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师培训是无用的?
一天,一位校长对我说,从2008年至今,他学校的老师几乎“轮训”遍了,有些骨干教师不止一次参加过“国培班”。有些老师变化很大,效果显著,但有些老师进步不大,教学中依然故我,重复着昨天的自己。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今年春天,我给山东聊城第三批弟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对弟子们说,你们拜师已经三年了。三年中,你们听了我不少课和报告,也读了我的书,师傅的这两把“刷子”你们都知道了,今后就看你们的了。
看什么呢?看你们的“转化”能力。看你们能不能把师傅的理念、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说,师傅没有别的能耐,就是记住了孔夫子的教诲——“见贤思齐”,能把所有贤者的好东西汲取过来,演绎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转化”。所以,我这棵老树至今尚有些许绿叶,没被时代所淘汰。
1984年,中央教科所的潘自由先生、徐州市教研室的张庆、张朝俊先生几乎同时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说。交际性是语文的最本质属性,说、写的训练要从社会生活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为社会生活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
我在全国带头将诸位先生的思想付诸于实践,进行了长达11年的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口语交际”部分已写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此后,我又把阅读教学也纳入“言语交际”的范畴。2014年,我们的“言语交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工作不久,便读到了叶圣陶先生关于“下水文”的论述,觉得很有道理,加上本人喜欢写作,于是,备作文指导课,先写篇“下水文”,三五百字的小文章几乎一挥而就,写完了读一读,觉得挺有意思。等学生写好了,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各自写的文章,真是别有一番景致。从这个角度总结我的作文教学,就是四个字:师生同写。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现在。坚持就是特色,坚持就是胜利。
学习了新课标,认识到“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四者之间的对话”,“老师是对话中的首席”后,我变“教学”为“学教”。课堂上更加民主,师生更平等,老师不再“居高临下”。为了做好“首席”,我在教材的把握上,在写字、朗读、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等方面更加用心,力求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合格的引领者。
老师们该如何练就“转化”的能力
转化的能力有两种。
一种是把理念转化为行为,上面写的两个例子即是。把理念转化为行为,需要创造,要付出相当的脑力、精力和体力。另一种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转化比较容易,只要愿意做,谁都可以收获成功。
我听过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报告,他有个做法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平时按学语文的规律去做,让学生多读多写,基本上不做练习题。考试前夕,搞点“应试”--做一做练习题、练习卷以及以往中考、高考的试卷。但有一条:会了的不做,不会的尽力做出来,实在想不出来,老师讲一讲。而且告诉学生,考试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对付。钱老师说,他教初中,中考成绩好。他教高中,高考成绩好。于是,我也如法炮制,果然有效。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我们不搞“应试教育”。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吧。课标讲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建构自己的课程。这很好办,压缩语文课本的“授课时间”。山东韩兴娥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课文学完了,我们长一点,用半学期行不行,余下的时间教自己的教材。孙双金编了一套《12岁以前的语文》,很好,现成的,拿过来就可以用。
我的好多徒弟按韩兴娥老师的办法去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培训中,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所以老师们要练“射箭”的本领。这种本领不可以在培训班上获得,只能在实践中练就。这种“射箭”的本领就是“转化”。“转化”最重要。
好多有为青年请我题词,我题写的最多的是:“要善于把先进的理念、经验转化为教学行为。”这也是我想对全体语文老师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