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汉弗莱 著 吴万伟 译
“你说,你害怕死亡。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湮没。简单得很,不能活着,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气息。”
---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接受马丁·克拉斯尼克(Martin Krasnik)的采访,《卫报》2005年12月14日。
在演化的某个阶段,人类肯定会想到身体的死亡带来心智的死亡。死亡意味着心智湮没是非常复杂的观点,不能通过观察而只能通过演绎来获得;我们假定,人类之外的动物是弄不明白这一点的。
让我们假设这种死亡观念源于10万年前,是伴随着语言和象征而来,并迅速传播到人类很多文化中。人们牢牢抓住生命不放的后果肯定巨大。对于像罗斯这样害怕死亡的人来说,它能提供继续活下去的新理由。但是,对于其他非常不幸以至于欢迎进入湮没状态的人来说,它能提供死亡的理由。因此,人类知识上的巨大进步可能给人类带来危险的后果:它可能使得自杀---服务自我的、自我主义的自杀---成为潜在有吸引力的选项。
人类中的自杀事实上平常得令人害怕。在美国,每12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在整个世界,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战争和凶杀的人加起来还多。的确,有些人这样做是出于利他的理由,为了给集体或亲人带来利益。但是,很大一部分自杀者最主要的考虑是消灭心智。远非希望给他人带来利益,这些自杀者的动机是为了自我利益。他们不在乎给他人造成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报复他人的渴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人类学家查尔斯·麦克唐纳(Charles MacDonald)在评述自杀的动机时总结说:
人们想终结心理或生理的焦虑状态。简单地说,受害者想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并没有打算改变事物。这里考察的所有案例的共同特征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或者感情上的痛苦或者压力。自杀是想终结伤痛。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看,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出于利他的自杀可能从基因上说是有利的。但是,简单地终止自己伤痛的只顾自己自杀可能只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这样做的很多人是年轻人。现在,自杀是十多岁孩子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如果这些年轻人没有死于自己之手,他们本来可能克服那种伤痛,并取得人生成功的。他们一下子毁掉了自己的生物学合适性,也毁掉了亲朋好友的生活。在生物学层次上,只顾自己的自杀显然是个错误,绝对导致基因灭绝的途径。但是,恰恰因为人类在动物中提升到生物学意义之上的存在,所以他们能犯下这个错误。人类有理由相信,他们依靠自杀能摆脱痛苦。因此,自杀或许成为眼前问题的理性解决办法。自杀或许以安乐死的方式进行。
事实上,虽然其他的可能解决办法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自杀似乎容易和快捷得多。它既不要求情感智慧也不需要实际专长就能从悬崖边跳下,喝毒药或者割腕。在亚洲某些地方以自杀简单易行而闻名,人们只需简单地跪下,把头伸进绳套中就把自己吊死。在《火山恋人》 (1992)中,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写到:
或者的意志和死亡的意志之间的界限是多么稀薄啊。一个洞如何?一个真正深的洞,你能放在公共场所供大众使用的洞。比如在曼哈顿,在第七大道和第五大道的拐角处。洞口竖起一块儿牌子:周一、周三、和周五下午4点到8点,允许在此自杀。就这样一块儿牌子。啊,肯定有之前几乎没有想过自杀的人,从这儿跳下去。
真正的自杀常常是没有计划的和冲动性的。对306名自杀未遂而住院治疗的中国病人的调查发现,35%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足十分钟,54%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足两个小时。
麻烦在于,所有人都有绝望的时候。因为人拥有的野心要比其他动物大得多,痛苦注定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宏大的或许令人悲哀的真理。意大利小说家、翻译家、诗人切扎雷·帕韦泽(Cesare Pavese)明确地说,“没有人会缺少自杀的很好理由。”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经告诉朋友说,“他的一生中,很少有哪一天他不考虑自杀的可能性。”更典型的是,在当今美国高中生中,60%的人说他们考虑过自杀,14%的人在过去一年里很认真地想过自杀。
就当今的证据而言,我认为,我们应该询问自杀对于史前人类生活可能产生多大影响。今天,存在文化威慑---宗教的、法律的、文明的---虽然在不整体上显然效果并有好,但帮助维持了自杀处于可控制的水平。但是,它们并不会总这样。
当我们的祖先首次发现精神湮没能如此廉价地买到,他们会变得多么脆弱啊。因为缺乏任何从前的接触,我只能假设,他们可能被打得措手不及,没有任何一种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在此情况下,我认为想象一个场景是符合实际的,自杀将像麻疹一样在没有得到保护的人群中传播。事实上,麻疹可能是个令人警惕的类比,因为即使今天,自杀主题也仍然有高度的传染性。它很容易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
自杀传染一直有个绰号,即“维特效应”(the Werther effect)。这是根据歌德18世纪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主人公命名的。在小说中,维特在爱上一位已婚妇女之后自杀了。在1774年小说出版后,德国出现了数百起模仿性的自杀。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效应有多么强大。每次报纸或电视上报道明星自杀都会有模仿性的自杀跟随出现。据估计,1962年8月,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死亡应该为一个月之内的200起自杀负责。2008年,在韩国著名女演员上吊自杀后,那个月的自杀案一下子上升了66%,年轻的上吊自杀者占增加者的大多数。
今天,世界上仍然有部分地区的自杀率是其他地方平均自杀率的十倍以上,显然这是地方性连锁反应的结果。麦克唐纳在对菲律宾巴拉望岛(Palawan)本来随遇而安、性情平和的人研究之后发现了自杀潮在小村子里蔓延的证据。他评论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这个想法,他或她看到或听到长辈、叔叔、阿姨、堂兄妹和朋友的父母自杀。因而,自杀就变成了一种可接受的行为模式,一个向个人开放的选择。”
但是,最初到底是什么启动了这个连锁反应呢?麦克唐纳提出了他说的“浪潮理论”。他相信巴拉望岛的自杀率可能处于“正常”水平,到了上世纪初期,出现了某种自然灾害---如伤寒传染病或掠去当奴隶---毁掉了村民的生活。这造成自杀率的上升,从此后自杀潮就传播开来。
那么,自杀在新石器时代的过去有多普遍呢?这是考古学家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出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期待找到化石方面的证据。但是,让我们假设人类最初是在大约10万年前遭遇这种危险的。我们可以假设在早期,感染率保持相对低的水平。但是,一旦人们离开非洲,生活条件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在五万年前欧洲中部的冰雪气候下,人们在严酷的环境和与临近人的残酷竞争中挣扎生存,肯定存在很多短期感到绝望的场合。如果自杀率达到了关键的水平,它就可能具有传染性。
自杀会威胁到早期人类的整体生存吗?人类历史上有若干基因瓶颈,暗示人类曾经差点彻底毁灭。这些可能归咎于外部因素比如自相残杀或火山冬天或疾病。但是,有没有可能是人类心智内部的小虫子是真正起因呢?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伦敦经济学院心理学教授。著有关于人类智慧和意识演化的著作多部,最新著作是《灵魂灰尘:意识魔力》(2011)。目前居住在剑桥。
译自:Humans are the only animals who crave oblivion through suicide by Nicholas Humphrey
https://aeon.co/ideas/humans-are-the-only-animals-who-crave-oblivion-through-suic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