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元:要谨防货币幻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0 次 更新时间:2018-01-29 00:04

进入专题: 货币幻觉  

冯兴元 (进入专栏)  

生活当中存在各种“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涉及通货膨胀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理错觉效应,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我们工薪人员一般喜欢看到自己工资单上的工资即名义工资能够增加,而不大清楚自己的实际工资水平。这既是“货币幻觉”带来的结果,也是继续制造“货币幻觉”的基础。

在通胀不断的时代,我们一不注意,就会被我们的偶然提升一次的名义工资金额数字所骗。纸币属于致幻剂。工资单上的工资就是名义工资,是用纸币金额标示的。拿这一工资能够实实在在买到多少产品与服务,代表这一名义工资的实际所值。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一年下来,如果消费物价普遍上升5%,名义工资上升2%,实际工资就下降3个百分点。如果拿工资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就遭遇了“货币幻觉”。经济学家做上述这种计算有一定的必要性。他们总是需要找个工具精确或者大致衡量物价的上涨或者下降。不过老实说,消费物价普遍上升,也往往不是各种产品价格程度一致的上升。一般的经济学家会说“价格水平”提高了多少,比如5%。经济学家米塞斯指出:“价格水平”这个不恰当的概念,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即认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所有产品的价格会同等程度地上升或者下降。但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他的大致意思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经过多个环节,其保值和可资利用的程度不一样,越是在前头环节,保值程度越高,利用这些钱赚钱的时间越早,到了后头的环节,也就是到了工薪阶层和消费者的手里,这些钱的贬值程度最大,持有者吃亏最大。

名义工资到底值多少,可以拿柴鸡蛋的价格和1元人民币购买柴鸡蛋的购买力来做说明。1978年,在笔者浙东老家冯家村,1只柴鸡蛋卖给小店主的价格大概是5分钱,到了2018年,京东网上的一种柴鸡蛋是一盒30只,合计56元,平均一只1.9元。不计京东邮费,2018年的一只柴鸡蛋价格是1978年的37倍!以柴鸡蛋的实际数量来衡量,1978年的1元名义工资,可以交换到冯家村20只柴鸡蛋。而2018年的1元名义工资,可以交换到京东半枚柴鸡蛋。

中央银行掌管货币发行大权,发行的纸币也称为法币,属于不可兑现的货币—也就是说,政府不承诺你可将纸币按照原先的约定兑换成贵金属,比如黄金或白银。这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奠定了条件。而且制造通货膨胀,等于向老百姓征税,这种税叫“通货膨胀税“。为了对付“通货膨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提出,政府制造多大程度的通货膨胀,就应该在同等程度上向百姓退税。

鼓励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的精神教父可以说就是凯恩斯爵士。凯恩斯的出发点大致是:现代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僵化,工资刚性严重,也就是难以降低名义工资,反而存在增加名义工资的种种压力。通货膨胀时期,更难降低名义工资,而且作为物价上涨的结果,更要求提高工人的名义工资。凯恩斯的大致对策思路是,由于存在名义工资刚性,应当以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就是用进一步的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以此刺激就业增加,同时抑制、甚至降低实际工资,冲淡实际工资的上升压力和实际工资上升对经济产出的负面影响。显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对工资放水的做法更为隐秘,更容易被接受。可以说,凯恩斯是力主通货膨胀政策以制造“货币幻觉”的旗手。推行这种政策的结果是,政府不断对经济系统注入货币,其行为无异于不断对经济注射强心剂,这属于”饮鸩止渴“,只是推后而非消除经济系统的危机爆发点,而越是推后,累积的潜在危机程度越高,危机爆发后的危害程度就越大。一旦众多投资者对消费前景失去信心,从而对自己的投资前景也失去信心,就会发生经济衰退或萧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情况。

很多国家的货币当局确实是在采取这种对货币“灌水”、制造“货币幻觉”的办法。它们不断启动印钞机,开印纸钞。在这方面,津巴布韦可以说是最“奇葩“的国家。据报道,2008年6月末,津巴布韦货币的汇率已跌至1美元兑1000亿津巴布韦元,只能买到一个面包。

总的看来,在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体制下,会不断制造出“货币幻觉“。虽然要谨防“货币幻觉”,有效管理自己的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老百姓对“货币幻觉”防不胜防。似乎再防也不怎么顶用。唯一的出路是走出这种货币发行体制。备选的体制可能是金本位,自由银行体制即私人货币竞争体制,或者一种纳入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的、更为广义的私人货币竞争体制。这些体制均能有效避免“货币幻觉”,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进入 冯兴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货币幻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13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