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想网2016年年度书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386 次 更新时间:2017-08-16 22:52

进入专题: 书单   爱思想  

爱思想网  


导语:年底各种书单层出不穷,作为读者的你,是否有些无所适从?读书为己不为人,爱思想网向来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探知与进步为己任,本书单即为爱思想网部分学术观察员的年度私人推荐,荐书根据个人的阅读兴趣和研究领域而定,不慕热门,但求有所启发。

多年来,爱思想网致力于传播学术思想、搭建交流平台,在华语学术媒体中独树一帜,至今坚持独立运营。在此过程中,众多学者、学术思想爱好者给予爱思想网鼎力支持,其中不少还以学术观察员身份参与爱思想网的日常管理、互动交流。

如果你热爱思想,渴望对话,愿意为爱思想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欢迎加入我们!



推荐人:周俊,现于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中国政治史、日中关系史。

1. 【日】天儿慧著:《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范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语:谈到国际关系,恐怕门外汉也会谈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但是,早稻田大学的天儿慧先生的这本著作却从“如何才能将中日关系建立在信任与理解之上”这一问题出发,对中日关系以及双方认知的差异等诸多既敏感又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讲故事式的解读,并明确认为中日两国对对方只知皮毛。天儿先生精通中国革命史、毛邓时期的政治史,是日本研究中国问题的领军人物。这本书在其诸多著作中并不起眼,但译为中文后颇受好评,借用北京大学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逸舟教授在此书序言中的评价,“不夸张地讲,此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同类作品里最好的一本”。对于想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日战争、日本道歉、靖国神社、日本人的中国观、中国威胁论等问题的朋友而言,此书会带来新的提示。


2. 杨奎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政治、2外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语:中国会走向何方?这是海内外都关心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教授在他的书中,从“中国从何处而来”这个历史的角度间接地做出了回答。第1册主要着眼于内政,分析了建国前后“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成因、过程、影响。第2册主要着眼于外交,分析了朝鲜战争、援越抗法战争、对美关系、对苏关系等问题的前因后果与演变过程。杨先生的著作绝不同于政治宣讲材料,而是在对档案史料进行严谨考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力度的实证性研究。阅读这两本著作,不仅会让读者重新审视1949年的意义,也会引发读者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反思。对自身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在讨论中国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3. 【美】陶涵著:《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林添贵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语:蒋介石是一个极度复杂的政治人物,也是理解现代中国避不开的重要人物,写他的传记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先生利用收藏于斯坦福大学的蒋介石日记以及美国的档案文献,向这一工作发起了挑战。此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蒋介石一生的轨迹,对其是非功过进行了新的解读。但严格来说,此书的侧重点在于描绘中美、以及其后的美台关系,更多的意义上是一种蒋介石与中国外交的历史抒写。当然,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今天的中国,中美关系都非常关键。国际局势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都将深深地影响中国在内政上的决策。陶涵先生的这本著作在台湾的中译本名为《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与大陆版有只字之差。这个细微的差异,或许就是我们理解蒋介石的一个新的出发点。


4. 刘杰、【日】川岛真著:《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日中关系150年》,韦平和、徐丽媛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语:中日战争虽已过去70余年,但两国并未达成实质上的战后和解,特别是围绕历史认识问题。日本、美国学界的多位实力派历史学者分别执笔13篇文章组合成的这本书,试图探讨150年的中日关系中,甲午战争、田中奏折、汪精卫、南京大屠杀、战后赔款等具有争议的问题。全书旨在摸索中日和解之道,强调了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并非同一问题,并试图阐述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引发的对立与冲突,其原因已经无关史实如何,而是两国在记忆与传承历史的方法与出发点不同。换而言之,中日即使面对相同的史料,因为历史观与衡量尺度的不同,结论多少存在差异。因此,史料的相互公开,跨越国境的对话,开创中日韩共同历史教科书等成为了眼前的课题。虽然作者们希望此书能够帮助一般民众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但诸位作者一贯持有的严谨笔锋和深厚的史料功底,使这本书更适合耐心阅读的朋友。


5. 【日】村上卫著:《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福建人的活动与英国、清朝的因应》,王诗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推荐语:史学界人士恐怕无人不知日本京都学派。本书的作者村上卫就是现今京都大学历史学者中的中坚人物。海洋的概念,在中国史的叙事当中并不受人关注,村上先生从此处着手,广泛使用英国领事的报告和中国的地方文献,描绘了晚清沿海秩序的瓦解—重建—再动摇的海洋史全景。在村上先生的笔下,海盗、流民、清朝官兵、英国人、秘密社会等多种元素悉数登场,各方势力之间复杂、动态的利害关系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村上先生某种程度上试图跳出长期主导西方学界的中国分析模式——西方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尝试从近代中国内在的连续与变化的角度重新对近代中国的出发点进行解释。因此,书中将西方列强的冲击及鸦片战争进行了相对化的理解,认为无数中国民众采取的零散性的行动才是推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真正原因。


【推荐人】张熙,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双学位)。坚持自主阅读与自由写作,关注近现代东西方思想史、跨学科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行为科学等议题,致力于“中国问题”的求解和“人生问题”的求索。2015年末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双城记Pathos”(ID: eethos),旨在通过主题阅读和朋辈对话等形式致力于构建以思想智识为导向的网络平台与线上社群。


6.【美】威廉·德雷谢维奇著:《优秀的绵羊》,林杰译,九州出版社2016年4月版

【推荐语】对处于转型时代的非稳态的中国社会而言,所有问题的共同指向仍然是个体意义和群体意义上的人本身,特别是其中的“精英”。然而,与此同时,“精英失灵”的问题却有目共睹——具有重要身份(财富、权势、地位)的人往往缺乏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而对重要性具有感受能力的人却往往不具有重要身份。


我们固然可以把所谓“精英失灵”的问题归结于转型社会本身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体系。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发现在稳态社会和常青藤名校中,却也同时培育着一匹匹“优秀的绵羊”——聪明,富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本在常春藤盟校任教24年之久的耶鲁大学前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或许能够为你带来关于美国精英教育的反思;以及,更为重要的,关于如何解决转型中国“精英失灵”问题的若干参考。


7.钱理群著:《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版

【推荐语】谈到钱理群,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的朋友们想必都不会也不应陌生。用钱师自己的概括,他在专业范围内有六大研究,专业之外有五大关怀;除此之外,他还给自己以七个命名,将北大和贵州作为他的两个精神基地,并把对鲁迅的研究和与青年的联系作为他重要的精神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面对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历史,面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究竟应该如何梳理并试图理解钱理群老师在情感方式、人生志向、学术研究、思想建树等方面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本钱师的最新自传或许能够成为我们了解这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人文知识分子之一的钱理群老师情、志、学、思的一份重要参考,并作为献给正在致力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人的一份沉重的礼物。


8.曹天予著:《权力与理性——世界中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推荐语】何为“左翼”?对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的、由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而成的新自由主义而言,在其面临宗教保守主义、民粹保守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三股保守势力夹击的2016年的今天,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或许已不仅是思想阵营的划分或学术势力的抗衡,而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底是继续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坐标之内“小修小补”,还是必须越出资本主义的框架来构想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作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的权威,曹天予老师的这本小册子,从世界史的范围内讨论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自然理性与历史演变、资本权力与劳动解放、个人自由与社会变革和生命意义与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关系,既不是单纯地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也不是一味地对马克思主义的辩护——更为重要地,而是在探寻具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能够回应世界和中国当下困境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与言说。

推荐人:韩向臣,致力于政治哲学与法律文化的研读。现为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编辑。


9. 邓子滨著:《斑马线上的中国》(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推荐语:《斑马线上的中国》一书是邓子滨教授十几年来对中国法治的观察与反思文集。文章多发表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和期刊,集故事性和思想性于一体,颇为难得。而各类文章之间长达十几年的跨度,亦可以让我们从一条纵的脉络上一窥中国法治的发展状况:“斑马线上的中国”并非某种隐喻,而是以法律规则的眼光,参酌斑马线上的乱象,解说对中国法治的十年观察。中国法治不妨从斑马线做起。我们有一定的法治标识和路径,正如我们有了斑马线,但我们并没有认真遵循法治的规则,正如我们没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瞥一眼斑马线,就能立刻体察到我们离文明还有多远。斑马线是中国城市人际关系中莫大的隐痛,它隐隐作痛,正是不断提醒我们,温良恭俭让的世情民风正在远去,法治之下的和谐敦睦还远未到来。


10. 刘亮程著:《一个人的村庄》,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推荐语:这世间的人们从来都不缺少乡村生活,但很少有真正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另外一种思考。作者深入新疆边缘的小村庄,在那里耕作、生活、创作,既是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完整融合,又有着某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清醒。在作者眼中,恰恰是村庄这个完整的环境,赋予了在那里生存的一切草木、牲畜和人类某种自我存在的意识,反之,也正是这里的一切,才使村庄这个整体得以延续和发展。家里的驴、村中的狗和逃跑的马,这些动物们,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它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甚至还在努力去实践。而村中的人们,同样以一种更为自在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由此观之,每个在这里生存着、思考着的动物和人都拥有着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村庄。作者虽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这里生活,但谁又能否认,作者是真正的属于这里,属于那个梦中的村庄。


11. 林贤治著:《纸上的声音》,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语:知识分子,有时候其实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思想负重。“思想者以思想来发声”,林贤治先生此书,为我们展现了近代中西方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沉思与反抗。家国天下,为民请命,对苦难的体验和沉淀,最终成为知识分子们跃然于纸上的声音。也许,一支笔,并不足以兴天下;一支笔,也并不足以亡天下。但是,当一支支浸染着心头的血的笔,写下铁屋中的呐喊,百川汇海,却足以警醒世人,甚至引领历史的方向。


推荐人:李梅,爱思想网学术观察员


12. 许倬云著:《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推荐语:在短短的两百余页书中,许倬云以“大历史”的研究方法,融合文化理念、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和经济制度四个基本面相,描绘了“中国”这一共同体内涵与外延的演变。在距今约1万年的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中游形成了今日华夏文化的核心,而这一核心经过春秋战国列国体制时期的发展,终于在秦汉时代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共同体,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放的、外向的、没有具体文化边界的“天下”格局。此后这一开放的文化共同体虽然经历了列国体制与天下格局的交替,却始终保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直至蒙元异族统治时期,这一开放文化逐渐向内收缩,而汉人在面对异己者时更清晰地确认了自己“汉人”的身份,渐渐生出“严分华夷”的念头来。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应当如何自处,或者说当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说中国》一书通过对“中国”这一共同体演变历程的追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13. 宗白华著:《美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推荐语:北大哲学系教授叶朗称宗白华与朱光潜为美学领域的“双峰对峙”,而国人对宗白华及其作品的了解并不像朱光潜那样多。若论朱光潜的作品恢弘完整、偏重于学术,宗白华的作品则像是一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步,“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却并非没有逻辑。既是美议,美从何来?美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心灵的反映?艺术家与哲学家在欣赏艺术时目光所驻有何分别?开篇总论如此大却根本的问题,乃是在为读者寻一条欣赏美的路径。而此后,中国古代的诗画、书法、音乐信手拈来,时而与西方美学两相镜照,时而引经据典以诗说文,其中有让人恍然了悟的见解,亦有深刻有趣的典故。行文言语无一分玄虚不可辨,朴实却亦有华彩,阅读之时如有益友在侧,一路品鉴流转过去,信可自得其乐。阅读一部美学作品,倘可在阅读过程中便感受到一种美的体验,此书必可谓功成。


推荐人:邓佳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供职于吉林省教育学院。


14.  叶文心著:《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冯夏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版

推荐语:民国时期的教育究竟咋样?这是近些年越来越热的话题。流于舆论炒作的风潮或者人云亦云的传言,总能不经意间发现矛盾之处,令人费解而难以确信;即便众多教育史著作阅读之后,或是简约和繁琐的错位,或是不据史实的重言反复,更令人气馁,阅读快感消失无疑。个人一直在搜集民国教育史的优秀学术著作,也有王东杰、刘超等几部深度著作,然却以校史为核心展开,难以呈现整体和不同类型;看到这本专著让人看到力度,看到学术和方法的力量。叶文心选取北京的清华大学等、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上海大学等具体个案,从公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三分的框架下进行对比,引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展开论述的过程正是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生活取景。


其中,个人阅读印象最深刻的是私立大学的学生生活情况描述,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立即能够想明白诸如学潮与学生参加革命的选择,能够想象阶层流动过程的艰难图景。叶文心教授是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邀请其做光华人文讲座教授,演讲结集出版为《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三联书店2015年已经出版,可与此书对照互读。


15.  魏定熙著:《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张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年11月版

推荐语:北京大学作为学术研究聚焦点,可能与西南联大热潮和百年校庆两大事件在90年代的前后相继的持续推动有关。北京大学神话和蔡元培神话,可看做是这一过程的产物。阅读下来,全书作者似乎给人的印象是要破除这两个神话,“权力源自低位”的标题似乎正是想给这个命题一个扼要回答。近代史的学术研究,要给诸多神话一个还原。基本上来说,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给北大一个历史定位是成功的(见其导论“北京大学之历史定位”)。个人阅读中,尤其是对其前三章北大早期历史的印象较为深刻,即1898创办到1916蔡元培上任之前,著作分析了孙家鼐、张百熙、张之洞、严复、胡仁源等历任校长、管学大臣对北大变化的影响,其中的派系网络如何影响着北大变化进程,学校具体发展情况与蔡元培时代的风气转变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开。作者魏定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系1995年毕业的博士,师从魏斐德。与叶文心教授前书一样,同是在暑假阅读,发现本书引文和注释中恰有对叶文心教授著作多处引用,也可算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积累见证。


16.  吴康宁著:《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版

推荐语:中国教育改革,注定会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句断语,是吴康宁教授在序言中给出的。以教育社会学为业的吴康宁教授,在教育学界有“出一篇文章都会风传细读”的传闻,言其文字篇篇皆有分量,因而这句判语自然有可值得琢磨的可信空间。细想近些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纷争解释凸显出的意义,中国教育改革的解释放在全球史的眼光下看,注定是学术的难题和重大事件,这已不难信。优秀的学术著作面对真实的重大问题,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谨防教育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着教育改革的行政资源的同时,聚集了人力资源、舆论资源等,在这种格局下的教育改革容易流于形式化,而改革则成了利益争夺的掩护标签。这种现实情况,大概在其他教育学科难以直叙,教育社会学提供了深入分析的空间。面对教育改革可能为教育行政部门垄断,既得利益集团在教育界也在形成中的局面,吴康宁教授分析对策是既得利益集团中的“更优者”自我革命,这大概更可理解为是一种呼吁和期待。利益均衡是博弈中的产物,这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严格说来,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公开发表过,因而是一本论文集,但它直面教育改革焦点问题紧凑地安排章节,阅读后大概没人否认是一本”学术专著“,这大概跟吴康宁教授聚焦问题的能力有关,能持之以恒地聚焦重大教育问题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科上,他是近三十年教育社会学重建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俨然已经有学派的气候。恰在前些日看到,此书在2016年底公布的教育部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对教育喜好发表经验性意见的读者,可以读读,然需注意其话语方式是在教育学圈内形成,以其他学科行文习惯或公共话语阅读会有某种障碍。另,吴康宁教授在爱思想网有专栏。


17. 叶澜著:《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推荐语:叶澜教授孜孜不倦地建立中国教育学派的努力,在近年来累结硕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是这一串硕果中最新最亮的那一颗。这部书旨在阐释”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内蕴,直面“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可能“等重大学科问题。其实,西学东渐的转型时代,学科问题最为纠葛难缠。叶澜教授选择直接面对,以二十余年的教育实验总结提升为基础,分析教育学在中国的独特局面,对一些争论许久的麻烦问题做出回应。其实,不回避问题,直接面对时代,是叶澜教授的学术风格,从早起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 》(1986年5月),到《教育方法论初探》直面教育学方法视野的扩展,到《新基础教育论》为十余年的实验做一个总结,这部《回归突破》看作是一个升华。


从内容上看,《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上半篇谈学科问题的起源、争论,视野从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之际开始,大量地引用培根、文德尔班等哲人的著作进行详细分析;下半篇叙述“生命实践”、“教育学”二十余年的探索历程,中国教育学的努力的世界意义,对教育这“点化生命的人间大事”提出一个中国式定义,即“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西学东渐百余年,学科问题的解决是做出来的,不是单靠分析和辩论能解决的,叶澜教授回答学科问题的方式是先做十余年的实验,继之近些年进行经验提升和总结。对于钱钟书的调侃,一直是压在教育学者心头的巨石,叶澜教授大概一直都俯视着。只是此书是面对学科内专业读者,行文用语不大适合专业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推荐给对教育学有兴趣且有基础的读者。


18.  李瑾著:《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张孝耘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版

推荐语:比较教育一直有学科危机感,每年在其会刊《比较教育研究》(也是北京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基地刊物)都会有讨论其学科问题的相关文章。这样的二级学科问题是否是个真问题?也许需要追根考订而难以断定;但选择文化比较的角度可能走出新路,以绕过学科争论的方式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在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就看到希望,如今的《文化溯源》这样一本详实学术著作令我更为惊喜。在为本书参加“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杰出著作奖”评选所撰写的推荐信中,以多元智能研究闻名的加德纳教授道:“李瑾对于诸如言谈与保持静默的不同功能、两种文化传统崇尚何人何事的若干差异对照,及教育过程中美德的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并分析了很多迄今尚不为人理解的行为表现”,学习问题从文化角度切入是把握住问题的主线。


个人而言,最喜的是作者研究方法是混合研究法,以质性研究的访谈和观察为基础,结合调查研究,辅之以精湛分析,堪称教育学研究方法严谨的典范之作。作者与质性研究而名的陈向明教授有,序言“不同文化传统中学习信念为何存在差异”即为陈教授所作。陈教授在哈佛大学当年的博士论文《旅居者与“外国人”》是以质性研究方式的名作,可与《文化溯源》对照着看。对研究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购藏本书;或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比较文化研究有较大兴趣的读者,可选读这一细微视角之书。


推荐人:孙嘉琪,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


19. 【加】查尔斯·泰勒著:《本真性的伦理》,程炼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推荐语:当代颇有分量的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试图越过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之间的藩篱,以综合的视角来审慎揣摩现代性问题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这一问题。马克斯·韦伯曾断言世界的“祛魅”,即那个存在于自身之外的超验秩序在现代的解体。然而,查尔斯·泰勒提醒我们,祛魅带来个人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意义的丧失,现代处境下的个体孤独地转向自身有可能会导致狭隘而平庸化的生活。持文化悲观论调的保守分子与后现代的解构学说都没能合理正视现代性的成果,个人自由理想的实践无法脱离一个关系性的背景,我们现代人无法在脱离任何关系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自身。泰勒的观点有助于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伦理实践。


推荐人:刘晨,现于澳门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澳门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关注领域为知识分子、三农问题和网络政治。


20. 张建华著:《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推荐语:高华在《历史笔记》(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其实也谈到了苏联教育等对中国的影响,至今我都记忆深刻,而这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6年9月出版的学术著作,读过以后,也有一些类似的感受。此书可以算作是作者张建华所撰写的《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2012年版)的姊妹篇。从此书的性质来说,与《古拉格群岛》、《哲学船事件》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对苏联的知识分子进行考察,论述的主题包括与报刊审查制度、与大学及人文社科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等政治文化的博弈等。全书共分七章,资料运用的相当扎实,读过以后大约可以了解两个关键词:第一,“我们”;第二;“知识分子”。


21.  郝志东著:《知识分子与农村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4月版

推荐语:从2011年开始,我对农村社会学进行研究和学习,直到和郝志东教授等人一起撰写出此书后,才觉得真正的结出了一点果实。当然,作为作者之一,这样说有些自卖自夸,但是也的确有读者来信对我说:“至今已经阅读三分之一了,很喜欢书中的内容。”在我看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角色扮演,进而“我们讨论了他们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主要角色。从理论上澄清知识分子在农村发展中的角色,可以帮助知识分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官员更好地了解知识分子的角色以及农村发展的路径。”而这些在大多数的农村研究作品中,并不多见。


22.  【美】周永明著:《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尹松波 、石琳 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版

推荐语:网络政治的研究,其实在当代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仅仅以“网络政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已经有200多篇论文发表。而在著作上,今年阅读到了这本书,着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政治,别开生面。本书同时还考察了电报、文化、政策、民族主义等,可以发现: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现在研究诸多的政治参与等主题。比较起来,此书更加深入、扎实、可学。可谓是网络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精品。虽然其在2013年出版,但我觉得,还是值得推荐。


推荐人:雷升伟,研究领域为政治学与行政学


23.  何怀宏著:《正义理论导引—以罗尔斯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版

推荐语:政治改革的话题越来越敏感,而中国社会巨变的前景仍然晦暗不明,无法满足民众对于未来的期望。政治哲学正是致力于此,罗尔斯的《正义论》复兴了当代政治哲学,提供出一个现实关照和学术思想的范本。何怀宏在挖掘契约正义理论渊源,勾连历史的前提下,揭示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详细探讨了正义原则的优先性、作为平等的自由、正义两原则及其证明方法,并联系当代其他重要理论,归纳出对罗尔斯的主要批评和他对此的回应与发展,使罗尔斯的思想整体上变得更为清晰起来。可以说,本书要不仅澄清罗尔斯的理论架构,还意图道明与当代政治现实、政治哲学的联系,是深入理解《正义论》很好的参考书籍。


24.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推荐语:即使有人认为福山的《大断裂》是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背书,他也无法否定其中渊博的知识,对社会弊病理智的判断,以及透露出睿智光芒的思考。就思想问题本身来讲,前者是第二位的,后者才是第一位的。在福山看来,犯罪率、离婚率、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上升和社会信任度的明显下降,是西方社会处于“大断裂”的危机中,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亟待重建。为此,他提出“社会资本”,指明基于个体理性和竞争关系自发产生的互惠利他合作不仅是形成各种形式的社会联结的基石,也同样是形成社会资本的基础。特别地,福山认为等级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福山的《大断裂》能作为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社会很好的切入口。


25.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 ,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版

推荐语: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颠覆性的总结,认为那是一个遮蔽“存在”的历史,所以他需要去“遮蔽”。他批判性地指出,存在不是自明的概念,它现在是最晦暗的概念,因此它也最需要澄清。从此在入手,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人,是与他物和他人打交道中追寻自我的人,是“被抛”境遇的人。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就是追寻可能性,追寻自己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谈时间性,是重演生存论分析,使它包括的问题可得真相大白。《存在与时间》的不断修订与印刷,足以见其影响,它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的经典。


推荐人:张雅婷,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关注思想史、社会史等领域。


26.【英】E.H贡布里希著:《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推荐语:当我们谈论艺术品时,是否有客观的标准在主导我们的审美?当艺术家进行创作时,能否摒弃一切程式来如实地“画其所见”?当我们谈论艺术或艺术史时,究竟在谈论些什么?在《艺术与错觉》这部二十世纪最为经典的艺术史批评著作中,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教授试图通过图像再现的心理学和技术探索来阐释这样的问题:被称为艺术风格的概念是如何生成的?何以会有以艺术风格为分类的艺术史叙事?本书作者以清晰严谨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插图来叙述风格、直觉与错觉的问题,起于艺术,为你带来的思考却远超于艺术层面。


27.【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推荐语:时尚,现代社会里极具影响力的概念,几乎渗透到现代世界里各个领域,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口红为何如此受女人欢迎?衣服的样式为何总在变化?健身塑形为何如此流行?答案最终指向一个词:时尚。但是当我们谈论时尚时,却又很难对“时尚”一词进行明确的定义。时尚究竟是什么,是不断的创新还是循环往复?长久以来,时尚被视为社会现象中最“肤浅”的一种,并未受到哲学家重视。挪威哲学家史文德森认为时尚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第二本性”,它与政治、艺术、身体与认同等诸多领域相关。作者将时尚视为一种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他关注时尚与现代社会认同之间的相关性。时尚建构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伪装成具有某些意义,实际上很少有意义——我们生活在愈加虚构的世界里,而透过时尚,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自己以及我们的行为。


推荐人:曹康莉,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


28. 刘慈欣 著:《三体》,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语:《三体》不仅是一部想象力充沛的科幻小说,更是探寻人性并寻找拯救人性可能性的文学尝试。第一部主人公叶文洁在文革期间和之后遭受的一系列惨剧使她形成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这样的认识,所以她将朽败的人性的重建希望寄托在人类之外的文明:三体文明上。叶文洁的希望落空了,三体文明不是道德更高的文明也没有任何将地球人拉出堕落深渊的意愿。叶文洁从对人性的极度悲观出发,在还担任地球三体组织精神领袖的时候,就推断出了整个宇宙处于黑暗森林状态:任何一个暴露位置的星球都会被高等文明作为可能威胁毁灭掉。从地球人到三体人再到全宇宙,彼此猜忌的残酷对待成为无法摆脱的生存境况。三体星被毁灭了、地球被毁灭了,开放结局中宇宙到底是归于永恒的黑暗还是获得新生引导读者思考人这样的生灵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的问题。





    进入专题: 书单   爱思想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书评与书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73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