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前,由于对学校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缺乏顶层设计和师生的广泛参与等因素,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内涵凝练上,传统有余而现代不足;呈现形式上,“多”与“一”失衡;表达层面上,形式完整而准确性不足等。准确理解学校文化内涵,做好顶层设计;澄清主体,扩宽师生参与渠道,才能找到适宜的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关 键 词】学校文化/路径/顶层设计
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价值路径已从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变到关注内涵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校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生态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最直观、生动的名片,也是确保自身办学方向、凝聚师生发展愿景、激活学校内在潜力的最有效、最持久的深层动力。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品质。
已有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为我们从上位层面思考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其中,理论性、一般性研究较多,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路径,则更多是原则性或方向性思考。基于已有理论研究,针对学校实际,尝试探索适合的学校文化建设路径,能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实践视角。为此,本文试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以某中学学校文化建设为样本进行解剖式研究,希望能对丰富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具体问题的思考有所裨益。
一、案例剖析
某中学(以下称A校)提出以“履仁崇智、明德卓行”为办学理念,并由此提出了办学目标(仁慧双馨,德行并举)、育人目标(亲仁、强智、懿德、卓行)、育人理念(润育、厚养、融化)、管理理念(以“仁”固本,以“智”强势)、校训(养仁爱之心,塑智慧人生)等,围绕这些核心理念展开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注重物质层面,如楼道、绿化、标语等的整体设计,高中部教学楼的不同楼层都有各自的文化主题,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诸多平台和机会。
问卷调查显示,50.9%的学生认为“学校为个人才华的发挥提供了展现的舞台”,但有近五成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学校张贴的名言警句,近四成学生认为“楼道张贴的格言对我没有启发”,37.4%的学生不了解校训的意义。同时,教师的文化生活相对缺乏,近七成教师认为在校文化生活贫乏。
显然,A校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也是常见的。
1.文化内涵的赋予传统有余而现代不足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精神内涵的培育。当前,许多学校都注重提炼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强调文化的根性,即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与学校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A校也是如此,学校倡导“履仁崇智、明德卓行”的办学理念,强调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仁”的价值观念。A校在教学楼中利用走廊宣传栏等位置,引用《论语》以及其他传统典故,向师生解释“仁”的含义。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但是,《论语》以及传统典故更多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特点,与当前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学校文化自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还需要对这些文化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解释。
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挪用,反映了学校文化精神与现代学校育人目标之间更多是形式上的结合,而非深层次的、实质性的有机融合。
2.文化呈现形式缺乏一致性和系统性
学校文化虽然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不同层面,但是,这些不同层面都应围绕学校文化的精神而具体展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并非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是同一文化精神在物质、制度、观念等不同层面的体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层面之间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从A校学校文化的呈现形式来看,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之间,以及这些不同文化层面所蕴含文化精神缺乏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在学校文化有形物质载体层面,大量呈现了有关传统“仁”和“智”的内容,但在学校制度文化层面,却很少看到“仁”和“智”的影子。学校的规章制度文本并未融入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等精神内涵,更多是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科层结构的制度精神,注重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性。显然,这与物质文化所要彰显的“仁”“智”等精神缺乏内在联系。
3.文化表达完整性有余而准确性不足
学校文化的专业性首先体现为具体表达的准确性,这也是人们判断学校文化专业性程度的最直观依据。A校建构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但从专业角度审视,其准确性尚需改进。
例如,学校提出了办学思想(履仁崇智、明德卓行)、办学目标(仁慧双馨,德行并举)、育人目标(亲仁、强智、懿德、卓行)、育人理念(润育、厚养、融化)、管理理念(以“仁”固本,以“智”强势)、校训(养仁爱之心,塑智慧人生)等。这些内容固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学校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这些内容多处重合,表达欠准确。如办学目标应该回答的是建设一所怎样的学校这一核心问题。但是,“仁慧双馨,德行并举”这一办学目标,与办学目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在学校高中部教学楼道的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文题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某层楼道的文化主题是“自强”,但其呈现的却是老子的言论。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思想的断章取义。
同时,这些文化表达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性。如育人目标这一核心问题,在初中德育处办公室的墙上,被定义为“为学生成为‘仁者、智者、强者’奠基,把学生培养为‘有实学、能实用、做实事、做真人’的优秀人才”。这一表述与学校关于育人目标的表述显然不尽一致。此外,学校文化内容太多,以至于几乎没有哪一个老师和学生能够完整说出这些文化的具体表达。
4.文化落实缺乏主体参与
学校文化绝不只是在写在墙上的口号,而应是全校师生员工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观念和具体的行为。因此,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如何促进主体参与,落实学校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
A校学校文化的落实情况总体良好,但与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案例中,学校近七成教师认为在校文化生活贫乏。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并未真正广泛参与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文化的呈现形式由德育副校长负责,并一手完成,并未邀请教师参与其中。而学生尽管拥有丰富的校园活动,但这些活动与学校文化缺乏有机联系和有效融合。“近五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注意过学校张贴的名言警句”“37.4%的学生不了解校训的意义”等调查数据,说明学校文化的落实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原因分析
A校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折射出当前许多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惑。
1.对学校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把握不够准确
当前,A校在学校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内涵把握不准确,外延过于狭窄的不足。正是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
首先,对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重视不足。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学校文化内涵的表述上可以看出,A校更多是将学校文化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精神赋予,作为一所有着较为悠久历史的学校,A校忽视了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诉求。在其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中,我们没有看到学校基于自身历史传统所提炼出来的有关学校核心精神的系统论述,对于自身的文化历史,A校仅仅停留在文本描述性介绍上。这就使得学校所倡导的“履仁崇智、明德卓行”的办学理念缺乏深厚的历史根基。须知,在很大程度上,学校文化是积淀出来的,而不是人为后天附加上去的。
其次,对学校文化的实质和功能认识不足。A校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局限于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强调作为空间场域的学校在外在呈现形式上的美化和育人功能,而忽视了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精神,对师生员工日常行为的陶冶作用。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其学校文化建设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未能上升到学校的教育哲学高度,统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对学校文化的主体认识过于狭窄。显然,A校将学校文化仅仅理解为学生文化,忽视了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人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固然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丰富的文化平台,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仅仅就是一种单向度的牺牲与奉献。现代学校应该是师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彼此成就的载体,因此,学校必须自觉地将教师发展纳入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良性文化生态,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A校学校文化呈现形式丰富,但丰富的形式之间似乎缺乏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突出表现为学校尚未形成有关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
由于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学校未能准确提炼和概括学校核心精神和价值,无法用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起丰富的学校文化呈现形式。换言之,其学校文化缺乏“主心骨”。缺乏“主心骨”,自然无法实现学校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之间的匹配。学校文化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等层面的建设,需要文化在灵魂的统领下,从各自的角度具体观照和表达,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只能造成一盘散沙。
3.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
学校不是校长或中层干部的学校,而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学校文化属于生活在学校这一空间中的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每一名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总和。如果学校文化建设缺乏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一方面会削弱学校文化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会削弱学校文化的教育效益。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外,由于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缺位,学校所呈现的楼道文化等就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较低。
三、改进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该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1.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内涵,作好顶层设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对学校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到位,缺乏专业、系统的顶层设计。因此,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品质,首要一点就是要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内涵,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要深入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学校须突破物质文化、学生文化等局限,从学校教育哲学这一高度全面认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学校的一种外在的直观识别系统,更因为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精神积淀,也是学校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载体,其核心要彰显学校的办学品质和育人目标。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为此,学校必须深入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努力挖掘和整理学校的精神内涵。其中,特别要思考几个原则性问题:
一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文化建设须根植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土壤,依托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要立足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将自身的文化建设与学校所在城市、社区的文化特色有机结合。三要反映学校自身特色。要将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到已有的学校文化体系中。四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阐释。
为此,学校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系统思考。从实际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来看,学校文化弥散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就文化谈文化,必须在学校的整体发展框架中定位学校文化的特色。
其次,用专业化思路作好顶层设计。所谓专业化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其一,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层次性。每一所学校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就A校而言,学校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差异,现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并未“区别对待”,缺乏层次性的顶层设计,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二,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即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所有层面的文化形式都应围绕学校的核心精神而展开。为此,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在学校精神上的统一;二是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之间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2.澄清学校文化建设主体,拓宽参与渠道
学校是所有学校成员的学校,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优秀的学校文化来自于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
首先,充分认识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感,增强学校文化自身的合法性。学校应该把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视为凝聚师生员工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教育过程,而非学校文化的被动学习者。当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时,他们才会对学校的历史、定位、目标有更准确的理解和认同,学校文化才会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观念和行为。二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文化的专业性。作为学校成员,师生员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诉求。这种文化诉求当中往往蕴含着有价值的文化建设思路,对于提高学校文化专业性十分有益。
其次,拓宽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个学校成员的参与,学校要为师生参与文化建设拓宽渠道。例如,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入学、入职教育,把认识、了解学校作为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内容主要包括校史教育、学校现况和发展愿景等。同时,要将学校文化教育贯穿学校生活的始终。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体会、感受和内化。学校应对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发展作出总体规划,将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细化分解到每个年级或年段,使每个年级都有学校文化教育的重点和主题。此外,依托多种活动载体,让师生感受和内化学校文化。例如,通过开展“我理想中的某某学校老师(学生)”讨论,采用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和学生征集有关学校文化的精神特质。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我的学校我的家”校园设计大赛,从中选择、提炼和整合出符合学校特色的建设方案。开展“我是校园纠错员”活动,让学生寻找学校文化展示栏中的标语、格言等内容存在的错误。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文化准确性的一个有意义的做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发挥预留必要的空间,即不宜把学校文化设计得过满,应在教学楼、教室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