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毅,新华社副译审、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兼职研究员
关于北外存在的问题,如果深究的话,可以这么说:中央领导一贯强调:“学外语必须从娃娃抓起。”大家都知道,北外是最近二十年才在教育界走上正轨,招收社会广泛学生的。它原先是什么呢?是通过把一帮有权有势的老爷太太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招进去,一直培养下去,好将来享受外交官等特权的学校。当然,文革有一段时间,其中学与大学之间是分开的,一些权贵子女上完附中以后并没有顺利上大学,进而享受特权待遇。
它的教育宗旨好像是有了尚方宝剑的。但它的教学方法却是,一味地传授还有点不地道的外语,而忽略、甚至完全放弃数理化教学。结果呢?1977年文革后第一届大学入学考试,附中许多毕业生数学考零分。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北外数学零分的也照样录取。
大家现在回顾起来,一种普遍的论调似乎是,改革派打压毛势力,所以才有种种不公正。但这里面嵌入的另一层意思不知大家理解没有?
大约1979年,就是我到北外英语系就读以后一年左右,北外发现,原先安排在各班的学生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同一班的学生可能相差很大。所以他们进行了一次分班考试。我在这次考试中连一道题也没错,得了五个满分。我当时还放风说,同学上课完全没有逻辑和严谨性地乱说英语,我普通中学来的,我宁肯不说,也不污染环境。这一下,就牵出一个大问号:到底是中央领导说的“从娃娃抓起”对呢,还是这个半路出家的鲁智深对?!我们附中和白堆子北京外国语学校中学毕业的同学,到本科毕业就是十四五年的同学,我们这些人将来都是祖国的栋梁,这小子全年级头一号,他证明他的路子对的话,我们就完全失败!以后的事情发展就证明了,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央领导规定的“天道”是否继续行得通!
所以说,现在反复强调批判抹黑毛主席,其中嵌入的这个特权阶层的所谓的“shock wave”也一定要提出来。当然,毛主席是最坚决反对特权的,从这点来说,咱们的大方向没有错。这个“冲击波”是某个傻小子造成的。不,他不是什么“神医喜来乐”,而只是一个啥也不懂的瞎猫!
现在重提历史旧账,北外的招生办法已经大大改进。当然,他们要生存就必须如此。所以这段老皇历对今天的北外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到现在也没琢磨出来。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