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欧知名智库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Bruegel)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在布鲁塞尔联合主办“中欧美经贸关系”研讨会。
今天CCIEE和布鲁盖尔开研讨会,我对双方到会的人员表示感谢。我们知道,布鲁盖尔是高质量的智库,特里谢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注:让-克洛德·特里谢,欧洲央行前行长,现任布鲁盖尔经济研究所主席),我也常在Email里收到布鲁盖尔给我发的研究摘要,同时也在会议和刊物上看到你们很优秀的文章。我在这次来的路上还看了一篇关于欧洲债务比较的文章,是比利时和意大利债务处理情况的比较,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中国的CCIEE也是一个很强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有联络的能力。我今天作为CCIEE的顾问,预祝大家能够充分交流,增进了解,交上朋友,今后可以更好地沟通。
像范龙佩先生所说,中国和EU(欧盟)的经贸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发展也是很快的。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这些我相信大家下面都会谈到,我就先不多说。这次seminar(研讨会)的题目是经贸关系,其中也包括美国。范龙佩先生刚才已经就经济贸易冲突、当前的形势做了很精辟的论述。我们现在确实是贸易冲突加剧,保护主义在抬头,多边机制受到冲击,使全球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此局面下,我感觉中国政府非常愿意和EU、日本、韩国、东盟等亚洲国家共同努力,试图扭转这种局面。我们也期待即将召开的亚欧会议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果。
范龙佩先生刚才也谈到了,中国和欧盟之间是有一些基本共识的:对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支持,我们对打造开放型世界,提高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好的基础。双方都支持WTO组织的规则和其他多边主义组织的规则,同时我们也都主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这些主要观点,习近平主席在今年的达沃斯讲话里已经充分表达了。
当前大家关注的一个要点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经济学里我们说博弈论,game theory。贸易谈判过程历来是一种博弈。这一次,中美双方的博弈是美国先出牌,中国再跟。这其中有晃骗、威胁的手法,在博弈论的过程中也是不奇怪的。博弈的目标有可能是国内政治,而不是真正的经贸关系。
当前局面确实是处于不理想状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只是棋局,下一盘棋开始的这几步,还远没有到终局的结果。我们希望这种博弈能够逐步回归理性、冷静、平衡、以大局为重、以全球利益为重的轨道。
另外,这种博弈历来都不是双边的,而是大家都参与。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与欧洲国家进行沟通协调,以便达到我们共同期望的结果。
对中美贸易摩擦和谈判,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是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两种假设:
一种是,美国心目中最终还是希望建立对他有利的、自由贸易体系,以及改变后的贸易规则。那么毕竟美国的传统是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得以发展的。那么中国和欧盟、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共识,将有助于尽早回归博弈过程的终局,尽可能避免全球经济在不确定过程中受到过大的损失。
当然我们也有第二种假设,美方经过其内部的讨论磨合,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自由贸易的体制,选择贸易保护主义,选择抛弃多边主义、依靠双边谈判的这种方式。这种选择,也是选择了扭曲市场,包括美国自身的市场,从而就会有更低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它也就有可能选择了利用关税来弥补最近正在增长的财政赤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对美国的商界和消费者感到遗憾。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更需要中国与欧盟、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区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应该去弥补这缺失了一块的市场,就需要考虑一种有缺口的WTO改革的方案。
我个人是期待第一种假设,也相信未来的走势。但是不管出现哪种情况,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沟通、共识和合作,都是更为必要和有益的。
范龙佩先生刚才也讲到了中国和欧洲之间需要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的协议。中国是转轨经济体: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转轨经济体。中国选择了渐进的、但是坚定的这样一种转轨。中国是个大国,转轨过程当然也是艰巨复杂的。所以我们也意识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在外资准入、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保护、所有制结构、金融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仍旧在改革过程之中,还有很多不到位的这种问题。欧洲商界对此也有一些反应和抱怨。在这种漫长的转轨过程中,中国国内也历来是有不同的意见,在讨论,在争论。有的人拒绝来自欧洲的这些批评,也有人欢迎这种批评,说用这种批评来加大、加快我们自身改革开放的执行力度。
我希望欧洲的朋友们也能听到中国同事们对这些观点的解说,也许也会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一下中国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国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各次会议所提供的一些新闻报道。这样的话就可以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更多的了解和信心,更动态地来判断、而不是静止地来看待中国。同时我们也诚心地欢迎布鲁盖尔的各位学者朋友提出政策建议,我们带回去进行认真研究讨论。
与此同时,目前在一些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特别夸张的、使用煽动性情绪化的宣传手法来评论中国现状的情况。好像是说,过去多少年对中国改革开放都持乐观态度,突然一下就180度的大转弯,这也是不客观的。
借此机会,我简单点几个欧洲朋友比较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中国是不是现在还是国有经济占很大比例的这样一种状况?确实,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例,中国所提供的数据和口径有时候让人家误解。我就点其中一条,最大的一块是,大量的拥有国有成分的上市公司究竟应该算在国有这边、还是混合所有制?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起就搞了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这一点很类似于OECD对国有企业的所谓“竞争中性”的若干准则,他们叫做CompetitiveNeutrality。在之后,我们又推行了公司治理的改革,很多公司都变成了上市公司。 所以在混合所有制方面,这些工作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随后,在这些公司里私人股份、外资股份、养老金的股份比例越来越大。中国一些最主要的行业,像石油化工、电信、互联网、银行、保险公司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在统计上,大家各取所需,有人把这一大块东西算仍旧算作国有制,有人把这一块算到混合所有制。算法不同,就会带来理解上很大的差别。这个问题容易得到夸大。另外,即便是国有企业,也不等于有国家补贴。实际上,在19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1%,中国实际上是没有钱去补贴国有企业的。因此当时就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国家承认只承担有限责任,不给补贴。现在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只占GDP的20%出头,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公共支出的任务也很很重。所以很少有可能进行系统性的补贴。总之我觉得看待这个问题,尽量不要过分去夸大。
另外一个就是中国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过去确实存在。中国对于外来投资是有过要求技术转让的现象。但是现在已经非常明确地予以停止了。已经是在多年以前就有了立法了,执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同时也欢迎欧洲在这方面给出压力。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更有效的去执法。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仍旧会有少数的盗窃技术的例子。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逐个行业、逐个投资的分析。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中国现在成长起来的技术和创新都是基于R&D,研发以及研发设施的投资和改进而产生的。我感觉也不宜夸张个别的案例。
知识产权应该来说它是基于科技知识。科技知识的传播有其必然性、自发性和自动的这种现象,主要是来自于教育、科技交流、贸易投资、研发费用比重的上升、研发设施的现代化等等。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研发来看,那么中国已经在科技方面进入了起飞的阶段。因此我感觉,希望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不要被夸大的描述所误导。中国的对外投资,以我们金融口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实际上还是为了开拓市场、获得利润,还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可能只有个别的例子,是只为了获取技术。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是不是国有银行只给国有企业贷款?而且低利率,所以相当于政府补贴?现在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我认为也是过度夸大。我们今天有中国银行的首席经济师,他们可以具体讨论这样的问题。欧洲的很多大银行,大金融机构,实际上对中国金融业都是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仅是略高于国有企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分析也应该扣除大量的优秀的上市公司。总之,增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相互了解,我希望有些问题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进行看待和分析。
最后我想说,中国历来是支持欧盟的。李克强总理多次讲到要支持强大有效的单一市场,支持强大统一的欧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投资于欧元区政府债券,而且还是在欧元区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从来没有弃手。中国也希望和欧洲国家共同推进WTO的改革,共同落实对抗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中国希望和欧洲共同合作,开发一带一路的商机,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次研讨会很有意义,希望大家交朋友,互相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谢谢大家!
来源 l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