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车薪”出于《孟子·告子上》:“取水足以制火,一杯水何能救一车薪之火也?”谓一杯水不能救一车着了火的薪柴,比喻以小救大,无济于事。
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一般救火宜用敞口的盆状容器,孟子怎么用杯子取喻?
同样的问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将刘太公放在高砧上,示意马上要成为刀下肉,以胁服刘邦,刘邦坦然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杯)羹。”羹是调味带汁的肉,像今天的红烧肉,刘邦怎么要项羽将肉菜放到小小的酒杯里呢?
原来上述诸例中的“杯”并不是一般深腹有鋬的酒杯,而是一种耳杯。它摊口橢圆,侧有两耳;比今菜盆稍深,比今汤碗稍浅;木胎涂漆,也有铜质。盛行于战国、秦汉之际。1972年湖北云梦县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个木牍所记随葬器物中有桮,而所见实物就是一只木胎挖制、平底、两侧有对称的新月形双耳的耳杯。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了漆耳杯,自铭为“杯”,形制同上。山东诸城画像石有一幅数人席地跪坐的宴饮图,席上的案盘中即置有这种耳杯。战国文献中称“桮捲”、“杯圈”者,也是耳杯之称。
耳杯主要用来盛羹菜,相当于今菜盆作用,故《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卢辩注:“杯,盘盂盆盏之总名也。”《汉书·朱博传》:“自微贱至富贵,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桮。”三桮,犹三盆三盘,用来盛菜。不过,这种木胎耳杯到后汉渐渐消失了。大约从魏晋起,“杯”指今天一样深腹的酒杯,并且成为此种杯的总称了。成语“残杯冷炙”、“杯盘狼藉”、“杯弓蛇影”中的“杯”都属这一类。这种酒杯不是从耳杯变来,而是从卮变来的。
解释词语,对词语的出现时代要十分注意。《孟子》中的“杯水车薪”出自战国时代,其时“杯”指酒杯或耳杯,即有二义;作为救火的器物,古今都不会拿酒杯舀水,孟子决不会拿虚构的乌有之物取喻,因此这个“杯”必取耳杯义,若此就符合用盆状器救火的常例了。汉代也盛耳杯,且是盛羹菜,必用耳杯,故《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说的“一桮羹”,也是用耳杯,犹置于食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