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瑞: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39 次 更新时间:2021-04-13 19:47

进入专题: 天人关系   中医学   中医战略  

邢玉瑞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观为其指导思想。对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永恒主题。

古代天人关系的含义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各学派关于“人”的解释较为统一,一般都指现实社会的人或人群,但当今学者对“天”的理解则分歧较大。分而言之,中国古代天的含义可概括为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自然之天既指作为物质存在的天或自然界,也用来指自然而然这样一种状态。主宰之天指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者,人格之天、运命之天、义理之天等,也是主宰之天的不同表达。中国古代的天其实是自然之天与主宰之天的结合,二者不可分割。自然之天是从天的物质载体方面而言,主宰之天是从天的精神内容方面而言。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天。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在对天人关系的探究中,出现了诸如“天人感应”、“天人同类”、“天人合德”、“天人一气”、“明于天人之分”、“天人不相预”等思想主张。经过各种思想主张的相互影响渗透,北宋时期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为各种天人关系争论画上了句号。此后,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之后的讨论基本没有脱离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天人合一在宋代以后就成为中国哲学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的建构

天人同源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基元。中国哲学世界本原论的大宗、主流无疑是气一元论。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质料,以精微无形、连续无间的状态存在,运动不息,不生不灭,是自然万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其具体的作用方式是感应。事物之间的感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气相感,即性质相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也称为“同气相求”。主要反映于阴阳或五行之气间的同气相助。二是异气相感,即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论思想,不仅用气来解释天、地、人的构成和运动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气的生成、运行、变化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形成了以气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同时《内经》明确提出气化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内经》以后的中医学则进一步将哲学本原论的元气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一方面阐明了人体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将其改造为本体论的概念,丰富了元气概念的内涵,论述了元气的生成、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与治疗等问题,使元气论成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家都将太极作为标志宇宙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太极范畴所揭示的阴阳一体的和谐模式,“物物一太极”的全息思想等,经过金元医家的引申发挥,迄于明代,在中医学中发展成为论说人身太极的生命学说。

天人同构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框架。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与经验,早期常常借用数术时空观来加以整理、诠释,认为人的身体与天地在结构、构成原理、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所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而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理念,导致中医学在理论建构中,将对自然界阴阳、三才、五行、七数、九宫的结构模式的认识类推到人体,进而借用同气相求、异气相斥的规律来说明人体发病、病理变化乃至治疗等基本问题。从较高层次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到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经脉、疾病诊疗以及五运六气模式,乃至中医脉诊体系的建构、治则治法、方剂配伍等,无不贯穿着天人同构的思想。中医经络理论的建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有四经与四方四时模式、“天六地五”与十一脉模式、十二月与十二经脉模式、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模式,其形成的思维基础也是天人同构的理念。

天人同道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理据。由于人与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三才、五行等结构,所以,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也具有相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等规律。以此类推,即可建构阴阳时藏相关理论与五行时藏相关理论。中医学在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时间医学理论,认识到了时间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结合时间因素加以论治。这种对人体生命节律的认识和应用,是其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学术内容和特点,它无疑提出了极具科学价值的命题,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及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在没有必要的实验性研究的情况下,从总体上提出气血循环的理论,其中天人合一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在经脉气血循环理论的建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常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乃至人体自身有着共同的规律,而水又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之物,故水的隐喻也是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方法,古人正是通过经脉是河流的隐喻,类推出人体经脉及其循环运动的认识。

天人合一与中医临床实践

天人合一观从天、地、人一体,天人合德及天人合道的角度,规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该与其他物类一样,遵循天地之道。因此,效法天地,从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就成了中国哲学各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观在中医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中医学认为中和是一切生命整体维持平衡稳定从而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医养生及诊治疾病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体形与神的有机和谐。

基于天人合一、时藏相关的基本认识,中医学将对人体生理病理节律的认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因时诊断方法,即根据疾病病理的时间节律特点分析判断病因、病位、性质和发展趋势等,主要体现在疾病节律与因时诊断以及脉象节律与因时诊断等方面。其中有关脉时规律的认识,主要有阴阳脉时关系、五行脉时关系、三阴三阳脉时关系等,而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五行脉时关系模式。同时,中医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与模式推理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有关时间节律治疗的理念及方法。

中医学认为,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饮食构成、风俗习惯相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域人群体质和疾病的差异,故治疗疾病应当考虑地理差异之势以选方用药。涉及地理环境与发病、人体寿夭与气化迟速、高下寒热制宜及方位气异制宜等。

中医学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强调养生也必须“法天则地”,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五行更代的规律,使人体生命活动节律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间规律相协调。对此,古今医家有大量的论述,主要可分为四时养生法、逐月养生法、一日四时养生法等。

综上所述, 中医学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时间”医学模式,这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学在天人合一理念下所建构的“时藏相关”理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命题,有待于当代多学科开展研究。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



    进入专题: 天人关系   中医学   中医战略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中医战略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0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