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研:伊核问题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的应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3 次 更新时间:2019-01-02 22:29

进入专题: 伊朗核问题  

宗研  


一、伊朗拥核的原因


伊朗拥核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考量。客观因素缘于伊朗极其重要的地缘位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里,称伊朗为“地缘支轴国家”。它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这一“世界能源通道”,横跨海湾与里海两大产油区。同时,伊朗又起着连接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次大陆之间起桥梁作用,是“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

伊朗历来是各大国在中东地区必争之地,“得伊朗者,得中东,得中东者,得天下”。各大国围绕伊朗展开的战争不断强化其拥核的意识和决心。冷战时期,为对抗苏联的需要,伊朗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帮助下启动核研发。那时,伊朗被美国视为在中东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从上世纪50年代起,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援助下,建设了一个核电站,六个核反应堆,开启伊朗研发核武器的历史。

但历史并没有沿着美国期望的方向发展,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建立独树一帜的政教合一神权政体。伊朗国内的反美情绪不断高涨,“人质危机”事件的发生,标志伊朗国内反美情绪达到顶峰,随后两国断交。美国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政治孤立、军事威慑的方式,全方位打压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轰炸伊朗核设施,伊朗核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两伊战争的刺激,使伊朗意识到自己必须拥有核武器。

伊朗拥核的决心不仅与国家命运连接在一起,更与其特殊的宗教文化息息相关。伊朗是宗教神权国家,自认为负有建设全世界“哈里发”国家的伊斯兰神圣职责,这种内在动力驱使它强烈希望拥有核武器。


二、伊核协议产生历史阶段


(一)起始期,伊核问题浮出水面,仍能控制在谈判框架内(2002年-2005年)。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2001年)与伊拉克战争(2003年),处于战争的狂热之中。2002年8月,美国支持下的伊朗反政府组织爆料,伊朗尚有两座未向国际原子能组织申报的核设施,且均被卫星照片证实。于是,外界对伊朗可能制造核武器的担忧迅速升级,伊核问题骤然紧张。美国对伊动武一度箭在弦上。

从2002到2005年上半年,伊核问题并未升级为严重危机。时任伊朗总统的哈塔米是改革派,致力于缓和美伊关系。核设施曝光后,哈塔米政府采取了以谈判、合作为主的策略。2003年,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欧洲充当调停人,说服伊朗彻底终止铀浓缩活动,德法英三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最终达成“巴黎协定”:伊朗承诺不谋求核武器,继续暂停铀浓缩、再处理及其它相关活动。欧方则承诺重启贸易合作谈判,并将在伊拉克、反恐等问题上与伊合作。尽管伊核问题一度紧张,但仍能在谈判的框架内。

(二)僵持期,伊核问题陷于僵局,美西方对伊轮番制裁(2005年-2013年)。由于伊欧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2005年下半年,伊朗政坛悄然生变,保守派新秀内贾德当选总统。他的核政策转向强硬,更换原来的核谈判团队,谈判迅速让位于对抗与示强。于是,伊朗又重新启动作为铀浓缩准备阶段的铀转化活动,并不断趋近“核武器门槛”。美及西方对此不能接受,挥舞制裁大棒,全力打压伊朗。美、欧等国不断颁布对伊制裁,试图掐死伊经济命脉。欧洲国家也迅速跟进,停止进口伊朗石油。伊朗的财政收入、金融稳定、社会民生受到巨大负面影响,伊核问题陷于僵局。

(三)控制期,伊核协议全面达成,伊核问题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伊朗温和派总统鲁哈尼执政后,主动向美国伸出橄榄枝,就核问题与各国频频对话,得到了对方积极响应。此时,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也在调整,是以避战、维稳为特征,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避免陷入叙利亚泥潭。于是,缓和与伊朗的关系是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重要环节。最终伊美双边关系迅速回暖。2015年,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这场持续13年之久的国际争端最终得到了政治解决,伊核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四)伊核协议因美国“退群”而面临夭折。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于11月5日重启对伊全面制裁。特朗普认为该协议本身存在问题,指责当初该协议没有限制伊朗导弹的制造能力,也没有涉及到伊朗对中东其它国家内政干涉的问题。另外,核协议中还有一个“落日条款”,同意伊朗在15年后恢复这些被限制的核能力。同时,特朗普认为伊核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是奥巴马政府与伊朗签署的政府“承诺”,没有真正约束力。因而美国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坚决地选择退出该协议。从伊朗方面看,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威胁,伊朗保持了强硬姿态,即便是美国威胁切断伊朗生命线,伊朗在核问题上也不会退让。伊核协议面临夭折的危险。


三、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真正原因


伊核问题是表,美伊关系是里。如果美伊关系没有实质性改善,伊核问题就难以彻底解决。伊核问题矛盾的实质,是美国利用全球霸权打击区域大国伊朗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

(一)特朗普在中东的首要目标是遏制伊朗影响力继续扩张。伊核协议签订以后,使伊朗的国际空间大大拓展,在中东影响力举足轻重。中东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国不接受伊朗在该地区发挥大国作用。特别是作为共和党右翼特朗普上台后,国内鹰派势力强大,共和党、国会、亲以色列游说集团都倾向对伊强硬,对其充满敌意。伊核协议废除与否仅仅是特朗普手中的工具,最终目的是给伊朗施压。美国不能接受一个作用突出甚至在中东地区能挑战美国霸权的伊朗。

(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以色列、沙特视伊朗为最大威胁。以色列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伊核协议非常不满。随着伊朗近期在中东地区势力做大,对以、沙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特朗普上台后,亲自压制伊朗之外,还全力支持地区盟友在中东重建遏制伊朗的“小北约”。特朗普的中东外交政策改变了奥巴马政府时期希望在中东实施相对平衡的战略,重返联合盟友共同遏制伊朗的旧范式。

(三)伊国内强硬派拥核的强烈意愿未变,特朗普政府不信任伊朗和伊核协议的作用。在意识形态上,伊朗政权秉持伊斯兰革命精神,以宗教教士为统治核心,反美是其统治的重要合法性来源。现任领导人哈梅内伊在对外政策上,继承霍梅尼激进主义路线,拒绝承认以色列是一个国家,将美国视为“伊斯兰革命”敌人。目前,国内保守派已经控制议会,伊政权以反美、拥核为凝聚民心、树立政权合法性的标杆。

(四)通过拉近与伊朗的关系,俄罗斯高调重返中东,扩大在中东影响力。美俄博弈在中东不断加剧,面对美国在欧盟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大大压缩了俄罗斯中部和西部的战略空间。俄罗斯通过强化与伊朗的关系,在中东既要寻求新的立足点,又达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这是美国和其中东盟友不能接受的。

从根本上来说,特朗普对伊新政策的目的还是为了阻碍伊朗崛起,迎合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传统中东盟友,以维护美国的地区主导权。


四、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影响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将对国际地区局势稳定产生恶劣影响,会成为激化中东地区多种矛盾的导火索,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将引发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致使该地区又将成为军火实验场。最糟糕的局面是,如果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伊朗可能会立刻恢复核生产,继而在一两年之内跨过核门槛。如果伊朗跨过核门槛,以色列会毫不犹豫对伊朗实施打击。那么中东真的面临爆发新的战争危险。

其次,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对中东地区格局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未来中东地区将会形成两大对立格局,即形成以美国为首的有关逊尼派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一些什叶派国家的两大阵营对垒。对逊尼派国家沙特来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是重大利好,其战略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逊尼派国家和以色列也会强力打击伊朗在叙利亚的势力,全力打压伊朗。

再次,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制裁不仅影响到伊朗本国经济发展,还会危及伊朗能源出口,从而引发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同时,经济制裁对欧洲企业构成重大打击,伊朗是欧洲石油的主要进口来源国,欧洲的几大石油公司都在伊朗有巨大的利益。另外,美国的制裁也可能带来全球金融体系历史性变革。美元一直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随着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鼓励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使用本国货币与伊朗进行贸易。如果这些国家成功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元的金融体系与伊朗进行贸易,将会大大削弱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的应对


(一)中国明确表态支持伊核协议。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造成伊朗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对伊政策更加着眼于加强经贸合作和巩固周边稳定。目前,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伊之间不仅保持正常的经贸关系,而且中国向伊朗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在伊朗经济中日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伊核问题六国中,中国是真正有能力用经济手段帮助伊朗渡过难关的。中国要为维护国际和平和国际秩序做出表率作用。

(二)中国要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做好整体规划。美国对伊经济制裁,将会加重其经济和外交困境,这为中国送来一张“伊朗牌”。伊朗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中国不断加大对伊朗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成为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中资企业和个人在伊投资建设需要对投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使投资能够受到最有利的国际投资协定保护,同时在面临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中资企业和个人要密切关注开展业务合作的伊朗银行、当地合作公司及合作业务领域具体的受制裁范围。重点在于对伊朗进行重大投资规划前,一定要做好评估工作。

(三)中国要联手欧洲共同抵御美国对伊制裁。受美国制裁伊朗影响最严重的是欧洲国家,欧洲国家自伊核协议签署以来,在伊朗进行了大量投资。为规避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欧洲国家计划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组织SPV,该组织就是以物易物的特殊目的公司,彻底废除以往用美元来结算石油的方式。同时,中国也在加紧推动建立与伊进行贸易合作的新支付渠道,摆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结算体系的制约。在金融领域,中国可以加强和欧洲国家合作与捆绑,既联欧御美,进一步增进中欧关系,也避免中国在伊市场单打独斗,成为美国制裁的单一目标。


    进入专题: 伊朗核问题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3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大国策智库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