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国:差点教育理念的生成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19 次 更新时间:2016-11-17 13:53

进入专题: 教育理念   尊重差异   研究差点   缩小差距;共享差别  

黄宝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越来越关心,人的成长过程及生命个体价值如何实现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上海市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江苏省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吉林省宋戈的潜能教育等等,都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典范。我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作为一名有将近30年学校工作经历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是我多年以来最大的梦想。2013年4月19日,笔者以《差点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题,发表在《吉林日报》上,首次提出“差点教育”这一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也越来越显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优秀教育理念,笔者所提倡的差点教育则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差异。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那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不同之处则正是所有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所在。教师只有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使学生的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使外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差点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其次,提倡平等、宽容的人文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习者在自我超越的量变过程中实现羽化成蝶的质变效应;最后,在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理性的科学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及个体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自主的成长空间。

一、差点教育的理论基础

差点教育是个新名词,它的提出和实践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第一,教育是理性的等待。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成长需要主观和客观诸多要素,但核心还是要靠主观努力。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可代替的,与庄稼的生长一样,人的成长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谁都不能揠苗助长。舒缓自然,是生命成长的本真状态,也是教育本该具有的自然姿态。我认同教育像农业而非工业的说法,所以,教育应是“慢养”,需要理性的等待,不可“速成”。它需要教育者能够拥有一种等待“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性,这或许就是教育的一种内在规律。第二,教育是艺术的唤醒。在人的一生中,其生命内在的规律与生命的密码已经蕴藏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提醒。有一种“教”是通过唤醒来进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去唤醒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想要接受更多的教育、领悟更多的新知、体会更多的经验。逐渐地,这种唤醒慢慢不再更多地依靠外界,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的动力,最终促成孩子的自我觉醒、自我清醒、自我唤醒。第三,教育是阶段性的陪伴。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全程的,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无论我们有多么爱我们的学生,终有一天,他们都要靠自己独立前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学校只是学生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加油站”,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生命变得丰富充盈。人生路漫漫,教师不宜也不能够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出终结性判断。

二、差点教育理念的内涵与解读

有什么样的理念,便有什么样的教育。差点教育把每个孩子都看成一个待长成的秧苗。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便可以用理解、接纳、等待、欣赏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学生。“揠苗助长”不仅会对学生带来伤害,教育者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知识面前,孩子之间没有智与愚之分,只有经历或没经历之别;他们的价值观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成熟或不成熟之别;他们的品行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经过引导或未经引导之别。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学生的“差点”随时准备唤醒、等待和引导孩子,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通过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本领恐慌的问题,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地位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和学生只有互为主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差点教育理念的内涵,可以用“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十六个字来概括。具体解读如下:

1.尊重差异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先天素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兴趣、爱好与不足之处也均有所不同,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也有所差异。”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中,存在着许多根据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将其贴上某种标签的现象,例如,以学习能力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以学习速度为标准把学生分为“尖子生”和“学困生”等。在这种区别的理解和对待中,教师显然鼓励了那些暂时占优势的学生们,而另一些学生则得到了无形的心理暗示——我不够好。差点教育理念强调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自己,教育里应没有差生而只有差异,教育要培养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我们只有客观地认同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才有可能把学生的个性潜质充分挖掘出来。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差异,这不仅是教育,也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该坚持的人生信念和道德标准。

2.研究差点

所谓差点制度,是一种尊重差异、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评分赛制,它来源于高尔夫球比赛中的一种理念。这种赛制利用“差点”的方式促使初学者和技术仍需增进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及时的鼓励。“差点”的起伏,取决于参与者自我努力与否,即“差点”体现的是自身成绩的纵向比较。学习者通过和自己的过去竞争,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得了有利于自身健康、富有意义且科学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对“自我进步”的肯定,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与动力。可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该从“差点”中得到启示,研究教育中的“差点”。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资源分配,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享受到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鼓励学生与自己比,使其在关注每一次自我超越的成长中,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快乐。研究教育中的“差点”,关键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倡导教育者关注学生个体纵向的发展变化,促进每个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每个生命个体得到自主发展。教育的“差点”,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对于教育现象来说,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优点成为亮点,用其亮点点亮学生的人生之路,这是差点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创新之处和理想追求。

3.缩小差距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其首要任务不是将差距拉大,也不可能使差距完全消除。差点教育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实现共同进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第一,要抓住契机。面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任何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都将遭遇失败。因此,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正确对待差距,把差距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第二,要扬长避短。扬长避短是尊重生命的具体体现,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规避其不可逆转的“短”;第三,要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应全面观察,分析学生,关注个性差异,了解个体之间的差距,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备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和闪光点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在允许学生间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存在差距的观念指导下,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

4.共享差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势互补,和谐共赢。只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可能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差点教育的价值取向——共享差别。“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持这种信念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懂得理解和包容,能够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地做出反应。差点教育带绘学生的是尊重、鼓励、信任和赞美,差点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育之中获得适合他(她)的教育,让他(她)坚定学有所成的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在中国教育梦里,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出彩的机会、拥有成功的体验。李克强总理最近指出:“总理和农民没有贵贱之分”,从教育的角度看待这句话,我认为:“学生之间没有好差之分,对于成长中的每个学生,兴趣比分数重要,方法比名次重要,习惯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学生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学生间的差别需要理解,也需要共享。只有理解、共享学生间的差别,你才会用一颗包容的心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得每一朵生命之花都得以绽放。“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忧伤着你的忧伤”,这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共鸣,与其说是表达男女爱情之美,不如说是对差点教育目标的最好诠释。

三、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策略

1.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尊重为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可见,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差点教育和传统教育在育人理念上的最大区别所在。传统教育强调注重学生的共同性,而差点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差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并且以此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得以适宜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时,他(她)自己的内驱力才能被激活,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生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实施差点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更需要教师在心里把学生当做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生命体。尊重不仅仅是姿态。而且要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习惯和职业本能。

2.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扬长为途径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表现是各异的,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知道这种差异源于个体所拥有的智能组合类型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具有言语智力优势,而有的学生具有音乐节奏智力或身体运动智力优势。基于学生智能优势的教育,对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了解学生在不同智能领域的不同表现,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和闪光点,让它成为成就学生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石。差点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发挥。同时,借助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挖掘有待开发的潜能,力求让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少数人来讲,优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优长往往是隐性暗藏的,需要他人的发现和引领。虽说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但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何时闪光的贡献度有很大不同。人贵有自知之明,明长知短均非易事,扬长需要慧眼识珠,也需要对症下药。从这个角度上说,实施差点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仁心。

3.差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以纵评为手段

差点教育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通过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着重强调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掌握和进步情况,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的教育。差点教育采取的不是学生之间横向的比较,而是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通过激励学生内在动力的方式使其实现自我的超越。这种评价制度就是通过尊重、鼓励的方式帮助树立学生信心,激活学习动力,从而自主地寻求自我进步和发展。

在实施差点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如何创造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具有公平性,实施差点教育必须保障所有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也就是说,面对有差异性的个体,教育要做到各个兼顾,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讲,差点教育要创造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差点教育的提出是教育价值观的新追求,是对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构想,它对教育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不是唯一的教育模式。第二,如何创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发展。关注人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灵活开放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第三,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断进步的生命基因,就像是一棵棵还未定型的小树,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适当地培养,才会令他们茁壮成长。正如前文所说,注重每位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要努力帮助其提高他(她)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全面地而非片面地发展。第四,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差点教育强调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为成功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差点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鼓励和肯定,引导他们可持续性地学习与进步,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为其自我反思提供方向,为其自我进步提供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差点教育理念虽是一个长期实践思考的结果,但还有许多不够完善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它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验证和发展。笔者将与志同道合者继续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差点教育,实践并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新模式。在尊重差异中关注学生个性,在研究差点中发现学生优长,在缩小差距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共享差别中培育多彩生命。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差点教育对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和全面发展需要,在每一个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超越、实现最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的奠基作用。

[责任编辑:江桂珍]

[作者简介]黄宝国(1966一),男,吉林梨树人,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


    进入专题: 教育理念   尊重差异   研究差点   缩小差距;共享差别  

本文责编:dengjiax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14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