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马云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发表演讲:“我认为这个观念我们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我们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2017年5月26日,马云在贵阳数博会上演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我想问大家,如果这只无形的手你愿意摸到,你愿意做计划吗?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人类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的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不管是AI也好,MI也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想说明的一个问题,由于大数据让市场变得更加聪明。由于大数据,让计划和预判成为了可能。”
马云坚持:大数据让计划成为可能。他的依据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因为数据的获取,我们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
马云的依据存在一个常识性问题,又提出了一个前瞻性问题:
常识性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是,市场经济有一只无形的手。
笔者在《计划经济的实质问题》一文中指出:“政府”是主角的经济体制称之为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是主角的经济体制称之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谁”是解决社会基本经济问题的主角,而不是马云所认为的那“一只无形的手”。
前瞻性问题,大数据可能发现“无形的手 ”,进而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马云所说的 “无形的手 ”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本文,笔者将与马云探讨“看不见的手”的寓意,并且证明即便像马云所说的那样:大数据发现了“无形的手 ”,计划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选择生产者”,是一种企业家选择机制。
“看不见的手”的寓意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了“看不见的手”。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谈到,虽然地主“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厌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交易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在人类社会中,一方面,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同;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每个人的能力资源也不同。凭借不同的自然资源和能力资源,人们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并用于相互之间的交易。
交易的前提之一是双方必须承认彼此是商品的所有者。这就是任何经济社会私有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区别于暴力占有所产生的暴力私有制,笔者称之为交易私有制。
交换活动的前提之二是必须遵守自愿、平等和公平的原则,严禁强买强卖, 否则就会出现白居易所描写的《卖炭翁》悲剧。
交易成交的必要条件是购买者必须“满意”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包括质量、价格和交期等方面。交易成交的充分条件是生产者必须“满意”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也就是生产者必须盈利。笔者认为,“交易双方满意”就是“看不见的手”。我来旁注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阐述:尽管每个人都试图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笔者:前提是,生产者清楚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能否做到质量好、价格便宜,满足交期并且自己能够盈利),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笔者:“交易双方满意”)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笔者:让顾客满意,从而购买我的产品),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笔者:他追求的是个人盈利)。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笔者: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看不见的手”的寓意为:并非个人行为的有意目的,却产生了促进社会利益的有益效果。“交易双方满意”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满足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满足了顾客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利益;“看不见的手”不仅是“利己”的,同时也是“利他”的,增进了民众“利他”的道德观念。
“交易双方满意”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基于交易活动的,没有交易活动就没有“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肯定了交易活动是导致交易私有制产生原因,并且增进了利他的道德观。“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的意义在于:私人产品的生产交易活动无需政府干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可以达成。生产者满意 (个人盈利是生产者的原动力)与顾客满意(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的目标)达成即可。“看不见的手”抵制政府干预,因为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取消了交易活动,消灭了企业,同时消灭了“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抵制政府干预,因为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扼杀了交易私有制,盲目地肯定和建立公有制;“看不见的手”抵制政府干预,因为政府的公有制意识形态否定和贬低个人利益道德观,毫无根基地吹捧集体主义的道德观。
“看不见的手”是“交易双方满意”的观点,我想,马云有可能认同。马云曾经说过,做任何生意一定要想到三个W,第一个W必须是客户赢,做任何事情客户首先第一要赢。第二件事情是合作伙伴一定要赢。第三你要赢。三个赢少了任何一个,这生意都没法做下去。这是马云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的根本原因。
当然,对于“看不见的手”,还有其他人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社会需求” 是“看不见的手” ,国家经济的发展应根据整个社会需求进行选择,社会需求调节市场的供需、价格和竞争。 还有人认为 “经济人理性原则”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在基于理性原则形成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生产和购买决策。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市场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看不见的手”,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经济人理性原则”,都排斥政府干预国家经济,拒绝政府计划指导经济,主张国家经济应根据“社会需求”,或者“基于经济人理性原则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调节。
总之,“看不见的手”拒绝政府干预。因为,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取消了交易活动,废除了企业,于是也就砍掉了“看不见的手”。即便大数据发现了“看不见的手”,社会就更应该让企业主导生产计划,而不是由政府来主导计划。
马云在演讲认为“由于大数据让市场变得更加聪明”,也就是说,大数据让企业变得更加聪明了,企业就更应该拒绝政府干预了。市场经济会做得越来越大,计划经济就自然出局了。
市场经济的本质
马云认为,大数据可能发现“无形的手 ”,进而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一位阅读了笔者的《计划经济的实质问题》一文的读者曳尾涂中也认为是可能的。他说:“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反驳没有抓到重点。科技的发展使大数据越来越真实的接近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供给与需求、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真实数据,这是计划经济的基础,以往计划经济不能实行下去就是因为客观条件所限,政府的计划离实际的供需、有效的资源配置相去甚远。”
马云和曳尾涂中都是从“‘无形之手’是市场调控微观经济的功能”的这一角度来猜测,马云认为大数据“可能”发现“无形的手 ”,曳尾涂中认为“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笔者可以明确地回答,即使大数据不是“可能”而是“真的”发现了“无形的手 ”,“真的”发现了“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供给与需求、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真实数据”,计划经济也不会越来越大。
原因在于,马云和曳尾涂中都不知晓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
笔者在《计划经济的实质问题》一文中指出: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现代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有个巨大的漏洞,遗漏了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主角:“谁”来生产。
传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的逻辑起点是“商品”;为“谁”生产商品、生产什么商品和怎样生产商品。
而现代经济学研究经济的逻辑起点是“人”;“谁”来生产商品。“谁”来解决“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
能力是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
现代经济学研究经济的逻辑起点是“人”;“谁”来生产商品,也就是谁有能力来组织生产,谁有能力成为企业家。
能力是人自身唯一拥有的资产,是人获得成功幸福的资源。在同样的环境中,个体能力特长是个体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群体能力特色是群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群体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农业时代,作物种植和家畜圈养活动流程简单,生产周期间隔时间又长,一个农民就能够操作所有的流程,因此,农业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简单,生产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基本生活也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农业时代交易活动少,行业种类少,产品品种少,农业社会的能力结构简单。
工业时代,产品经营活动流程复杂,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供货时间短,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流程。因此,工业生产能力、组织能力复杂,生产必须以企业为单位。工业时代,新的需求激增,生活方式由自足方式转向交易方式,导致分工。表面上是行业分工,产品分工,实际上是能力分工。能力分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此,工业时代交易活频繁,行业种类多,产品品种多,工业社会的能力结构复杂。
工业时代,对于个人、企业来说,进入那个行业,经营什么产品才能够盈利,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现代经济学的两条公设:资源有限,能力有别。
根据资源有限和能力差别这两条公设,人生目标设计、企业战略规划设计的原则之一是:
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据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具备的资源去选择自己所做的事情,确立自己的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商品市场容量的存在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则是充分条件。企业必须依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决定要进入的行业,选择提供的产品。对于企业来说,表面上提供的是商品,实际上提供的是自身的核心能力。无论是世界贸易,还是国内贸易、地区贸易,表面上是商品交易,实际上是能力交易。
所以,工业时代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经济表面上是商品经济,实质上是能力经济。市场经济是能力交换经济。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企业家选择机制
现代经济学研究经济的逻辑起点是“人”;“谁”来生产商品,“谁”来制定生产计划。
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是生产计划制定者。现代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企业家。市场竞争是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市场竞争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开放的,每个企业都可以进入市场,提供产品。产品在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制定合理的产品研发计划和生产计划,提供质量好、价格低廉和交期短的产品的企业家将获得竞争的胜利,继续掌握一定的资源,而失败者将退出市场,丧失对资源的处置权力。成功的企业家是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市场竞争证实了他们具有经营企业的能力。所以,市场经济是一种合理选择企业家的经济运行机制。
我们再来看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废除了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权力属于政府。政府主管经济的人是政府官员,是由政府任命的,没有经过市场的选择,为此,政府主管经济的官员难以承担主导经济的大任。民主国家的国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国企负责人配置过程的试错费用和计划失败损失由纳税人负担,不是由国营企业负责人承担,这对纳税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而私营企业生产效率高,企业家承担择业失误和计划失败的费用。意识到这一点,英国、美国等民主国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从私人产品领域中退出,交由企业来经营。在施行计划经济的集权国家,国家计划管理者以及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的选择在他们自己内部人中间进行。近二十几年,中国流行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辛辣的广为流传的民间话语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计划管理者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垄断问题。一方面,国营企业主负责人是政府官员,不是企业家,不具有经营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国营企业不对所有公民开放,剥夺了相当多的人合法利用国有资源的权力,大大缩小了国企负责人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选择范围。所以,计划经济不是一种合理选择计划管理者和国企负责人的经济运行机制。
从商品视角,市场经济是商品的价格、供求、竞争和利率机制。从“能力视角”视角,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企业家选择机制。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可以回答马云的前瞻性问题了:大数据可能发现“无形的手 ”,进而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
大数据发现的是商品的价格、供求、竞争,以及顾客满意度和盈利率等数据。或者如读者曳尾涂中所说的:“科技的发展使大数据越来越真实的接近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供给与需求、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真实数据。”。这是围绕“商品”而转的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商品是由人生产的,如何选择企业家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计划经济存在国家计划管理者和国企负责人选择问题,只要大数据没有发现解决“计划管理者和国企负责人选择问题”的数据,不能解决“计划管理者和国企负责人选择”的机制问题,计划经济就不会越来越大。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家选择”的机制问题,所以一直在越来越大。马云本人就是市场选择的,不是政府任命的。
以上笔者的反驳是基于一种假设,即大数据“真的”发现了“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供给与需求、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真实数据”,但是,由于存在“计划管理者和国企负责人选择问题”,计划经济根本不可能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真的”发现这个假设也是不可能的。
大数据发现的已有产品的价格、供求、竞争,以及顾客满意度和盈利率等的数据,可以用作企业计划。而对于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数据只可以用于预测,用于新产品研发计划。新产品研发成功后,要谨慎地制定小批量试产计划和试销计划,然后通过试销效果决定新产品的取舍。不是所有的新产品都能继续生产和销售的。至于产品创新就不可能用做生产计划。正如张维迎所说:“市场真正最重要功能不是配置资源,而是改变资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形式来改变资源的可用程度,甚至获得全新的资源。这些改变就是我们讲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创新带来的,这种创新不是数据能提供的,包括大数据。就创新而言,数据能提供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基于过去无法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需要企业家的原因,如果能用数据预测出未来就不需要企业家,只需要管理者,甚至机器人即可。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是基于统计模型,不是基于计算,而是基于自己的心智、想象力、警觉性、自信心、判断和勇气。”(2017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进入信息经济学领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常年从事企业的信息化研究和咨询工作,协助企业建立信息管理平台。进入二十一世纪,笔者开始研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是人才测评技术。
二十世纪,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是信息技术,另一个伟大的发现,是人才测评技术。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起,脑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管理科学正在积极探索识别人类个体能力优势信息的方法,建立关于人类个体的能力优势的知识系统。人的能力优势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某种工作的“胜任能力”。“胜任能力”是能够区分工作绩效水平的个性能力。人类发明了一系列测试技术识别每个人的胜任能力,例如智力测评技术、情商测评技术、评鉴中心技术。目前有效性最高的是评鉴中心技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胜任能力模型对希望成为经营管理者和现有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对经营管理者进行初选和培训,能够减少选择经营管理者的试错时间和费用,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的资源浪费。作为管理顾问,笔者不仅协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协助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核心是建立胜任能力模型,实施人才测评,使得企业获取经营管理者能力优势信息。
不知马云的公司是否做过胜任能力咨询。如果做过,我想,马云应该知道经营管理者的能力数据应该比产品数据更为重要。产品是人开发的、生产的、销售的,顾客对于产品的满意度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开发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重中之重,取决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
计划经济的最大问题不仅仅是产品数据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能力数据问题。未来几十年,人才测评技术能够准确测定每个人的能力特点吗?尤其是,能够测定哪些人适于做企业家吗?未可知也!因为,现代哲学的第一定律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AI也是人设计的, 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科学能够使得人类的理性无限吗?未可知也!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只能选择市场经济,由市场竞争来选择企业家,而不能选择计划经济,因为没有交易活动,没有企业,从此将再也没有马云这样的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了,经济怎可能发展呢?
计划经济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权力问题。即使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做经济决策,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决策权力吗?实行计划经济,就必须实行由政府管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公有制就要剥夺一切人拥有的生产资料,马云等诸多企业家愿意交出自己的生产资料吗? 科学的发展,使得个人和小集体具有更高的能力,社会趋向于分权管理模式,而不是集权管理模式。
市场是一种好的选人机制,是一种分权管理模式,给予个人和小集体以更大的自主权,能够调动更多的人来主动参与社会事物,所以市场经济一直在发展。
笔者多年从事信息和人力资源研究和咨询工作,对信息化的经济作用有一定的理解,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专门谈一谈信息能力的经济学意义。
201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