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后东北三省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于其它沿海省市。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当年价格人均GDP仅次于三大直辖市,但是到2001年,三省在全国排位分别下降到8、10和14位。尽管如此,东三省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以工业为例,2001年东北三省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15924亿元,占全国的11.76%;其中固定资产净值7318亿元,占全国的13.2%;创造的工业增加值3052亿元,占全国的10.78%;实现的利润总额723亿元,占全国的15.29%。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路、措施和战略振兴东北,目前的认识可以说还不统一。根据媒体报道,不少人士认为应该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们认为,中央的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而言,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原则来确立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先要彻底解决大量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其次,一定不能采取发动新一轮赶超的办法,而必须把东北的经济发展建立在东北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上,这样东北的经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为了说明我们的观点,下面首先介绍东北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滞后的原因。
一、赶超战略对改革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不利影响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迅速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以行政计划动员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推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三省是实施这个战略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的企业,主要建立在东三省。这些大规模的中央政府的投资使东北三省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前仅次于三大直辖市,居于全国的前列。然而,改革开放以后,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的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社会性负担,使东三省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发展。
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外来扶持的条件下,获得市场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率的能力。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只有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才会有人投资、经营。一个企业具备自生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所进入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技术与其所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吻合。如果不符合,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的国内或国外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就会缺乏竞争力,而不可能获得可以接受的利润率的能力。
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有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才会有人投资设立,并被继续经营下去。而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其设立和继续经营就只能靠外力支持,主要是政府给予的政策性补贴和保护。我国东北三省大量的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技术结构,都是资本密集,甚至是高度资本密集的,不符合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这些企业是在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靠政府以行政的力量压低利率、汇率、以及各种投入品的价格,并以计划动员和配置的方式,集中方方面面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措施之下,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较国内其它地区快速。
然而,赶超战略尽管使我国在极低的发展水平上拥有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在政府的价格扭曲和计划干预之下,整个经济的效率低下,资本积累的速度缓慢,后继投资乏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处于停顿状况。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以后,我国政府开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导向的改革。2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为同期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体系在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不需还本付息的财政拨款改为需要还本付息的银行贷款。各种投入要素价格的放开,和产品价格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的增加而下降,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也就由隐性变为显性。
除了自生能力的问题之外,改革前我国推行的是低工资制度,职工退休以后的养老,由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透过企业来支付,改革以后,这部分负担转移到企业来;另外,投资主要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投入很大但是创造的就业很少,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经常一个工作岗位安排好几个职工,出现了许多冗员,改革以后,也增加了企业的工资负担。
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而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获利能力的问题是由国家的发展战略导致的,可以称为战略性负担;由养老、冗员等问题所导致的企业负担可以称为社会性负担。两者都是由于政府的政策造成的,因此,合称为政策性负担。政策性负担必然导致政策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责任在于政府,政府就必须给予有政策性负担的企业以政策性优惠和补贴。可是,在不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状况之下,政府难以分清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企业就有可能把任何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当政府无法区别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时,就只好把所有亏损的责任都背负起来,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家所形容的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可以不断向国家要保护、补贴来弥补其亏损,维持其生存发展时,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发展缓慢也就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后,东三省负担沉重,经济发展相对滞
后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消除政策性负担,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形成固然有“拨改贷”的原因,但实质上是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的问题。当国家不再以财政拨款而以银行贷款来支持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时,国有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自然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归还银行的贷款而形成呆坏账;同时,当国家以银行贷款来支持国有企业的职工就业和养老负担时,呆坏账的形成必然更为增加。如果政策性负担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将国有企业现在的债务豁免,或是推行“债转股”将国有企业对银行的欠账转变为国家对企业的投资,虽然能够让国有企业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但是,国有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获利能力的问题仍在,亏损和呆坏账的积累将不可避免的又迅速增加,隔不了多久就会又要国家给与解困疏难。所以,振兴东三省和全国其它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道是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使国有企业没有向国家要保护补贴的理由,并和其它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靠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就可以预期获得市场上可接受的利润率。这样预算软约束才能消除,政企才能分开,改善公司治理的努力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关于剥离养老、冗员等社会性负担的问题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共识,我国政府也正在通过建立统账结合的社保体系和实施冗员下岗再就业等措施来解决。但是,对于由于资金密集度过高、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的问题则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社会性负担剥离了,在开放、竞争性的市场中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仍然需要国家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那幺,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就不可能根除,公司治理、产权明晰等改革措施也就难于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振兴东三省和其它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点还在于解决存在于现有的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
根据国有企业产品的特性和国内市场的大小,可以以下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
第一、生产国防安全必需产品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任何国家都只能由国防预算直接拨款来维持其经营和发展,由国家直接给与必要的监管。我国自然也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第二、生产有很大国内民用市场产品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则可以用草船借箭的方式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合资,或是直接到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方式获取国外资金,克服国内资金相对稀缺的比较劣势。发达国家的资金相对丰富,资金的成本较低,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合资或是直接到国外上市,都可以克服我国资本相对短缺的比较劣势,而使其变为有自生能力。对国外资本来说,如果该国有企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很大,和这个国有企业合资或是购买这个国有企业的股票,是进入我国市场的一个捷径。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措施。东北的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已有的转轨经验也表明,引进发达国家战略投资者的资本,是大中型企业转轨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是生产国内民用市场很小产品的企业。有一些老军工、重工企业,产品老旧且市场容量小,但拥有相当好的工程设计力量。对这一类型企业,利用其较好的工程设计能力,转产劳动力较密集、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产品是使其具有自生能力的可行办法。四川的长虹、重庆嘉陵等老军工企业即是这类例子。
最后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其产品已无国内市场,而又无工程设计、管理力量上的优势,缺乏转产的可能,则只好让其破产。
三、转变政府职能,顺应比较优势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在解决好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的问题,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剥离企业的社会性负担的基础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可以轻装上阵。但是,东三省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抛弃赶超的传统观念,顺应比较优势,才能使东北的经济取得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对此,中央政府已经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时,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五方面指导思想和六项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东北三省具有非常好生产要素条件: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量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而言比较雄厚的机械、装备制造能力,稠密的高等级的交通网,比较便利的出海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升,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对西部的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此情况下,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东北振兴的进程中应该享受国家的大量投资,而且主要投资于这里的装备制造业。利用东北现有的比较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应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旗号下,发动新一轮的赶超。各级地方政府尤其要避免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发动和鼓励当地企业进行产业、技术赶超,再一次导致新的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的历史教训已经非常严重,不应该重走同样的弯路。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创造条件解决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一方面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符合比较优势的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这样东三省必然能利用其资源、人力资本和优良的工业基础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再次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