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

——国际研讨会之专家观点摘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14 次 更新时间:2008-07-02 10:38

进入专题: 政府转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2006年7月8~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海口市人民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在海口举办了“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国际研讨会”,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公共财政”、“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等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来自中央相关部、委、办、科研院所及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德国、美国、印度、世界银行等国家与国际机构的代表,共计3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现实需求

(一)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意义

迟福林:应该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现实背景下,也应该充分估计公共服务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当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仅表现在绝对收入水平的差距上,而且也表现在基本公共产品享受方面。因此,“十一五”时期,应该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为重点,缓解收入分配差距。

赵白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需求的深刻变化,给各级政府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凸显,阻碍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我们将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更重视“效率、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时代。这是我国建设公共服务体制的宏观背景,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成员迫切的共同需求,使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成果。

汪玉凯: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和转折期。第一个标志是社会对改革的共识有待重新凝结,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是多方关注的焦点。第二个标志就是中国改革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未来将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加快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带动其他改革。

魏加宁:我国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转型的目标是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更好地适应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尤其在理念更新和职能转换方面,使政府转型与构建公共服务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黄挺:政府转型要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广大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在整个社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过程中,全社会公共需求深刻变化和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

于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仇章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第一,社会公共服务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是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第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第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舒海云:中国正在讨论的公共服务体制问题、公共行政现代化等问题,在德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不仅中国,而且在德国和欧洲,在以下领域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失业问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不高的问题、国家是否应该退出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干预问题等。

(二)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本质上是一个体制问题

段应碧: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意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过去二十多年着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现在社会上诸多矛盾,都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有很大关系。这表明,我们现在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发展公共服务。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许多矛盾就会得到缓解乃至得到根本解决。

迟福林: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例如,公共服务供给中合作分工和问责制不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尚待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亟待建立;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有待加强。鉴于社会矛盾的演变和激化,“十一五”时期应当加快推进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的政府转型。

方晓宇: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要解决公共服务产品滞后的问题,必须要大力增加政府的投入。但是从根本上说,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制。

汪玉凯:公共服务水平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经济能力,二是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因此,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最为关键,有助于将潜在的供给转化为现实的供给。

张春霖:不同国家公共服务存在差异,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资源是否充足的问题;二是有无激励机制问题。但更关键的还是公共服务制度问题。

李寅权:从体制的角度来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制包含完整的内部构成及规范的功能定位。目前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是解决体制性矛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创新管理方式,包括明晰行政管理权属关系、下放管理权限、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公共财政体制。

二、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推进政府转型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政府转型是关键

高尚全:目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以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为重点的政府转型,不断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使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政府转型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迟福林:面对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增长的压力,应当客观判断政府转型的现实需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日益突显。但这些矛盾与问题并不主要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主要是由于政府转型滞后。因此,政府转型面临两大任务,第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大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赵白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问题予以关注:首先,理念的更新;第二,资源的整合。包括人力、技术、产品和财政资源等。第三,机制的建立。包括需求导向型的统筹决策机制、明晰的责任分工以及城乡均等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第四,及时行动与加强执行的问题。

汪玉凯:政府转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由规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由传统政府转向信息化政府。推进政府转型的关键是,把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以事业单位为主要的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结合起来,综合改革。

张春霖:公共服务涉及到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干预是否太多或者要不要市场化,要害在于政府与市场如何结合,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研究表明,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应该扮演四个角色:第一,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政府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制定公共服务政策;第二,监管;第三,付费,政府通过付费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四,直接生产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务。

沈荣华:政府职能配置,主要从它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反映出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比重。下一步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关注政府做什么,而且还要关注他做得好不好,绩效如何。

乔治•舍夫尔:政府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有效的低成本结构、在群众要有好的反应、必须有前瞻性以便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容敏德: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国与德国都面临着一些主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扮演多大的角色,其规模应该多大;第二,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建立问责制。

赵晓:房地产不仅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共事务的领域,特别是廉租房。政府在坚持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更要着力于推进住房的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转型是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仇章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作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应该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上来。政府应是公共服务体制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社会基本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丁成日:通过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主要应该解决四个问题,即政府提供什么,为谁提供,由哪级政府提供,如何提供。

(二)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晓西: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清晰界定行政权力的范围,以克服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不到位。政府在对公共服务承担责任的同时,必须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于吉: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要切实转变管理方式。第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第三,强化权利的制约监督,使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魏加宁:在理论上,要更新传统行政理论,向新公共服务范式转变;在实践中,要重视政府公共职能的建设,而不是一味的追求GDP增长;要清晰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和政府内部的分工。首先,要建立规范公共需求的表达机制,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表达机制;其次,公共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要适当分离;再次,要改善公共决策机制;最后,把官僚体系改造成能够反映公共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体系。

赵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着重从制度上加以考虑。应该在中央建立专门机构牵头组织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把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具体部门。

刘建国:超时默许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审批流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体现了主权在民、行政为民的制度创新理念和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的转型目标,并且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有效地保障公共权利,硬化了对相关官员行为的约束。

(三)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职能分工

陈辞: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中,首先要满足五个确保,包括人员工资性支出、政府正常运转支出、科技农业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前四项支出基本可以满足,第五项只能量力而行。

毛腾飞: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应该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的研究认为,中央财政拿若干亿出来,义务教育就可以解决;但是对地方的政府讲得相对少。实际上,仅调动中央政府的积极性搞不好公共服务;中国有五级政府,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这个积极性,尤其是县乡政府的积极性必须调动起来,只有它最了解所在地区最急需什么公共服务。

马提尔斯•若丝:在多层级政府中,由哪一级政府负责公共服务的供给,要遵循一些原则。第一,辅从原则,公共服务的供给尽可能的贴近公民;第二,平等原则。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保证人民平等的生活条件和享受相同的服务;第三,责任分工原则,必须明确具体任务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并且有很好的透明度。

刘尚希:公共服务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工涉及到三个基本的要素:事权、财权、财力。这三个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政府间关系,也构成了不同的政府间财政体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东西部的不同情况。

霍尔斯特•兹么曼:从成本效率的原则考虑财政分权,需要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正确分配各级政府职能,为各级政府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有收入,劝说选民和政治家权衡投入产出的效果。中央要采取有效转移支付政策以支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第二,在地方层面上可以尝试各种做法,包括合作社、引入私有部门参加招标。

乔治•舍夫尔:为了适应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化的需求,德国各级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巴登-符腾堡州在2005年开始了新的行政体制改革。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地方各州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税收自主权。

胡光辉:现阶段,乡镇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各级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但确实存在行政成本过高和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可以通过把乡镇政府逐步改为县级派出机构的方式来解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方式是“中央拿大头,地方政府拿中头,乡镇政府拿小头,农民点人头”。

乔治•舍夫尔:德国公共服务的核心项目包括:公共安全、基础研究、教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定规则等。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根本上是根据市民与企业的需求而设立的。过去20年内,市民与企业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德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变化非常大的原因,也是各州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巨大差异的原因。

三、公共服务体制与公共财政

(一)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陈辞: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在基本满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做大财政“蛋糕”,增强政府财政能力。地方政府的双重目标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同时,公共服务体制建设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前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利有限,责任无限”。因此,地方政府并不是不愿意转型,而是不具备转型的外部环境。对此不应该过多责难地方政府。

张屹山: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对于政府而言,一定要以保证社会公平为优先目标,兼顾效率是为把“蛋糕”做大,以便掌握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得实现社会公平。

赵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必须有财力支持。现在中央财政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地方财政,但是还需要深入研究转移支付过程中的成本效益问题、行政层级问题与地方配套措施问题。

朱华友: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考虑如何在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双重目标中寻求平衡。

(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财政保障和绩效

倪红日:“事权与财权统一”理论和财政体制仅适用于计划经济和中国改革初期的经济机制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立已经使得这一理念与现实不协调。解决的方式是:第一,将事权概念改变为公共服务职责。第二,细分公共服务职责与支出管理责任。第三,区别财权与财力概念;第四,统一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使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孙立平:财政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或行政的架构。财政在分权或集权方面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职能的清晰。在公共服务方面,不同层级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含义和内容需要进行基本划分,一些纯公共品要与准公共品区分开来。

沈荣华:应注重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第一,将公共服务纳入政府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第二,逐步实现财政的预算管理;第三,改善政府绩。

阿民•伯纳特:实现公共服务目标必须有财政支持。不同的政府必须要有相应的财政能力,才能实现相应的目标。德国财政公平制度主要采用财政分权原则。财政支出分配最突出的问题是“哪一级政府最适合提供何种公共产品”。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有不同的含义,除了弥补纵向财政缺口外,有时还涉及平等和效率的目标。

德国财政政府财政补助有两个基本形式:条件转移补助和非条件转移补助。前者仅限于特定的用途。非条件补助主要用于增强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少财政能力方面的分歧。非条件补助是地方财政公平制度的核心。地方非条件补助的分配则是建立在地方财政需求和财政能力关系的基础上。

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赵白鸽: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分割,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必须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毛腾飞:市场应该在公共服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种类繁多,公共产品的提供既可以通过政府买单、补贴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应该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取向。

邹东涛:我国目前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民间资本的投资潜力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力未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改革:第一,打破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第二,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有效地增加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重新确立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职能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

赵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比较大领域,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监管人,是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的提供者,但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应该尽可能利用规划、政策、法律等来动员社会力量。

王军:公共服务体制不等于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尽管目前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应该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公共服务行为主体的多样化。

赵中社: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部分竞争性、经营性强的公共产品交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运作,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从而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和高效率。

李寅权: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过程中,政府掌握的资源向公共领域迅速转移很不现实,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原则:第一,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原则;第二,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第三,国家主导和多方参与的原则;第四,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乔治•舍夫尔:德国所有的公共服务部门都面临着从单纯的向“公共”提供服务向“个体”提供服务的转变。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并不是公共行政服务改革的补充,两者同等重要。德国目前传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正在被新兴的公共服务所替代。这些新兴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包括自助模式、责任管制制度等。

哈拉特•富尔:政府按照服务的性质可以作为公共服务提供中的直接供给者、协助者和监管者。相对应的,公共服务的治理机制有三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政府参与的治理和政府不参与的治理。这种多元的治理结构不再是以前那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网络,而是由公民、社会以及私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重、多维的网络,从而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重点任务和突破口

在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国民待遇和实现公民权的情况下,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公共服务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从城乡二元体制来看,应该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突破点

段应碧:建立公共服务体制要选准突破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农村突破的。现在看这个突破口选择得非常正确。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最好也从农村突破。第一,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短缺程度是最重的,农民的要求也最强烈;第二,农村情况很复杂,差异甚大,有条件采取多种模式;第三,政府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增加,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第四,目前正在进行乡镇机构改革,为建设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契机。

赵白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实现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为广大农村和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与产品。同时,我国近30年来形成的人口计生网络,可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郭书田:应该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合作经济为基础,企业参加的农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应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强农村的公共建设,以缓解城乡差距过大的现状。

刘尚希: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是我国下一步改革和发展中最大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公共服务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包括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崔忠仁: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应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从最成熟的方案起步,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做起,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这包括:第一,创新贫困地区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第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创新农村发展项目选择机制;第四,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入机制。

(二)从地区差异来看,要突出解决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林家彬:目前地区之间差距日益扩大,应该充分估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缓解地区差距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从公共产品种类、构成而言,应该解决群众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于吉:《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并且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加强公共服务应该突出重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共卫生、社区服务、防洪减灾、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等。

王军:从国际情况看,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公共服务体制框架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供给:扶贫、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等。

(四)重建社会基础秩序 

孙立平:下一步的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的重建,需要重建基础秩序。重建社会基础秩序是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效率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保障。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可治理状态下的和不可治理状态下的。要使问题从不可治理状态转化到可治理状态,关键在于更基础秩序和制度的重建。例如,承诺的效力、信用的约束、意识形态的作用等。

常修泽:应当在转型当中注重人文价值导向,构建公共服务体制所需要的基础性制度。第一,应当确立公共利益关怀的人文价值取向,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政府部门的狭隘利益化的问题。第二,应当确立公平交易的价值取向,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滥用行政权力进行行政垄断的问题。第三,应当确立独立、超然的价值取向,解决中国五大主体(政府、企业、国资、事业、中介组织)混同的问题。

党国英:政府转型有根本转型和很多的技术转型,在根本性转型无法做的时候,应当考虑先作些技术性的改革。例如,社会保障是全国性的,但能否探讨以省为单位取得重点突破,中央给予转移支付的支持。

六、统筹规划,加快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进程

高尚全:在新时期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攻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第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第三,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第四,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段应碧:要形成有利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环境、氛围。第一,要理性的讨论。第二,是要允许试点,允许探索,勇于实践。

赵白鸽:在推进改革方面,有四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改革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改革导向;第二,改革的目标,必须把政府转型、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特别要从体制建立的角度来充分思考;第三,改革的发展与协调,应该尽快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第四,改革的运作和监督方式,应当建立由政府、非政府、企业、媒体、社区、公民共同合作的推进与监督机制。

迟福林:要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应该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建立中央地方的严格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政层级;二是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三是以建立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机制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四是在公共治理结构改善方面需要取得新的突破,包括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分开;公共政策公开与透明化;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结构。

在当前改革已进入以重大利益关系调整为特点的攻坚阶段,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决策、协调机制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例如,第一,进一步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第二,全面调整基本利益关系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第四,推进政府转型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

舒海云:中国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一部分是转轨过程中产生的,这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机制来解决;也有一部分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这需要通过彻底的改革来解决。为了保持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必须推进持续的结构性改革。其内容包括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教育和卫生)、增加行政透明度、推进金融改革等。

容敏德:中国转型时期的增加公共服务,推进政府转型,有很强的紧迫性。目前中国公共服务系统比较分散,需要通过综合改革来增进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有效性和问责制。

黄挺:政府自身改革必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第一,认识问题,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第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包括如何建设法制型政府、如何扩大民主权利,如何防止腐败等;第三,机构改革问题;第四,监督问题。

李曙光:中国20年的改革是立法带动型的,反垄断法的立法将使整个公共服务体制和政府行政体制发生重大的转型和变化。反垄断法一方面规定了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另一方面重点限制了行政垄断。

    进入专题: 政府转型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80.html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