烟霞水石之间,共享尘外之清乐。解制之后南归,余住持邢州之天宁,承嗣奇公禅师,一日来洪济月庵,为余言其事迹之详。余为文以记之。”17其中“银山宝严院”即昌平银山宝严禅寺,是大圣安寺下院,元初住持潜云道泽为大圣安寺住持西岩和公弟子。18

前揭《文慧禅师塔铭》提到的“居中山(即定州)天宁”之“慧空融公”,当属慈觉宗赜另一法脉。慧空融公,又见天眷元年戊午(1138)《文慧禅师觉园记》,其中提到:“师讳永寿,慈觉禅师讳宗赜法孙,慧空禅师讳普融法嗣也。”19据此,“慧空融公”法名应作普融,为慈觉宗赜弟子。文慧永寿则为慧空普融弟子,慈觉宗赜再传弟子。慧空普融生平,目前我们所知甚少。定州天宁寺有碑,末题:“政和元年十月十一日,天宁万寿禅寺住持传法赐紫沙门普融立石。”20时间比佛觉法琼住持真定洪济禅院稍晚,当即其人。21

文慧永寿(1095—1153),据蔡珪撰《塔铭》,俗姓邵,定州曲阳宕城人。七岁于本县永宁寺从宗远法师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永寿起初修习的是《金刚经》《百法明门论》等经论著作,“深解义趣,应缘敷演,居师席者十余年”,应该说已有相当造诣。后因有某僧举德山宣鉴(782—865)参龙潭崇信故事,22遂往参天宁寺慧空普融,乃蒙印可。“继入洪济,从佛觉淘汰,知见者久之。”永寿往真定洪济禅院参佛觉法琼,应距北宋灭亡已不远。天会五年(1127),天宁寺住持出现空缺,定州守“少师赵公”礼请永寿担任住持。天眷初(1138),出任定州僧正,直到杜充以行台右丞相按部定州,始求获免,解去僧职。后于天德四年(1152)退隐本州慧炬山大觉院,次年圆寂。

永寿身后弟子众多,多以“了”字取名。“门人八十三人,其出世为人天眼者四人,住持□因寺者了中,前住定州天宁者了同,后住者了祖,住真定西天宁者了孚。”此外,《塔铭》正文后,“末前行书‘大定十六年丙申三月朔日(缺)宁万寿禅寺传法住持法如若皓立’。后题‘承安三年五月日,法孙副院僧法兴、前监院僧法昌重立石。乡贡进士王佐书并题额。真定府大洪济寺传法住持孚劝[缘?]’”23。也即《塔铭》曾先后于大定十六年、承安三年(1198)两次立石。以此之故,其中了孚前后头衔有所不同,前为真定西天宁寺住持,后为真定大洪济寺住持。永寿法孙辈,多以“法”字取名,其中法如若皓为天宁万寿寺住持,当为其嫡传法孙。

《塔铭》背面有尚书礼部牒,对了解永寿法脉传承也颇有价值。

谨案此碑阴上刻尚书礼部牒,首行题云尚书礼部牒(一行)牒奉(一行)敕赐大觉禅院牒至准(一行)敕故牒(一行)中宪大夫行员外郎李(一行)郎中(一行)侍郎(一行)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修国史王(一行)押,中间有小印字,盖用印处也。牒中隙处刻请牒原状云:定州曲阳县□□北峪村院主僧了印、了愿等状告:了印等并系本州天宁寺□业,自来□□□北峪村院住持,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缺)作大觉禅院。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大定三年三月十七日,令史向升押,主事安押。下刻大觉禅院四至,文云:东至(缺)墙东,有军地□□亩。西至大龙□□墙西,有军地贰拾柒亩叄分。南至南山。北至分水岭。可见地分军民,由来已久。中刻院僧文慧禅师(居上)、了愿、了善、了孚、了印、了宗、了行(一列)、了坚、了同、了本、了□(一列)、院主法福、副院法兴、见管句库头法贤、法衍、法昌、法辛(一列)、法运、法聪、觉悟、觉智(一列不齐),余刻文觉孙、邵进、邵仲,及本村韩谊妻刘氏,宕城村□琛妻张氏,惠炬村成宝等各施主姓名,不备录。24

这个大觉禅院应该就是永寿晚年于慧炬山退隐与圆寂的场所。大定三年,也即永寿圆寂后十年,始由弟子了印、了愿等状请,获赐“大觉禅院”额号。碑文还记载了永寿的徒子、孙辈二十余人,其中《文慧禅师塔铭》所列“出世为人天眼者四人”中,即有了孚与了同。因永寿俗姓邵,碑文中的“邵进、邵仲”很有可能是永寿的同宗族人。

永寿弟子辈中,了孚生平主要见《孚公禅师灵塔记》。孚公禅师灵塔位于河北唐县军城乡娘子村北,此处原为金牛寺旧址,1984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灵塔三面刻有《孚公禅师灵塔记》,不少字迹已漫漶不清。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藏拓片(典藏号A36356),共41行,行34字,虽摹拓时间较晚(2010年代),难以识别的文字很多,但仍透露出不少有价值的信息。25为讨论方便起见,兹据拓片过录文字如下:

吾门鼻祖云门……记而出,/道始中兴,迨于……/圣朝皇统间,佛觉禅师……诏旨上都演法,器用供帐……依者唯恐其后,四/方云水,户屦常满,繇是云门一派洋洋而流润万□□室一灯□□而垂□天……/孚公禅师实圆音门人麟角者,其履践深稳,眼目明……其名,定/州曲阳宕城里人。为□童时乐□出家,逢一梵僧持锡行而谓师曰:我锡立定,子当出家。/师毅然对曰:锡定不定,我志已定。里……本州天宁,礼文慧/禅师为师,为沙弥□□□□□□□丹霞之……适遇/圣恩普度,进具谢戒才毕,包衣杖锡,诣真定之洪济……席下,晨夕咨参,/寸阴不舍。一日,闻举非思量处,识情难测之语……颂曰:非思量处/不思量,才尔无思便厮当。金罄罢敲寒月殿,正灯……闲时构置速/更道看。师即应曰:从来秪管作业,刚把鼻头扭捻。□□□散长空,露出一轮明月。圆音可/之,曰:后凡举古今公案,或□□□□。一道契心,如针投钵,一语投机,如埙应箎。饱参禅衲,/望风景服。正隆四年,祁阳天宁义禅师命师继席□□□□持。大定九年,定州天宁虚位,/军府具疏请师开堂唱法,寺澍一雨,群汇普露□□□□□□雄席。定十三年,迁真定金/牛,不数年间,倦于□□□□□洪山之新罗,爱其林泉幽胜,有养浩终焉之志,深云不出/□,以三年为期,养□□□□□□□鸠工化财,崇建堂宇于新罗故基。定二十一年,定武/天宁仰师余爱,复……店,接待方来,祖令提□,启沃后进。人喜其/□正如□……瞻仰灵迹。廻后应真定洪济之命,立规/定矩,处身及人,充……归洪山□□山门诸事,并付嗣法/门人悟净者主之……许吉祥而卧。小师法琮曰:和尚/临行可无一语……父母来生前,已曾向汝道一句,汝还举得么?琮不对。师/曰:汝若举得□向……示诲。师乃□笑瞑目长往。举众哀恸,如失恃怙。荼毗之/际,异香留人……五十九,世寿七十四。嗣法住持者祖云智觉等三/人,具咸得度……一人并参学密证者,不可备举也。分灵骨为三,一起塔/于定武天宁,一起塔于□□□□,一起塔于洪山新罗。新罗一日专使驰书达金牛清隐/曰:先师平日道□□□□□无,如在左右,人以洪山二老称之。今欲刻行于石,传于无既,/幸吾师惠顾前好□□□□□应之曰:□人行履处,不离今时路。上常行空劫,已前不可/以事会,不可以迹求,□□□□无下口处。吾何言哉?吾何言哉?谨以众人所知事迹之实/书之于右,不敢以……铭曰(下略)

中秋日洪山新罗嗣法小师悟净立并书

小师法柔化缘小师法彝管勾恒岳杨彦石琪贾□□□□□造并刊

前引《大圣安寺记》提到,佛觉法琼在天会中(1123—1137)北上,“帝、后出金钱数万为营缮费,成大法席。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因天会年号为金太宗、熙宗所共有,笔者以前尚不敢确定所谓“帝、后”为谁。据此碑文“圣朝皇统间,佛觉禅师”、“诏旨上都演法”、“繇是云门一派洋洋而流润”云云,则《大圣安寺记》所谓“帝、后”可确定为金熙宗及其皇后裴满氏无疑。了孚为定州曲阳宕城里人,与文慧永寿是同乡,此后即至“本州天宁,礼文慧禅师为师”。不过,了孚当时所受只是沙弥戒,而据碑文“孚公禅师实圆音门人麟角者”,“诣真定之洪济……席下”,“圆音可之”,则真正授其衣钵者应为真静圆音。这也印证了前面提到的《文慧禅师塔铭》“孚得法于圆音者也”的记载。真静圆音禅师生平不详,但有可能与文慧永寿一样,同出慧空普融法脉。“正隆四年,祁阳天宁义禅师命师继席”,祁阳即定州临境之祁州。在这一年,了孚正式接任祁州天宁寺住持。“大定九年,定州天宁虚位,军府具疏请师开堂唱法”,则是年了孚转任定州天宁寺住持。十三年(1173),又迁真定金牛,后退隐洪山新罗。二十一年(1181),了孚第二次担任定州天宁寺住持,“廻后应真定洪济之命”,又担任真定大洪济寺住持。圆寂时,僧腊五十九,俗岁七十四。了孚弟子中,“嗣法住持者祖云智觉等三人”,又有“洪山新罗嗣法小师悟净”等。《孚公禅师灵塔记》即为悟净所立。

了孚文存世者主要有《普照禅院满公禅师塔记》,“一面大书第四代满公禅师塔,后题定州曲阳县普照禅院满公禅师塔记,中山天宁万寿禅寺传法住持嗣祖沙门了孚撰,岑庵道人智宗书及题额,末题大定二十八年戊申三月三十日,慧炬寺住持嗣祖小师智海立”26。所谓“中山天宁万寿禅寺”即定州天宁寺,了孚曾两次住持定州天宁寺,此为第二次。

综上所述,真定洪济禅院慈觉宗赜法脉在北方的传承,目前所见,主要有佛觉法琼、慧空普融两支。两支法脉大致如下图所示:

其中佛觉法琼一脉主要依托中都大延圣寺(大圣安寺),慧空普融一脉主要依托定州天宁寺(中山天宁万寿禅寺),真定洪济禅院(大洪济寺)则是这两支法脉的共同发祥地,且与二者一直有密切关系。金元两代,佛觉法琼一脉因地缘等因素,一直是华北地区云门宗发展的主流,其中圆通广善贵为金世宗、章宗、卫绍王三朝国师,云山慧从则屡受元廷眷顾,加荣禄大夫、大司空,有“山中真宰相”的美誉。27相比之下,慧空普融一脉则显得冷清许多,金亡后传承即渐趋不明。

注释

1刘晓:《金元北方云门宗初探——以大圣安寺为中心》,《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如包世轩《金中都燕京大圣安寺佛觉大师史事探微》,《北京佛教人物考》,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年;邢东风《红螺寺僧史小考》,《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需要提到的是,前者虽关键性材料与论证思路均与拙文雷同,但丝毫未提及拙文,后者虽在注释中提及拙文,但对拙文理解偶有失误。此外,还有不少论著依然只关注云门宗在江南的流传情况,如仲红卫《云门宗源流述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江泓《禅门鼎盛与师法渐衰——以云门断续为例》,《船山学刊》2016年第1期。

3阳珺:《慈觉大师宗赜生平新补》,《中国佛学》总第33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4《慈觉禅师语录》,日本学者椎名宏雄曾以驹泽大学图书馆藏江田文库本为底本整理出版,笔者未曾见到此书。这里根据的是阳珺《宋僧慈觉宗赜新研》,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邱茜:《读正定出土〈敕文札子碑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黑水城汉文文献与唐宋金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非正式出版物),2007年4月;刘友恒、郭玲娣、樊瑞平:《正定洪济寺、舍利寺相关文物综述》,《文物春秋》2008年第3期;杨倩描:《北宋〈真定府洪济禅院敕文札子碑〉考析》,《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6上述公文标点,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教授的部分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7[清]周斯亿修,[清]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文慧禅师塔铭》,《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39册,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21—622页。录文亦可见薛瑞兆《金代“国朝文派”蔡珪佚文辑校》,《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8《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页。按,此文源出《元一统志》,系缪荃孙辑自《永乐大典》卷四六五〇《顺天府七》,而非真有所谓《顺天府志》。

9[清]吴景果等修:《怀柔县新志》卷五《文》,《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3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12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怀柔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怀柔碑刻选》(内部资料),2007年,第6页。

10蒋唯心:《金藏雕印始末考》,南京,支那内学院,1935年。按,序文今见《中华大藏经》第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61页。

11包世轩与邢东风前揭文均提及晦堂洪俊《观无量寿经》序,但均未明言蒋唯心实为此序言之最早发现者。

12有关洪愿禅师生平,参见邹宝库《〈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考古》1984年第2期;张博泉《〈辽阳市发现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补证》,《考古》1987年第1期;方殿春《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再证》,《北方文物》2007年第1期。需要提到的是,不少论著据碑文认为世宗生母名李洪愿,可补《金史》之阙,是不太恰当的,洪愿并非俗名,而是李氏出家后所取法名。

13《广温和尚碑》:“参云门晦堂,印许之。”《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6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7页。

14[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西游录异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15[清]陈咏修,[清]张惇德纂:《光绪唐县志》卷一一《杂稽志·寺观》,《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36册,第346页。

16《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尚书礼部牒并香严禅院记》,第624页。

17《光绪唐县志》卷一一《杂稽志·寺观》,第346页。

18[清]麻兆庆辑:《昌平金石记》卷四《元银山宝严禅寺上下院修殿堂记》,《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2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288—289页。参见拙文《金元北方云门宗初探》。

19《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文慧禅师觉园记石刻》,第614页。

20何其章修,贾恩绂纂:《民国定县志》卷一九《志余·金石篇中·天宁寺偈碑》,《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35册,第664页。

21宋人苏过有多篇诗文涉及普融,其中《天宁寺钟铭》有“有宋宣和辛丑(三年,1121)某月日,颍昌府天宁万寿禅寺住持比丘普融老”云云,但目前尚无法确定是否即本文所讨论之慧空普融,姑附记于此。见[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苏过诗文编年笺注》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01页。

22参见[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二《唐朗州德山院宣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5页。

23《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文慧禅师塔铭》,第621—622页。

24《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文慧禅师碑阴》,第623—624页。

25感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苗润博博士代为笔者查阅抄录拓片,并提供拓片照片。

26《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三《金石录下·普照禅院满公禅师塔记》,第627页。

27语出释梵琦《寄云山长老》诗,梵琦另有《赠圣安长老从云山》诗云:“棕毛小殿屡传宣,请说云门派下禅。即日赐金三万两,连朝开法九重天。”据此可窥元廷尊崇云山慧从之一斑。见[元]楚石著,吴定中、鲍翔麟校注《楚石北游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22页。


    进入专题: 云门宗   佛觉法琼   慧空普融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00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史研究. 2021(0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