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南部天气炎热、阳光强烈,沙漠随处可见。如此单调枯燥的自然环境孕育了20世纪哲学中颇具影响的一个流派:澳洲物质主义学派(Australia Materialism),也许这种严酷的环境容不得身处其中的哲学家做浪漫的思考吧。阿姆斯特朗、斯马特、普赖斯三位赫赫有名的物质主义者长期执教于澳洲南部的大学,著书立说,自成一派。其中阿姆斯特朗生于斯长于斯,是澳洲学派的领军人物。
1926年,阿公出生于澳洲南部墨尔本,本科就读于悉尼大学,在牛津获得哲学学位,后来在墨尔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除了在贝克贝克学院(1954—1956)和墨尔本大学(1956-1963)有过不长的工作经历之外,他一直从教于本科就读的悉尼大学直至退休(1991)。翻看他的简历,除了两度结婚(1950、1982),算是小有波澜,整个经历可谓平淡无奇。比起罗素的四度结婚、两度入狱、一度获诺奖的经历,阿公生平引不起公众猎奇的兴趣。据说可以这样来概括学院哲学家:他出生、他写作、他死亡。
学院里也有江湖,1968年问世的《一个关于心智的物质主义理论》一书让他声名大噪。此书奠定了阿公在学界中的江湖大佬地位,他也因此被誉为最著名的物质主义者。时至今日,仅凭此书,阿公亦足以傲视群雄,步入二十世纪哲学名人堂。此言非虚,此书刊布一年,阿公即荣任澳洲人文研究院院士。三十年后,已近垂暮之年的阿公重操旧业写了一本心智哲学导论:《心身问题:一个有立场的介绍》(1999)。十年前,我在北大老化学楼227旁听程炼教授的心智哲学课程,指定的必读教材就是阿公此书。程炼老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物质主义者、阿公同道。说来也算有缘,我也是听程炼之课,读阿公之书,而窥心智哲学门径。
阿公虽然不像维特根斯坦或海德格有剧烈的前后期哲学转变,但其变化也很明显。《物质主义理论》一书出版之后,阿公旋即转向形而上学研究,其后半生研究旨趣不脱形而上学。并先后出版了《信念、真理与知识》(1973)、《共相与科学实在论》(1978)等书。他也因形而上学及其相关研究再上层楼先后成为英国科学院的通信院士(1998)、美国人文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08)。
在漫长的哲学生涯里,阿公写下了大量的哲学著作。显然,他属于“写的越多就写的更多”的哲学家,坐拥14本哲学专著,还不包括大量的哲学论文。他不像维特根斯坦、奎因那样被认为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也不像罗素、桑德尔这些具有公众声誉的哲学家,阿公是一个典型的学院哲学家。2007年,Acumen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当代哲学家思想传记,编者期望为一些当代重要的哲学家做个初步的引介,这中间包括大家熟知的罗尔斯、罗蒂、诺齐克、库恩、普特南、塞尔、奎因、戴维森、克里普克等,阿公亦在其中,其学界地位可见一斑。除了心智的物质主义观点,他在形而上学上对共相、事态、模态等的解释、在科学哲学上对自然律的解释,以及早期关于洛克视觉理论、知觉理论的研究都自成一系。总的来说,阿公秉持一种自然主义哲学观: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不仅规定我们对形而上学的研究,而且也指引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探索。他的心智观,也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智观,希望用自然科学来理解人类普遍存在的心智现象。
回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称得上心智哲学的黄金时代。彼时行为主义大行其道、计算机科学方兴未艾。1956年普莱斯发表《意识是大脑过程么?》一文提出了同一论形态的物质主义。1959年斯马特发表《感知与大脑过程》一文,对普莱斯之论加以修补。他们主张所有的心理状态都是大脑状态。举个例子,当你感到疼痛时,这意味着大脑处于一种特定的物理状态(C神经元通路激活)。当你感到忧伤时,大脑又处于另外一种物理状态(假设D神经元通路激活)。
上述对心脑的理解模式是物质主义者初级反思的结果。最终走向形而上学研究的阿公自然不会照单全收。在他看来,疼痛等同于大脑中的C神经元通路激活这个论断并没有解释具有疼痛感是怎么一回事。阿公说:“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的状态:它倾向于产生某些行为,又能为某些刺激所产生”。比如你想喝水这个心理状态就导致你拿起了桌子上的水杯,心理状态产生了行为。当你的脚踢到了石头感到疼痛,外部刺激产生了你的心理状态。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关联,但心理状态不过是物理状态而已。阿公此论被学界概括为因果功能同一论,与他分享这一头衔的乃是天才哲人刘易斯(1941—2001)。刘易斯也在澳洲国立大学执教多年,是一名强硬的物质主义者。
尽管阿公在学院中声名日盛,他的观点也遭到了另外一拨自然主义者的批评。以提出知识论证(1981)蜚声学界的弗兰克﹒杰克逊和以提出僵尸论证(1996)而声名鹊起的大卫﹒查尔莫斯都在澳洲国立大学任教,可算阿公同乡。这当世两大反物质主义论证的提出者也把自己称作自然主义者,认为心智现象是自然的产物。但与阿公的物质主义论题相反,他们相信心智现象不能等同于物理现象。
现而今,1965年出生的查尔莫斯炙手可热,扛起自然主义二元论大旗与主流唯物主义者对阵叫板。大查正当盛年,而立之年即发表了《有意识的心灵》(1996),此书和阿公年届不惑发表的《物质主义理论》旗鼓相当,针锋相对,二者似均可列入经典。随后大查也转向了形而上学领域,出版了《世界的构造》(2012)。
2008年,大查借帝都承办奥运之际前来讲学,引起京城一小股大查热,《有意识的心灵》一书亦在国内刊行。与之相比,阿公煌煌大著还孤独地立在大学图书馆的某个角落,等待专业研究者借阅,不知这是他的大幸还是他的不幸。据称阿公出道之初有个愿望:“要成为澳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如今阿公已殁,大查如日中天,杰克逊宝刀未老。盖棺论定,恐怕阿公也只能成为澳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