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的制度建设进入高光时代。一个国家制度是天,没有什么比制度建设更大的事,如果没有好的制度,那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今天我就“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题目,和大家做个交流。当前,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全面小康社会决胜在即,制度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小康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完成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
要寒有所衣、饥有所食。脱贫攻坚将“两不愁、三保障”都解决了,还存在寒和饥的问题吗?比如,农民工进城找工作,一时未找到,而钱已花完,不得不露宿街头、饿着肚子时,若城市里设有应急点,就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取暖、吃块面包、喝碗热汤的地方。这些举措发达国家基本都有,我们还需要加强。
要住有所居。乡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危房改造到明年底可彻底解决,但危房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其一。其二,城里的农民工,有很多是住在工棚或地下室的,居住条件非常差。其三,城市应该创造以家庭为流动单元的居住条件,现在的人口流动,致使上不能养老、下不能育小,给社会留下隐患。这些都需要加以解决。
要行有所乘。现在“村村通”实现了,但许多村庄的路是3.5米,不能错车,一到节假日比城里还堵。班车也少,有的等待时间太长,还有些自然村不通硬面路。这些问题要下功夫解决。
要学有所教。义务教育,现在的农村孩子都想方设法到城里读书,让他们以后再回去建设新农村,很难实现。职业教育,现在的职业教育只为“一家”服务,即为家庭服务,为贫困家庭培养一个能挣钱的人。县一级的职业教育,应该为“两家”服务,即除了家庭外,还要为家乡的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农村现在非常缺。美国的农民每年都给自己留下一至三个月时间到大学听课,不然来年就没法经营。所以,我们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必须跟上。
要病有所医。我国的村医目前不到一百万人,解决不了八亿农村人口的看病问题。乡镇卫生院也留不住人,设施也差。对此,需要我们好好做文章。
要老有所养。老年人的低保基本上能兑现,这是经济问题。但他们的生活服务没有解决,目前全国有近5000万的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这些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服务,需要加以解决。山东德州的做法是,让那些不能出去打工的贫困户,去为特困家庭去做生活服务,如扫扫地、洗洗脸、梳头买菜,做得非常好。这个经验应该借鉴推广。
要幼有所育。现在村级幼儿园建了不少,但很多质量不行,幼教老师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目前全国3万多个乡镇中有4000多个没有公办幼儿园,村级就更少了。还有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很好的家庭抚慰,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家庭为流动单元,应是我们未来城市接纳农民工一个重要的政策努力方向。
要业有所就。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让农民能就地就近就业,不需要背井离乡。
要劳有所得。劳动力便宜的状况不能再长期持续下去了,农民工应该按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报酬。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
要弱有所扶。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积累性、原发性的绝对贫困问题,而次生型、新增性的相对贫困将永远存在。脱贫攻坚完成后,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要困有所帮。遇到突发事件、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或突遭交通事故等,一个家庭往往“断崖式的沉没”,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的救助体系。
要乐有所享。一是乡村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所以,我们不能光继承那些表象的,如龙灯、龙舟赛、传统戏曲等文化,更要深层地继承农耕文明中的思想、理念、经验、知识、制度,包括“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农业生产的知识、二十四节气的经验、蕴含治理智慧的各种制度等。不能用工业文化取代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只遵循市场规律,而农产品是准公共产品,不赚钱也得生产,所以农业文化要遵循三个规律,即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社会需求规律。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文化有独特个性,不能简单地用城市文化来改造乡村文化。二是不能用现代文化置换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有些东西还不一定能留得下来。三是不能用注入式的参与代替融入式的参与。送电影、送戏曲、送书报,都是注入式的,必须让农民融入。乡村文化,农民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农民自己创造的才更有生命力。
要险有所保。农民工进城,“五险一金”缴得很少,企业不积极;农民非常需要农作物保险、家畜家禽保险,而保险公司没兴趣。我们应该创造制度环境,由政府去推动,给农民的生产生活系上一个安全绳。
要心有所安。心有所安,就是吃下“定心丸”,就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很强。一要扫黑除恶,将黑恶势力打掉。二要把信用体系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人无信不立业,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市场经济两个基石,一个是产权、一个是信用;社会治理两个基石,一个是法律、一个是道德。道德的评判标准就是讲不讲信用。三是网络诈骗越来越厉害,农民容易受骗。对此,制度建设必须要跟上。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而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