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里吉奥 著 吴万伟 译
作为学院派哲学家,万百安可谓臭名远扬,不过,他仍然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他是因为《纽约时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而一举成名的,该文谴责了欧美很多大学哲学系的种族中心主义行径(“哲学若无多样性,只配称为欧美哲学”《爱思想》2016-05-16 09:11:44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9575.html--译注)。西方人对欧洲和继承欧洲遗产的北美之外的所有文化和文明成果都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充满侮辱色彩的不屑态度,这应该让我们感到耻辱。对于学院派哲学的文化而言,缺乏这样的觉悟危害无穷。
关心传统哲学未来的任何人都应该阅读一下《哲学上的拨乱反正:多元文化哲学宣言》,即便你还没有赞同本书的目的,至少应该将其教训牢记在心。欧美大学里讲授的哲学学科在课程和研究对象中必须容纳人类所有的哲学传统。这其实不过是现实主义使然。
没有绝对等级差别的全球化世界
我并不打算论证这个决定,因为我认为这样做是显而易见的。《哲学上的拨乱反正》读起来很快,介绍了哲学家的政治任务,无论他们从属于哪个机构都必须支持这个决定,如果传统要在大学围墙之外还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当今大学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管理的和人类资源上的破坏性政策。
哲学作为创造性的传统根本没有办法在这样的教育经济下生存,这样的经济建立在学生债务的基础之上,大学的优先选择由管理层确定下来,而这个群体与资本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沆瀣一气,他们将数不清的管理者岗位的大肆扩张为优先选择,而受到良好教育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则为了低廉的工资而无情竞争。
如果心中想着这样的大背景,万百安的呼吁就是将哲学从机构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视野的基本支柱之一。哲学系的课程范围要扩大以便容纳所有的文化传统,大学官僚机构正在毁掉作为可靠的创造过程的哲学。总而言之,四大支柱是1)普遍的可及性,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物质上,人人都有机会学习;2)大学的优先选择由学界共同体来指导确定;3)机构管理的权力回归从事创造性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士手中;4)教育内容的范围实现全球化。
在沿着民主和自由路线重建高等教育机构的斗争中,《哲学上的拨乱反正》可以说是扔到窗户里的大块儿砖头。万百安经常发表比较哲学方面的论文,这些著作使用来自西方、中国和印度哲学的文本、论证和概念阐述很多伦理学的和本体论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拿起《哲学上的拨乱反正》这本书,如果在扔到窗户里的一块儿砖头之外还期待看到其他东西,你会感到失望的。书中一章谈及若干问题作为例子,但是根本没有创造性哲学研究的实质性概念投入,剩下的只有采取行动的呼吁。
这是多么狡猾的挑衅性呼吁啊!本书的最后一句是“让我们讨论吧。”
将众多传统的传统统一起来
我发现很难就《哲学上的拨乱反正》写一篇传统的书评,因为万百安的辩论在我看来不过是老生常谈。当然,哲学系必须对人类世界所有传统的原始资料持开放的态度,而不仅专注于西方传统。考虑到人类文明当今已经达到的全球化的程度,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就讨论的上下文而言,我想考虑的是当今全球化的历史和技术方面。它们分别是欧洲军事帝国的衰落以及当今交流和旅行技术将世人融合起来的惊人强度。
我们不再生活在欧洲军事殖民帝国支配下的世界,所以,重新出现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必须按各自的方式来对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花费其职业生涯描绘的东方主义前提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完全是愚蠢之极。他认为,日本文化、马来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土耳其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地中海黎凡特(Levantine)文化或者北非的马格利布(Maghreb)文化之间无严肃的差异。作为学科训练的东方主义繁荣了几个世纪,这只是因为欧洲的武器故意和持续不断地阻止了这些文化确认自家的身份。
本地居民---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太平洋和非洲---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是文化屠杀和灭绝性屠杀的目标,如今除了被纳入到更大的人类共同体和物种之外,还要求和争取人权。如果这些主张真有什么争议的话,我相信大部分有良心的人都会感到惊骇和压抑,甚至被有些人看作是文明衰落的象征。
在让哲学传统全球化的命令中,我认为当代技术的影响是比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终结更加重要的因素。虽然当今全球化是时髦话语,但人类世界进入全球化过程已经将近千年之久了。自从都市生活首次出现后,长距离的国际贸易和跨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这里有一些例子。古代巴比伦的首批重要城市通过与阿拉伯半岛南部城市的贸易赢得最伟大的经济繁荣,东边最远到达印度洋沿岸如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从四千年前到一千年之前,埃及人、罗马人、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中国人、蒙古人、印度人、班图人、马里人、印加人、阿尼士纳阿比人等建立起遍布各大洲的贸易网络和机构。
在商业速度、数量、和商品多样性上,当今全球化与从前有不同。现在可能在一天的旅行中,你就能到飞到地球的另一边,乘坐飞机旅行稀松平常,每年都有数千万人这样旅行。多亏了卫星网络和海底光缆,现在已经实现了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实时交流。在2015年的时候,国际贸易中所有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总体物质价值已经高达21兆美元。如果与前一年的最高值24兆美元相比,这个数字还有所下降。[1]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旅行、交流和生产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规模巨大和深刻。全球经济的主要控制中心不再集中在少数殖民帝国手中,而是全球众多经济中心,依据具体产业不同而有差异。从北京、莫斯科、孟买、拉各斯、伯林到东京、华盛顿、堪萨斯、达科塔州、阿尔伯塔省、伊拉克的油田,再到刚果、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钶钽铁矿(Coltan)、钛、钽矿等,无不如此。
所有这些迅速增长的清单表达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世界上的所有文化现在都合法合理地声称相互承认人人平等,我们人类社会共享这个地球,我们也在将其掏空。世界各地的哲学是承认人人平等的主张的组成部分。
过程思想的传统
因此,这就是拒不服从的、思想反动的学界被迫扩展其课程范围的处境---就像人类社会中的公民平等一样,在全球文明中,存在着多样的文明中心,它们都是平等的,如果拒绝这样做,你就将被抛弃。这就是万百安本人留给我们的话。幸运的是,他明白拥有确切项目的论辩结尾很快变成了空洞的教条,这个结论玷污了论证的可靠性。他的要点很简单---学科的涵盖范围必须扩大,但他留下了更加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哲学传统本身如何作为真正的全球共同体而发展。
过程哲学是一种相对新的哲学传统,它能采用道家哲学经典作为广泛的框架结构和指导原则。所谓的过程哲学,我指的是围绕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菲利克斯·瓜达希(Félix Guattari)作为思想模式的主要革新者成长起来的研究者共同体---与生态后人文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的过程哲学。下面是过程思考新学派的一些基本方面,其每个原则都与道家《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文本的核心概念保持一致。
生态后人文主义过程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抗还原性的唯物主义。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和力量场域,其潜力包括西方哲学家常常觉得有必要确定下来作为凌驾于物质之上的单独实体的一切东西,无论称之为心智、精神还是灵魂。
作为过程哲学,任何本体论分析的重点都在运动、变化和关系之上,而非有关身份认同和充分性等的更加传统的西方焦点。如果我能提到希腊西方哲学起源的例子,过程思考是地下运动,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发出了批判主流哲学的声音。生成(Becoming)而非存在成为本体论分析的焦点。
因此,过程思考首先关心的是势和潜能。在过程哲学中,知识作为结果变得天生与行动绑在一起。这就把学界常识意义上的“大陆”哲学学派与实用主义哲学关注的话题统一起来。分析哲学捡起了20世纪初期实用主义在约翰·杜威(John Dewey)死后几十年的很多概念。但是,这些继承者仍然无法克服困扰传统实用主义途径的悖论,尤其是如何在真理与知识之间达成和解,因为知识在行动和成就中是有目的的。
2000年,巴里·艾伦(Barry Allen)在著作提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问题的解决办法。艾伦的认识论描述根源于当今有关动物行为、人类神经的研究和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ven Jay Gould)和理查德·莱旺顿(Richard Lewontin)等著作中对进化论的理论阐释。
虽然在阐述人类知识如何刺激了技术和文明发展的动态中焦点集中,但他的首个分析仍然属于人文主义传统。可塑性强的人类大脑在儿童时期受到环境互动的影响很大,艾伦从这个发现指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或生产性的行动本身成为知识与世界之间的沟通纽带。知识不是反映世界事态的私有信息库,而是人与构成事态的周围过程和物体之间的身心互动过程。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和我们的社会协调能力为文明技术的独特人类模式负责,但通过活动构成事态的同样力量在所有过程和物体中都是屡见不鲜的。[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8章)
全过程阶段的行动:无为
互动的运动构成了世界。这是实用主义过程哲学的核心原则,这派思想与道家传统一致。《道德经》中的本体论分析全部集中在生成的矢量上,它就是通过变化、运动、流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因为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都与事态的复杂性融合在一起。
《道德经》不仅首先是过程哲学传统的基础文本而且是实用主义者的文本。作者老子将本体论论证置于实际议题的框架内,他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43章。这是反对巴门尼德身份概念的现实论证和伦理论证,因为身份认同要求稳定性作为必要条件。
不能改变的东西无法持久存在,存在的动荡不定将破坏和消除仅存于当下的东西,它们最终都将不复存在。而存在于变形和转化中的东西将具有突出的弹性,因为它能从世界变化中汲取力量。这是道家原则,在德勒兹和菲利克斯·瓜达希有关辖域(territorializations)互动的著作中用抽象的术语表达出来。
中国传统的中知识作为概念由实现与行动者的环境和谐互动的理想所决定。知道事态的事实---包括其关系和自发的和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是全面性知识的重要元素。但是,老子描述这种目录友好型事实知识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81章)。仅仅知道事实是远远不够的,这还不足以知道这些事实如何限制和打开了行动潜力。完美和谐的行动是道家无为概念的模式---知道构成世界领域的所有物体和过程的因果联系,对这些领域的深刻了解已经让人们对它们的自觉意识变得可有可无。[3]
事实知识只是赢得知识目的的条件之一:将你的行动完美地适用于世界的变化。所有有机体的行动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创造出物质上独特的辖域:若不是因为我的行动就可能有所不同的地方。与西方的二元论自然概念相反,道家思想中的世界是有重叠辖域的复杂领域,它们的紧张关系和冲突构成这些地方的特征。在此本体论背景下的充分知识是直接确定你自己的行动条件和领地特征知识,让总是围绕你本人流动的行动和辖域和谐共存,并产生最佳效果。
和谐生活的政治
西方传统,尤其是在当今概念和话语被学科细分的情况下,已经将知识问题当作独立于伦理学、道德、政治和根本性本体论的领域。社会认识论是人文学科的跨学科领域,将知识与政治议题结合起来,但其途径在保守的主流学界中仍然引起争议。自从2300年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被人广泛认识到之后,中国传统在根本上将知识、道德哲学和政治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都统合起来。从此后,整个东亚的哲学著作都在这个思想领域内操作。
因此,受到道家影响的哲学能够为当今进步派政治思想提供很多启发,尤其是当今社会运动的新社群主义,其根源就在于本土的去殖民化过程,主张种族的、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解放,还有21世纪社会主义者反对经济不平等的日渐猖獗现状。就用来理解和行动的哲学工具和概念而言,这些运动都有稠密的祖先和新近的传统。
争取经济平等和公平全球化的运动使用了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将激进的历史偶然性介绍进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观点。虽然其现象学的检验性的原则和概念异常强大,内在地扎根于被压迫者的生活体验---即德勒兹和菲利克斯·瓜达希所说的少数派(minoritarian)---作为群体和个人的人,但当今女权主义的明显资源可能是世纪之久的话语仓库。本土的解放传统从持续千年的众多哲学传统中吸取营养,但进行中的系统性和系统化复兴则几乎完全是21世纪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伊莎贝尔·斯坦格(Isabelle Stengers)的杰出著作将人性对地球的破坏性技术和生态转化的分析和我们结合起来以找到解决那些根源于社群主义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办法,一方面寻找和谐,同时要讲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最优化。道家提供了数千年的研究著作,他们用最抽象的形而上学术语阐明和谐与自由的本质以及适应偶然性的灵活性。这种概念资源对这些哲学潮流和相关派别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在西方传统中这种明显的形式和看得见的规模才刚刚开始形成。
对于作为大学学科的哲学和西方学界这个顽固的分支而言,万百安写出的这本书是一种叫醒呼叫。你周围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你依然死抱着传统的偶然性边界不放,你的领地将被覆盖、被践踏、被撕成碎片。与正在到来的变化和谐相处吧,并据此生活和行动。改变自我。
作为开始,阅读老子的著作或许不太困难。
参考文献:
Allen, Barry. Knowledge and Civilizatio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4.
Allen, Barry. Striking Beauty: A Philosophical Look at the Asian Martial Ar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Allen, Barry. Vanishing Into Things: Knowledge in Chinese Tra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Bennett, Jane.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Betasamosake Simpson, Leanne. As We Have Always Done: Indigenous Freedom Through Radical Resist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7.
Bogost, Ian. Alien Phenomenology, Or What It’s Like to Be a Thing.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2.
Braidotti, Rosi. The Posthuma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3.
Deleuze, Gilles. Bergsonism. Translated by 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 Zone Books, 1988.
Chew, Sing C. Worl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ccum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Deforestation, 3000 B.C. – A.D. 2000.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2001.
Negri, Antonio, and Michael Hardt. Assembl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arikka, Jussi. A Geology of Med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5.
Riggio, Adam. Ecology,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Stengers, Isabelle. Cosmopolitics I.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0.
Stengers, Isabelle. Cosmopolitics II.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2011.
Van Norden, Bryan. Taking Back Philosophy: A Multicultural Manifes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6_e/wts2016_e.pdf
注释:
[1] 国际贸易三兆美元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商品原油价格的突然下降的增值性影响,其价格已经不足2014年石油价格的一半。
[2] 艾伦的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是在生态问题和生态哲学思考中结合了他的科学实用主义和德勒兹和瓜达希的法国过程本体论。
[3] 知识作为完美和谐但非自我意识的行动的结合体的概念也与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本能概念吻合,这是将野蛮动物本质的行动与人类理解的自我反省和系统化思考能力完美结合起来的知识的最高形式。这是另外一种创造性哲学途径的生产方式---简·班尼特(Jane Bennett)等思想家的著作中的活力论者和唯物主义者观点的结合体,结合了亚洲哲学传统,以便从中吸取多个世纪之久的哲学资源。对此问题,笔者将另外撰文详述。
译自:Riggio, Adam. “Action in Harmony with a Global World.” Social Epistemology 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7, no. 3 (2018): 20-26.
https://social-epistemology.com/2018/03/13/action-in-harmony-with-a-global-world-adam-rig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